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龙
(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平邑,273300)
慢性失眠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作为相对独立的疾病类型,其具有反复发作的临床特征。尤其慢性失眠症的病程较长,基本在半年以上,造成患者睡眠质量严重下降。针灸对于治疗慢性失眠症具有较强的临床效果,在不借助药物干预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改善睡眠质量的治疗效果,属于非药物治疗的“绿色疗法”。故此在临床治疗慢性失眠症时多推荐针灸疗法。目前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针刺法包括:调五脏神、宁心安神、调和营卫等,但是对于改善睡眠治疗的疗效仍然较为缓慢,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提出基于慢性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中针灸治疗方式思路,现做如下分析。
慢性失眠症(Chronic insomnia),患者存在入睡困难、睡眠质量较差、且睡眠维持时间较短的临床特征。慢性失眠症患者平均每周至少发生3次失眠情况,且为此长达半年以上时间。当慢性失眠症长期困扰患者,过分担忧失眠造成的不良后果,其睡眠治疗也会更加恶化。依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对于慢性失眠症的调查,患者对于睡眠质量的不满,更加容易造成负面心理负担,对其职业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狭义的睡眠质量问题,可以通过脑电图进行诊断分析。而睡眠质量下降主要为患者浅睡眠现象,是S3或S4慢波睡眠期缺乏,甚至完全丧失的临床表现。由于患者频繁出现觉醒,间接造成睡眠碎片现象,形成睡眠结构断裂的后果。在临床治疗中,更多学者和医师将其界定为广义的睡眠治疗下降情况,当患者出现浅睡眠、维持睡眠困难、入睡困难、日间疲乏等临床表现时,亦可界定为慢性失眠症。
具体而言,慢性失眠症具有如下几项明显特征。1)患者在上床准备入睡前30 min无法睡着。2)患者即便入睡也存在易醒或早醒情况。易醒为夜间起夜2次以上,醒后入睡困难。早醒为凌晨5点前睡醒,睡醒后再次入睡困难。3)患者睡眠程度不深,并未令脑神经充分休息,夜间多梦,表现为浅睡眠特征。4)患者日间头晕明显,且伴有严重的疲乏感知,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或工作。
中医古典文献资料中,将慢性失眠症归纳为“夜不能寐”“寝食难安”“不得眠”等临床病症或表现。《灵枢·口问》中提及慢性失眠时介绍到:“卫气昼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而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窹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属阴,为阴气所主。昼夜交替乃阴阳转换的心神修养调息过程,白昼属阳,夜晚属阴,阴阳调和方能促进健康。故而,慢性失眠患者的睡眠治疗一度下降,本身也是阴阳调和紊乱的临床表现。白天参加各种活动,是释放能量的过程;夜晚阴气蛰伏,睡眠就是很好的休养身心、蓄积能量的过程。夜不能寐造成日间疲乏,慢性失眠症造成患者睡眠治疗严重恶化的主要因素。
《景岳全书·不寐》中强调,无邪而不寐者,必营气之不足也。营主血,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故或为惊惕,或为恐畏,或若有所系恋,或无因而偏多妄思,以致终夜不寐,及忽寐忽醒,而为神魂不安等证。因此,慢性失眠症的发病因素虽然与脑神经活动存在密切关联度,但是同时是患者血虚无以养心的临床表现。《本草纲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是脑神与心神在交互影响下形成的相互依附,无养心神则脑神溃散,间接影响睡眠质量,造成慢性失眠症状救治难安。因此,脑中所藏元神失调,可以界定为引发慢性失眠症状的主要发病机制。
近年来对于慢性失眠症采取针灸治疗的方案较多,通过调研相关文献能够发现,目前主治慢性失眠症的针灸学位集中在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等。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常见穴位
3.1 针法选穴特征 以健脑调神针刺法为主要治疗策略时,其选穴主要范围在督脉经穴方向。督脉入属于脑,腧穴周围经络同时附加了头部治疗选择。其常用穴位包括:百会、神庭、本神、神道、阳白、至阳等,且均为调节脑神的主要穴位。脑部穴位图解。见图1。百会乃三阳五会之所在,神庭更加是神居之庭的代表,均对调节患者脑神起到显著疗效。而神道所具备的镇静宁神疗效也是其他穴位很难达到的直接效果。此外,至阳穴在患者第七胸椎棘突下。该穴位可以调节患者肝脾,进而达到辅助宁神养心的作用。至阳穴位图解如图2所示。
