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与思维发展提升

2019-05-30 17:33胡阳语胡海舟
语文建设·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连续性关联文本

胡阳语 胡海舟

技术的进步、媒介的变化、信息呈现样态的不同,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认知的形式、阅读表达的习惯、参与当代文化的能力水平,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着教育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定、方法的选择。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非连续l生文本具有哪些内涵和特征,对学生适应当下和未来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提出了什么要求?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有哪些内在关联?怎样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并解答新时代出现的这些新问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与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对包括思维在内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1.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文本”是中心词,是概念的核心,“非连续性”是对概念的限制,也是区分、理解概念的关键。这里的“非连续性”,既包括形式上的不连续,也包括内容上的间断。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指的是由图表、文字等元素构成的图文结合类文本,或由不连续的句子、段落呈现的文字型文本,篇章形式或语义逻辑存在间断性,阅读时需要跳跃、转换,没有固定的阅读顺序。

与连续性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加入了图、表、单等元素,使用了链接等手段,形式上呈现出简洁明了、直观形象、丰富多样、易于比较等特点,表现手法上具有非线性、跳跃性、概括性、客观性、复杂性等特征,功能上则具备了生活化、情境化、实用化等特质。

2.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对包括思维在内的核心素养的要求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提醒我们:“恰切的认识应该注意复杂性。Complexus意味着交织在一起的东西。”非连续性文本在当下的大量出现、高频使用,表面上看是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共同催生的结果,而从内在本质上看,则是复杂化、多样化、快节奏时代滋生的产物。我们所处的时代纷繁复杂、节奏迅疾,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生活对人类的表达交流样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非连续性文本以其多姿、跳跃、復杂、直观、实用等特点,以与之匹配的非线性、全媒体、碎片化、泛在化的表达方式和阅读方式,适应了时代的需求。

目前,我们正处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阶段,本阶段的战略要务是架构起我国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新体系。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综合性、复杂性、跨领域性学习和工作需要的一代“新人”,课程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关键理念,并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核心素养是“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学会高级思维与复杂交往将成为信息时代教育的首要目标”。非连续性文本读写,自然成为提升包括高级思维和复杂交往能力在内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之一。

二、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与思维发展提升的内在关联及内容

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本质上属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与思维发展提升的关联,说到底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在内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须凭借、依托思维,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进行的语言建构、运用又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强调通过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因为自身的特殊形式和特别的表现手法、组合方式,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具体关联、指向的是如下思维类型:

1.跳跃性思维

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l生文本二者最显著的差异在于,意义是否线性连续。连续性文本意义的呈现是单一的、线性的、连续的,阅读时从左到右、由前到后,信息的表达与获取都以直线推进的单一方式进行,有条不紊,连续顺畅。非连续性文本则不同,无论是前文概念界定时谈到的表现形式上的不连续,还是内容意义上的间断阻隔,都会造成语义逻辑即意流的断裂。从表现形式上说,不管是矩阵式、图表式非连续性文本,还是位置式、说明示意式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图形、数字、表格、符号等元素的加入,其文本意流都有隐性或显性的间断。从内容意义上说,选自不同材料的、彼此或关联或独立或矛盾的纯文字型非连续性文本,文本意流也是间断的。因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从一个意义区域跳跃到另一个意义区域,或从一种文本形式跳跃到另一种文本形式,信息的获取、表达不再是逐字逐句的线性推进,而是跳跃式、多维度的,可以任意点为逻辑起点,实现点与点之间的意义连接、转换。非连续性文本这种多元表达、多维分布的特点,必然带来其阅读和写作思维模式的变化,由线性的、一维的平面思维走向跳跃的、多维立体的空间思维,以此实现信息获取与表达的转换、联结。这对思维的敏捷、灵活、多维、复杂都提出了要求。

2.关联性思维

因为多元表达、多维分布的特质,非连续性文本不只是跳跃的,还常常是无序的、碎片化的,其所传递的信息散落或隐藏在表格、图形、符号、文字以及它们的组合与链接中,再加上日趋技术化、复杂化的传播渠道,令不熟悉它的人有茫然之感。其实,非连续性文本看似各段材料、各种元素的随意拼凑,实则是匠心独具的有机组合、统筹兼顾的系统安排,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时的区域跳跃、意义转换,都需要以关联性思维勾连,以整体性观点对待。其一,文本信息的关联,如图文关联、图表关联、来源不同观点不一的各段文字材料之间的关联。这需要我们整体观照,找到非连续性文本各种表达元素与各段材料的相关、相通之处,进行意义统整,使它们之间形成互解、合力,从而快速、准确、有序地把握或传递关键信息、主要内容。其二,信息与背景、表象与意义之间的关联。分散的信息只能构成知识的碎片,“作为信息间建立联系和把信息纳入背景的组织才成为知识”。为此,我们首先应该注意信息与背景的关联。赵宁宁等人通过研究证明,在学力相同的情况下,有背景知识的人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能够完整提取所选信息,而不知道非连续性文本所指事物的,提取信息大多不完整。另外,应该注意表象与意义的关联。数据、表格、图形、清单等呈现的多为事物的显性信息,表现的往往是事物的表象,唯有通过比较、拼接、分析、追问、审思,方能发现现象与本质的内在关联,去除遮蔽,获得真正的意义。这正是埃德加-莫兰所强调的“把各部分整合到一个整体中去认识”的“关于背景和关于复杂性的思维方法”,这种“进行连接的思想”,用“环形的多向度的因果性”代替了“直线的单向度的因果性”。

