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尤,李明平
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步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新时代的治国命题与理政意蕴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勾勒了宏伟蓝图,而“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成为了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的艰巨任务与奋斗使命。而作为“美好生活需要”重要组成部分的全民健身事业,关乎人们的生命健康,不仅是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更是新时代推进“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2]。在此背景下,各地以马拉松、自行车赛为代表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蓬勃开展。它们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带动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引领着新时代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新潮流,受到了政府、社会与群众的一致追捧与青睐。
2017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9个部门联合印发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其中提出了“到 2017 年底,马拉松赛事参赛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亿元。自行车赛事带动各类消费超过200 亿元[3]”的战略目标,对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要求与规划。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主要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公众举办的,预计每场次参加人数达到1 000人以上的一种公共体育比赛活动[4]。由于起步较晚,当前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仅呈现出粗放型的发展态势,而且在组织管理、赛事内容、配套服务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与桎梏,因而难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无疑严重制约了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将深入剖析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存在的困境与问题,探寻“体育消费升级”的有效路径,为新时代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方法借鉴。
在新时代,我国已经进入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阶段。这为新兴消费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我国新兴的体育娱乐消费活动,其经费来源主要包括报名费用、商业赞助、赛事转播、赛事纪念品等多项商业收入。这不仅可以有效刺激体育消费、扩大体育消费需求,还能够充分推动体育需求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并且进一步通过赛事活动促进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以鼓励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5]中,就提出了“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又如《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6]提出的“推动专业赛事发展,丰富业余赛事,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的意见。这些政令表明,作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承认与许可,而诸多政策红利也将会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申办,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刺激体育消费需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文化需要。
在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为19 000亿元,其中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总规模为11 962亿元,体育服务业的总规模为6 827亿元,分别占国家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62.9%和35.9%[7]。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仍以体育用品制造业为主,体育服务业所占比例依然较少。这不仅不符合国民经济的发展走向,而且难以形成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而与此不同的是,作为体育服务业重要代表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其上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赛事门票销售、商业广告赞助;中游产业链包括赛事转播、衍生节目制作;下游产业链则包括体育用品、体育旅游等业态[8]。不仅如此,在此基础上,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还可以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旅游等商业生态,从而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发挥出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凭借其丰富的体育服务内容,不仅能够有效带动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而且可以延长体育产业链条,使体育产业上游资源向中下游合理流动,进一步激活市场潜力与活力,完全契合新时代经济体系的发展方式。另外,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有效牵引,能够进一步凸显其高附加值、高利润、高特色的服务特点,从而积极推动体育关联产业的业态融合,使赛事服务更加符合群众对于体育产业的多元需求。
“健康中国”作为全面实现人民身心健康的国家战略与顶层设计,不仅需要医疗卫生等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更需要以体育运动为抓手来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实现提高全民素质的目标。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由于赛事基础薄弱与参与群体单一等原因,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项目重点仍以马拉松与自行车赛为主,比如较为知名的马拉松有北京马拉松、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等;自行车赛则主要有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不过这些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因知名度较高,赛事服务周到、赛事体验感较强,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参与到比赛中来。通过参加赛事,人们不仅进行了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而且也学习到了身体锻炼标准、体育健身方法、医疗急救措施等专业知识,在提升自己健身意识的同时更增进了对体育运动的忠诚度。更让人欣喜的是,目前,伴随着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即将到来,国家也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来扶持冰雪运动的发展。以大型群众性冰雪体育赛事为牵引,不仅能补齐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短板,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也能加速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战略目标。因此,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仅是实现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引导人们培育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抓手,更是响应健康中国战略的现实举措。
当前我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求升级为国内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不仅在供给总量方面较少,而且在赛事类型上也较为单一。一方面,根据赛事主办方进行分类,当前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主办组织主要包括政府部门、民间体育企业以及高校与新闻媒体机构[9]。这些主办组织举办的赛事地域性较强,虽然能够吸引大量群众参与,但是在参赛时间与数量上却受到了一定制约(以马拉松赛事为例,见图1、图2)。