图1 脑部针灸穴位图解
图2 至阳穴位图解
3.2 针刺法操作技巧 以针灸手法治疗患者慢性失眠症状,必须完全掌握针刺操作技巧,方能在复杂的穴位辨析中达到预期疗效。其针法讲求稳、准、宜。一方面,刺针手法的准,是以进针角度、方向、深度的合理把控。对于头部穴位而言,多采取平针刺法,以进针角度小于30度为宜。如图3所示。如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直接影响到进针效果,且产生明显的疼痛感知。故而在进针深度也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不同影响,主要以患者略微胀感为进针深度的最具状态。通常情况下,依据患者头皮本身的硬度,可选择0.5~0.8寸的进针深度,依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另一方面,需要精准把控捻转频率,以及所用时间和旋转角度。捻转的频率需要尽量保持在120次/min左右,而旋转角度则需要控制在360°为宜,每次进针后捻转5 s左右即可。捻转针法。见图4。
图3 进针角度选择图示
图4 捻转针法图示
除此之外,可以使用电针作为针刺疗法的主要工具,其刺激穴位所产生的疗效较为理想。可将2组电极分别接入患者的神庭和百会2个穴位之上,或者头部左右两侧的本神穴位之上。而后通过5Hz频率的连续波强度,致使患者感知头皮微微发麻之时,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而对于神道和至阳2个穴位,则需要尽量采取垂直进针的方案,针刺的深度可保持在1寸左右。主要以患者感知到酸胀,并沿脊柱正中向下发生体验感的传导为度。在此处穴位,可以将行针角度控制在180°左右,同时保持120次/min的频率,30 s后即可收针。以1次/d,30 min/次即可。以5次/周,连续开展4周为1个疗程。每疗程结束后采集患者临床反馈信息,判断是否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而后调整针灸治疗方案。
3.3 增减穴位的基本思路 采取健脑调神针刺法之后,需要明确患者慢性失眠症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以中医辨证分型,所采取的穴位选择才能更为精准,适当增加或删减穴位,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相当于从普遍性治疗转化为个体化治疗,从而加强针灸治疗的针对性。诸如,当慢性失眠症患者出现了肝火上炎性反应状,则需要选择行间、期门2穴位。患者表现为痰热内扰症状,则需要选择阳陵泉、内庭2穴位。如果患者出现心脾两虚症状,则需要选择内关、足三里2穴位。假设患者出现了肝肾阴虚的临床症状,选择加太溪和三阴交2穴位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如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肝肾不足,则需要以加气海及关元为主要针刺穴位,而患者出现了瘀血内阻的症状时,则需要以血海为主,对于存在烦躁焦虑的患者而言,需以人中穴位为主,对头痛患者需要附加风池和太阳2穴位。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甄选穴位,方能达到更为精准的治疗效果。
依据患者具体病症,以及采取针灸治疗方案之后的临床疗效,可以适当选择更多的穴位作为辅助治疗,诸如:关元、太阳、气海、行间、期门、神道、天枢、头维、大陵、少海、肺俞、支沟、丘墟、劳宫、曲池、合谷、涌泉、本神、下脘、命门、血海、内庭、大椎、夹脊、通里、膻中、阴陵泉、阳陵泉、膈俞、侠溪、尺泽、厥阴俞、神阙、滑肉门等等。针灸疗法需要始终以临床效果为指导方向,每一处穴位对患者失眠症的治疗方向都并不完全相同。故此,在临床治疗中,增减穴位是依据患者个人情况而定的治疗方案,需要详细考察患者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而最终选定。任何一种穴位增添,都可能对患者失眠症产生不同程度的效果,需要以临床医师的经验判断作为主要思路。进将普遍性的针灸治疗,转化为针对性的个体治疗方案,方能解决所有病患失眠病痛,改善其睡眠质量,达到更为理想的预期治疗效果。如果当前治疗方案欠佳,不可故步自封,需以更多研究资料的病例介绍为参考,合理选择所需增减的穴位,为患者提供针对性更强的针灸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在治疗慢性失眠症,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治疗中,采取针灸疗法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以中医辨证分型,来判断患者产生失眠症状的主要因素。在分型之后,采取针对性更强的穴位选择方案,加强针刺法操作稳、准、宜,并以患者最终疗效作为阶段性治疗方案的主导方向。继而在合理选择穴位和行针方法之后,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发挥出针灸治疗对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