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佳
《诗经·邶风·-式微》是统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篇目,该篇并不为人熟知。教材导读简单将其主旨定位为“劳役诗”:“日落天黑,还在露水中、泥地里劳作,怎能没有怨言呢?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关于这首短诗,历代对其主旨的解释颇多,笔者在此不揣浅陋,简略申述己意,以求正于方家。为论述之便,现引全诗如下: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一、《式微》主旨众说举隅
根据立论角度不同,笔者将历代诸家关于《式微》主旨的说法分为以下五类。
1.黎臣劝其君归国说
这种说法在古代影响较大,占据着经学正统地位,为诸家学者奉为圭臬。《毛诗序》:“《式微》,黎侯寓于卫,其臣劝以归也。”郑《笺》:“寓,寄也。黎侯为狄人所逐,弃其国而寄于卫。卫处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归而不归,故其臣劝之。”春秋时期,北方狄人部落侵伐黎国,黎国君臣避难于卫国,卫君将其安置于中露、泥中两个地方,后来狄人自主退兵,而黎君却在卫地安稳度日,迟迟不肯归国,其臣极力劝谏,希冀君王重整旗鼓,回国主持政事。《式微》主要是抒发臣子对黎君的劝谏之情。《左传·宣公十五年》曾记载狄人“夺黎氏地”: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伯宗日:“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
从细节出发,历代学人对此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同观点。比如,狄人为何会侵伐黎国?方玉润《诗经原始》:“黎侯平素必优游顽懦以致被逐,迨至狄退仍无远志。”黎君昏聩无能、玩物丧志,招致狄人趁虚而入,之后又不思进取,毫无复国壮志,亡国纯属咎由自取。又如,黎臣劝谏君王归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得不到卫公的助力。严粲《诗缉》:“时狄已退,黎侯可以归而不归,犹望卫之助己也,其臣知卫宣之不足赖,故劝以归。”这里直接指明狄人侵黎发生在卫宣公时期,而他与鲁宣公并不生活在同期,与上文《左传-宣公十五年》的记载有抵牾之处。
2.美黎臣说
有学者认为诗歌《式微》是赞美黎臣对君王的忠诚之情。郝懿行《诗问》:“黎之忠臣从君播迁于卫,其友招之不去,君子以为黎不亡矣,美而存之。”这与第一种说法有关联之处,只是从赞美黎臣的角度出发,说明其对君主的不离不弃,并未因为君主的落难而另择高枝。诗歌还可以看成是黎臣表明忠诚之志的“自问自答”:“黎臣身处困辱,眷恋其君而不忍去,设为问答以自盟其志也。”
3.黎庄夫人自誓说
刘向在《列女传》中明确指出诗歌《式微》是黎庄公夫人与其傅母之间的对唱:
黎庄夫人者,卫侯之女,黎庄公之夫人也。既往而不同欲,所务者异,未尝得见,甚不得意。其傅母闵夫人贤,公反不纳,怜其失意,又恐其已见遣,而不以时去,谓夫人曰:“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今不得意,胡不去乎?”乃作《诗》曰:“式微式微,胡不归?”夫人日:“妇人之道,壹而已矣。彼虽不吾以,吾何可以离于妇道乎!”乃作《诗》曰:“微君之故,胡为乎中路?”终执贞壹,不违妇道,以俟君命。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诗句“胡为乎中露”的“中露”在《列女传》中作“中路”,这为我们考辨诗旨提供了新的视角,后文还将涉及。
4.劳役者之怨声说
20世纪以后的学者多持此种观点,以余冠英《诗经选》为代表:“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他到天黑时还不得回家,为主子干活,在夜露里、泥水里受罪。”下层人民夜以继日地服徭役,受到上层贵族的竭力剥削,表达心中的怨恨不满,以及对自身痛苦生活的悲哀。
5.情怨说
郝志达《国风诗旨纂解》:“这是一首情怨诗,抒情主人公显系女子……女子失欢而处于一种困窘之境,盼男一归,有所顾爱的情怨之辞。”独守空房的女子孤寂、困窘,期盼远方出行的情郎早日归来,由衷情而生怨情,心里埋怨男子对自己的忽略。
关于《式微》的诗旨、事义,除了上述五大类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说法,如“臣劝成公归国说”“存疑说”等,在此从略。
二、《式微》主旨考论
探寻诗歌《式微》的主旨、事义,最终要以文本章句为归依。笔者拟从章首出发,句句考证论述,全面考察诗歌的具体情境,得出合理的主旨内涵。
1.“式微式微,胡不归”
“式”,毛《传》“用也”,郑《笺》认为是语助词,没有实义,苏辙认为通“试”,试探之义……古来说法众多,莫衷一是。其实,《诗经》中还有一些与“式微式微”相同句式的章句,可以比较类推其义。如《小雅·节南山》中的“式夷式已”,“夷”为平正,“已”为终止争斗,指君王应当饱含公平正直之心处理政事,并且时刻防止自身的争强好斗之心,这里的“式”只是语助词,并没有“用”或“试”等意思。同时,再考察《诗经》中以单一“式”字起首的章句,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还是以《小雅-节南山》为例,其中的“式月斯生”指乱世当中每月都有灾祸发生,句首“式”字只是发语词;《小雅-楚茨》“式礼莫愆”,指礼仪完备而无愆忒过失,“式”字同样无义。可见,郑《笺》对“式”的解釋较为合理。
《尔雅·释训》:“‘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郭璞注“言至微”。郑《笺》结合《尔雅》的引诗,说明“君今在此皆甚至微,君何不归乎”,“微”在这里是微贱之义。《集韵-微韵》:“微,贱也。”《尚书-舜典》“虞舜侧微”,孔颖达《疏》:“不在朝廷谓之侧,其人贫贱谓之微。”可见,“式微式微”描绘的是诗歌主人公所处的贫贱困苦之境,再结合“胡不归”一句,其应当是离开故乡羁旅在外,同行之人见其处境窘迫,劝其早归故乡家园。至于诗歌主人公是否指向君王,还待下文考究。
