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芳
(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北京,100192)
老年人群中常见病之一为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同时多数患者由于疾病因素会降低睡眠质量,而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包含环境、心理情况、药物等,患者会出现减少睡眠时间、延长潜伏期以及睡眠障碍等表现,同时患者需要采用药物辅助睡眠,其日间无良好的功能[1]。此次研究主要评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睡眠质量,并予以相应的护理干预,就相关内容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6月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到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7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6.6±3.6)岁;对照组中男42例,女28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72.6±3.7)岁。2组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观察指标 老年患者睡眠质量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进行评估,量表指标评估分数区间在0~18分之间,如果患者量表分数<6分说明其睡眠质量优如果患者量表分数在6~12分之间说明其睡眠质量良,如果患者量表分数>12分说明睡眠质量差,评估内容包含睡眠障碍、潜伏期、药物服用情况、效率以及日间功能等。而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改善指标分别为优、良以及差;计算观察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情况,生命质量量表即SF-36,分数和评估指标表现为正相关性[6]。
2.1 2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观察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入院后,睡眠质量优良率经评估后为80%,对照组睡眠质量优良率经评估后为94.29%,组间数据在进行统计比较后(P<0.05)。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睡眠质量比较[例(%)]
2.2 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护理前睡眠优良率计算比例为77.14%,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睡眠优良率计算比例为92.86%,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护理前后睡眠质量改善情况[例(%)]
2.3 对照组与观察组生命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前生命质量评分和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经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护理前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生命质量比较分)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睡眠、心理以及生理等因素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患者在夜间会加强迷走神经张力,影响心肌供血,从而产生缺氧表现,为此患者会产生憋气以及胸闷等表现[7]。患者进入医院实施治疗后,因为发生了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的改变,为此会出现负性情绪,对自身的睡眠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患者在患病期间出现睡眠障碍会影响自身病情。如果心血管患者出现睡眠障碍会提升其死亡比例。为此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其睡眠情况进行干预,以此改善病情恢复。
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均存在一定的睡眠问题,对其睡眠情况进行评估临床意义较为重要,文中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QSI)存在内部一致效果,对构想效度和实证效度进行测量,能够有效评估其敏感性以及特异性[8]。此次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观察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入院后,睡眠质量优良率经评估后为80%,对照组睡眠质量优良率经评估后为94.29%,患者睡眠质量的降低会加强儿茶酚胺分泌,提升自身的血压水平,并且加强血管收缩。在进行护理干预时采取心理疏通、环境护理、睡眠诱导以及饮食干预等措施,结果表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可改善自身的睡眠质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说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后可改善患者的不良作息行为,进而提升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并无良好的睡眠质量,为此在进行治疗以及护理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正确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依据其睡眠质量情况选择科学的护理,对睡眠质量进行优化,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