3.批判性思维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推广和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以图解文字、清单、表格、广告、跟帖、链接等形式出现的非连续性文本,携带了海量、庞杂的信息,将人类生活的世界紧紧包围。在这样的形势下,“能够甄别、评判信息的真伪优劣,能够独立自主地创建合宜的非连续性文本,正确、合理地传播与发布有价值的信息”,不仅成为衡量公民语用水准的重要尺度,也成为判别现代人信息素养的关键指标。鉴于这一指标不仅指涉关键能力,更关乎必备品格,无论是2000年、2006年阅读测试的五项指标,还是2009年的三项指标,“反思与评价”都是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特别强调的测试要点,包括对文本内容与形式的反思、评价。这种“反思与评价”,指向的正是批判性思维。它要求“入乎其内”的同时,还要“出乎其外”,以更高的立足点、更广阔的视野、更理性的态度,或从非连续性文本中筛选、提取、甄别出可靠的、有價值的信息,或通过统整、构思,以谨慎的态度,开发、创建非连续性文本,传递准确、有用的资讯,发布负责任的观点。

4.创新性思维

作为一种视觉的、多维度的表达,非连续性文本兼具图表、符号的形象直观与文字的抽象简练。非连续性文本与生俱来地带有新颖、灵活的特质,让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自然拥有了巨大的创造空间和表现余地,当然,也为创新性思维提供了恢宏的舞台。图文并茂,“文字说不清楚的由图表来补充,文字太哕唆的用图画来代替”,不仅快捷自如、一目了然,还富有趣味,具有个人特色;整本书阅读,可以创意十足地用人物关系图、阶梯情节图、全篇统整图等思维导图来分享阅读成果……言语智能、逻辑智能、空间智能等多元智能的参与,让创新阅读、创意表达及支撑它们的创造思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通过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提升思维能力、品质的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读写与思维发展提升的关联如此密切,且“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当然应该积极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统筹协调目标、内容、活动等要素,在基于问题、任务、探究的读写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同时,以思维为依托,促进学生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水平的提高。

1.创设情境

素养是个体能满足特定情境的要求与挑战的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形成的”。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当然应该设法把学生引入这样的特定情境,并巧妙地把这种特定情境化为基于真实需要的问题情境、统领学习目标与内容的主题情境、指向具体任务的交际语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在互动中形成能力、提升思维。

例如,王玲湘老师和她的学生聚焦“北京雾霾”这一复杂问题情境,以“关注就是改变”为主题,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综合性、研究性活动,搜索、集聚了大量关于北京雾霾的非连续性文本,学生阅读分析时势必要在图表、数据、影像、文字之间灵活切换,在多个文本、多维表达中反复比较、推断,将各个意义区域不断连接。主题情境学习不仅要学会提取信息,关注信息本身,关注单个文本,还必须将各种文本勾连起来,关注信息之间的联系,关注信息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关注信息背后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到问题产生的各种深层因素,发现综合防治的可行办法。在问题情境的探索中,在具体活动的参与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2.链接生活

与连续性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更加依赖于先前的知识组块”,即相关生活积淀越丰厚、背景知识越丰富,越能熟练、自如地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快速、有效地提取、整合信息,准确、合宜地发布、传递信息。因而,非连续性文本读写重要的不是一招一式的技能、策略的机械训练与传授,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开辟正确的通道,引入源头活水,让课程内容无缝对接社会生活,让课程实施自然浸入大千世界。

例如,非连续性文本常应用于学习、生活计划的编制和各类活动的安排,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为社团设计清晰明了的活动安排;外地老师、同龄人来学生所在地区、学校参观,可以启发学生为他们绘制详细的路线图,并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有关自然景点、人文景观、城市风貌、学校特色等作具体介绍;社区推进垃圾分类,可以提示学生设计融数据、表格、图文于一体的海报,介绍垃圾分类的好处、方法及注意事项……总之,想方设法让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成为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觉得非连续性文本读写是生活所需,让他们在真实世界的广阔天地中获得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机会,在大量的读写实践中提升包括思维在内的核心素养。

3.跨界整合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强的特点,运用十分广泛。虽然我国的课程标准将其放在语文学科的名下,但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绝非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非连续性文本的读写训练应以主题为引领,以语文学科为支点,以项目化学习为凝聚点,整合各类资源、各种手段,在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动中,启发学生建立新异联系,打破思维定式,强化发散思维、关联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培养创新人格。

以“南海非法仲裁”跨界主题学习为例,学生既可以搜集、阅读我国外交部部长王毅的相关讲话视频、漫画“你敢说南海是你的吗”以及诸多的网络跟帖、图片等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整合、梳理,采用图解文字、PPT、手抄报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学习,绘制“中国疆域图”、制作“中国历代发现、经营、辖制南海诸岛简表”,提供史料支撑。学习横跨语文与政治、历史、地理、艺术、信息技术等多科内容,涉及连续性、非连续性文本及混合文本,运用图、表、影像、跟帖、图解文字等多维表现形式,在学习疆界的开拓中,在综合性、开创性、跃迁性的心智活动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生不断突破原有的思路,语言和思维都跃上了新台阶。

猜你喜欢
连续性关联文本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解的非线性连续性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例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奇趣搭配
智趣
半动力系统中闭集的稳定性和极限集映射的连续性
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