2.“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关于此处的“微”,历来以两种解释为主:第一,无、非。毛《传》:“微,无也。”郑《笺》以“微君”为“无君”。“微君之故”,即若不是君王的缘故。第二,漠视、轻视。《毛诗李黄集解》引胡文定日“以事下人,不有其事,是谓微君之故”,“言以微视黎侯如无有也”。“微君之故”,即漠视君王遭遇的事故、窘境。两种说法看似通达,其实存在很明显的问题。《诗经》中“微”多次出现,并且有多种含义,如《小雅·伐木》“微我弗顾”“微我有咎”,《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但“微”在同一篇诗歌中多次出现时语义保持不变。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不应一篇之中而上下文用字顿异。”“微君”之“微”与“式微”之“微”应当都是“微贱”之义,诗篇上下文一致。
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君”在《诗经》中共有199处,其中“君子”连言共有183处,剩余16处是单称“君”或“君王”“邦君”“先君”“君妇”。《诗经》中的“君子”所指较为宽泛,可指德行高尚的男子,如“君子好逑”;可指服劳役者,如“君子于役”;可指有地位权势者,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可指君王,如“弗问弗仕,勿罔君子”。而单称“君”字的16处中,除去《式微》中的2处,其余14处无不特指君主,即周天子或诸侯国君: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邶风·燕燕》)
人之无良,我以为君。(《鄘风·鹑之奔奔》)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卫风·硕人》)
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秦风·终南》)
君日卜尔,万寿无疆。(《小雅·天保》)
其泣喧喧,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小雅·斯干》)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小雅·雨无正》)
君妇莫莫……诸宰君妇……使君寿考。(《小雅·楚茨》)
克明克类,克长克君。(《大雅·皇矣》)
穆穆皇皇,宜君宜王。(《大雅·假乐》)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大雅·公刘》)
维此惠君,民人所瞻。(《大雅·桑柔》)
由此可见,《式微》中的“君”最有可能指君王。
“故”,《尔雅·释诂》“今也”,郭璞注“故亦为今”,现今之义。“君之故”,可以理解为君王现今的处境。许多学人将“故”解为“缘故”,“君之故”即由于君王的缘故,但“微”是“微贱”之义,那“微君之故”就无法说通。此外,根据《诗经》更换个别字词反复吟唱而句式句意基本相同的重章复沓的艺术特点,如将“故”解为“缘故”,那“微君之故”与“微君之躬”便难以关联。因此,“故”应当理解为“现今”。“微君之故”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倒装句式,即“君之故微”,指君王现今的处境极其微贱、窘迫。
“中露”,朱熹《诗集传》:“露中也,言有霑濡之辱,而无所芘覆也。”认为“中露”就是“露中”,君王被雨露沾湿而没有躲避之处。这并不符合《诗经》重章吟唱的行文习惯,如要与下文“泥中”相对成文,这里径直写作“露中”即可,何以写作“中露”如此拗口?其实,“露”与“路”古字相通。《释名》:“路,露也。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汉石经与敦煌本《诗经》里的“中露”皆作“中路”,上文刘向《列女传》引诗也作“中路”。笔者遍考先秦两汉文献,“中路”多次出现,如《礼记·杂记》“中路婴儿失其母焉”、《楚辞-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等,皆指“在半路上”。从与《诗经》同为抒情文体的《楚辞》出发,发现“中路”不但指半路,更隐含着彷徨、犹豫之义。《九辩》“然中路而迷惑兮”,王逸注:“举足犹豫,心回疑也。”《九思》“握佩玖兮中路躇”,王逸注:“怅彷徨也。”
“胡为”,古人常用的疑问词,指何为、为什么。“胡为乎中露”即“胡为乎中路”,意思是为何要在半路上如此犹豫、彷徨。因此,“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即“君之故微,胡为乎中路”,君王现今的处境如此微贱、窘迫,为何还要在半路上犹豫、彷徨呢?可见,这是君王的随从人员对其提出的建议,他也是全诗的“发唱者”“抒情者”,最有可能是贴身随行的臣子。结合“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可知臣子希望君王不要再犹豫、彷徨,早日返归故乡。
3.“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躬”,古可通“今”,《邶风·谷风》“我躬不阅”,《礼记·表记》引作“我今不阅”,即“微君之躬”与“微君之故”同义。“躬”也可理解为自身,“微君之躬”即“君之躬微”,君王自身的处境微賤、窘迫。“泥中”,朱子曰“陷溺之难”,指在泥途中进退艰难,与“中路”相似,皆有踌躇、彷徨之义。可见,“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与“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语义、情感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从《式微》的文本章句出发,诗篇事义为:君臣一行羁旅在外,处境极其微贱、窘迫,臣子劝君王早作决断,返归故国乡里,不要再进退踌躇、犹豫彷徨。与“黎臣劝其君归国说”的区别在于,无法确定诗篇表现的是“黎侯寓于卫”之事,更为合理的诗旨是“臣劝其君归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