这短短一年,周钊形容为“过山车一般的体验”。2016年7月,优拜单车正式入局共享单车战场。这时候的街头,还只有橙色的摩拜单车和黄色的ofo单车。
周钊告诉笔者,当时团隊高层讨论时判断,共享单车是最后一公里的出行解决方案,能够达到和地铁、公交车一样的消费频次,“每天可能有上亿元的订单,共享单车未来可能是一个比‘滴滴更大的出行市场。”
投资人和入局者都期待着这个市场迅速壮大。
优拜单车成立半年内,就拿到三轮合计数亿元融资。背靠老牌自行车厂商永久,周钊感到优拜单车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我们觉得非常兴奋,2017年年中,我们可能有几亿元在账上,而且觉得下一步还有更大的资金进来。”
共享单车最疯狂的那个夏天,有了资本加持的优拜单车迅速扩张,团队从刚开始的几十人,扩张到最多时上千人。
优拜单车给自己的定位是努力做到“行业第三”。在周钊的预判里,摩拜单车和ofo单车有先发优势,优拜单车和它们有竞争差,最终行业应该能够活下来四五家。“这是一门需要重资产投入和运营的生意,摩拜单车和ofo单车不可能完全吃掉这么大的市场,应该还会有第三、第四,甚至是第五家活下来。”
优拜单车开始投放自己的单车,周钊直言,技术层面,当时的单车都差不多,包括元器件的供应商,有些和竞争对手都是一样的,水平差异不大。
周钊介绍,在成本上,优拜单车一辆单车约1 000元,摩拜单车刚开始一辆单车成本超过1 500元。回想起来,周钊觉得一辆单车700元左右的成本更合理,这能够保证使用寿命在四五年左右,超过这个成本,则是浪费的,“因为你做这么高的配置,用户没什么感知的,成本还会有很大的增加。”
看到ofo单车和摩拜单车主打北方一二线城市,优拜单车选择主攻南方一 二线城市,上海、深圳、广州、宁波、无锡、厦门……2017年的头三个月,是优拜单车投放最疯狂的时刻,第一批单车投放超过10万辆,这也是用户增长最快的时候。
周钊记得,那时候用户骑行的频次很高,在后半夜投放的单车,次日上午去看,发现几十辆单车都已经被骑光了,“只要你有单车,就不愁用户。”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单车一天甚至可以被骑20多次。
为了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最疯狂的时候,优拜单车一天可以投五千到一万辆单车,这种状态持续了两个多月。
为了快速获得用户,2016年12月,优拜单车选择和支付宝合作,在部分城市实行免押金骑行方式,这背后的野心是冲刺市场前两名,周钊告诉笔者,效果非常好,那段时期“优拜”APP上一天可以增长几十万用户。
然而,市场的变化极为迅速,随着ofo单车和摩拜单车的投放大战,以及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出现在街头,竞争变得极为激烈。周钊记得,后期的优拜单车,有时候一辆单车,一天都没人骑一次。
为了抢用户,优拜单车也开始了“烧钱”的举措,发放免费骑行券、几元钱的月卡、季卡和年卡等,周钊透露,当时补贴了一个月,大概“烧”了几千万元,“那段时间完全没有营收,纯‘烧钱。”但用户量增长还是越来越慢,直到2017年夏天,增长基本停滞,账上现金也所剩不多。
2017年夏天,ofo单车已经融资到E轮,拿到7亿美元;摩拜E轮也融了6亿美元。头部玩家已经被资本“烧”出来了,资本聚集效应明显,剩下的玩家融资变得困难起来。
随后,优拜单车疯狂找投资,周钊记得找了不下百家机构,“能找的都找了,没有哪家投资人还有充足的资金去支撑这场战争。”
自我“造血”的过程也异常艰难。周钊提到,优拜单车内部早就发现,过度竞争已经破坏了骑行费用实现盈利的商业模式。
优拜单车内部从2017年上半年寻求商业化变现,做了大量的尝试。和线上电商、金融公司去合作,在单车投放当地做销售广告,还有跟一些当地的企业做联合的商业活动,各种路径优拜单车都试过。
“都以失败告终,合作效果特别差。”周钊说。用户只是把单车APP作为一个比较简单的快速的工具应用,即用即走,使用时间非常短,基本上不会在工具上做长期停留。没有停留的话,企业就很难去变现,不论是广告,还是电商。
融资和商业变现双困的局面中,周钊也知道优拜单车没多少活着的机会了,看着公司从上千人,慢慢变成几百人,最后剩下几十人,随着团队的解散,他最后也选择离开。“单车就放在那里了,人都走没了,没人回收。”优拜单车目前已经撤出了国内市场,去海外市场拓展。
回想起来,周钊感叹,论融资速度和疯狂程度,共享单车领域是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年之内,整个赛道就走到了终局,也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复盘原因,周钊提到,“摩拜单车、ofo单车那种投放方式是在自杀,整个行业都会被摧毁,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过度竞争也拉高了盈利的门槛,如果一个城市保持合理的共享单车数量,比如北京差不多两百万辆车就可以,每辆单车的骑行频率在八次、十次,去掉运维成本完全可以赚钱。这个模式本来应该是可以的。”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他表示,“我觉得不管大玩家、小玩家,谁活着谁难受。小玩家只不过先没钱了,率先退出了而已,剩下的人如果改变不了局面,也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