如图1、图2所示,虽然我国马拉松赛事数量已经由2011年的22场增长至2017年的1 102场,其中在2017年的全年参赛人数高达约498万人次,赛事类型也相对较多,赛事数量取得明显增长,然而美国在2015年仅仅举办路跑赛事的数量就高达30 300场,而且完赛人数达到1 711万人[11],因此与国外成熟的路跑赛事相比,我国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供给总量依然显得不足。同时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健身人群参与到体育赛事中来,而马拉松采用“摇号”的方式来参赛也再次证明了群众体育赛事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当前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还存在巨大的数量缺口,远远无法满足众多体育锻炼人口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具有高度的曝光性与复杂的产业链条,它不仅需要满足大量群众的集体参与和共同比赛,而且还要保证一定的竞技性、娱乐性、公开性以及刺激性,从而满足众多群众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符合这些必备条件的赛事类型较为单一,主要以马拉松与自行车赛为代表,而篮球、羽毛球、足球等普通体育项目虽然群众基础雄厚,但由于受到项目场地与赛事运营的限制,难以塑造成品牌化的民间体育赛事。对于提升城市品牌,实现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并重的效果并不理想。
数据来源:《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10],下同。
图1 2011年—2017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场次数量图
图2 2017年我国马拉松赛事类型与参与人次图
一直以来,政府机构复杂繁琐的审批手续与流程是制约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瓶颈所在,因此,为了全面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打破社会力量承办体育赛事的制度壁垒,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12],其中重点提到“除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和少数特殊项目赛事外,包括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在内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审批一律取消。”同时印发了《在华举办国际体育赛事审批事项改革方案》[13],其中也提到“取消对商业性、群众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审批……地方体育主管部门对社会中介机构举办的商业性、群众性国际体育赛事应在竞赛组织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这两份文件颁布后,举办商业性、群众性的体育赛事已经无需政府体育部门审批,这大大调动了社会各界力量办赛的积极性。但尽管如此,由于受到“重竞技轻群体”的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当前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依然存在有滞后性,并未完全实现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相关制度的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并且,由于受到赛事多重利益的影响,尤其是管理部门对于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赛前、赛中、赛后的评估意识较为薄弱,不仅导致赛事中容易出现各种隐患,而且对于提升赛事管理水平也造成了制约。同时因为政府部门在赛事监管方面的力度还不足,导致部分赛事存在乱收费、替跑、倒卖赛事门票等非法违规现象,与此同时存在的还有在马拉松猝死等方面的应急保障机制的不健全[14]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发展水平。此外组织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政府领导系统的管理与引导,而且需要体育、公安、交通运输、卫生等多个系统的协同合作。比如我国目前申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虽然不再需要体育部门的审批,但是仍需要到公安、交通、卫生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与备案。由于这些系统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导致复杂的证明材料、繁琐的申请流程以及弱化的沟通机制都形成了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制度壁垒,严重制约了赛事主办方的办赛积极性。
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我国体育产业链的上游资源,其强大的商业变现能力可以有效带动整个体育产业链的繁荣,然而由于国内体育赛事产业发展的滞后性,当前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仍较为落后,未能充分开发赛事的商业资源与核心价值,进而导致了赛事品牌建设薄弱,使国内的体育赛事产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因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赛事委员会对于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商业营销与盈利模式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且缺乏经验,使其收入来源仅限于赛事报名费、商业赞助费、广告代理费以及体育彩票销售费。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政府部门对于体育赛事商业化运作的现象还较为犹豫,无法使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从而导致了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行政化大于商业化,“面子工程”的现象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虽然社会力量开始进行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商业开发,填补了大众体育赛事商业运营的缺口,但是由于缺乏办赛经验、过度注重商业利益等因素,导致大多数社会资本承办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出现赛事服务落后、赛事管理混乱等现象。而在赛事宣传、商业赞助、保险服务、品牌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与能力不足,也使其收入来源仅限于赛事报名费、商业赞助费、广告代理费以及体育纪念品销售费等。总之,诸多因素导致了当前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依旧不高,不仅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赛事,而且缺乏品牌意识,未能将体育赛事品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15]。这种无序的局面不仅严重浪费了赛事资源,致使社会资本负担过大、赛事无法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因无法获得群众的认可,削弱了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品牌影响力,致使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依旧呈现出粗放型发展。
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提升城市品牌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拉动当地城市的经济增长,而且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的运动需求,因此只有积极扩大赛事规模,丰富赛事品种,才能有效提高赛事内容的核心竞争力,规避同质化赛事的竞争,使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外溢效应更加明显。一方面,政府体育部门要继续加大对于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扶持力度,制定赛事行动方案与发展目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来鼓励社会力量承办赛事,使单一的赛事主办方向多元化主体发展,以进一步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释放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市场活力。同时,赛事主办方要不断扩大赛事规模,提升赛事的质量,凭借优质的赛事服务与环境来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进一步弥补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数量缺口,而政府部门也要继续推进体育场地的建设,加大公共体育资源的覆盖力度,为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开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赛事主办方要充分依托国家战略、城市资源、民族文化以及地理环境,开发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如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承办“一带一路”越野拉力赛、“一带一路”户外运动挑战赛等大型的群众体育赛事;借助海宁市马拉松体育特色小镇,可以承办户外暴走运动、马拉松等赛事;借助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可以承办国际赛马节、草原射箭等赛事;借助东北城市的冰雪资源,可以承办滑雪挑战赛、冰雪马拉松等赛事。在此基础上,赛事主办方要充分考虑赛事的性质与特色,保证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兼具竞技性、娱乐性、公开性以及刺激性,对普通体育项目进行赛事改造与创新,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品种,优化体育赛事结构,衍生出更多的优质赛事资源。
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离不开政府的监督与管理。只有进一步优化各项行政职能,提高各个系统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服务流程,使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得到有效规范与治理。首先,政府部门要在取消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的基础上,加快制定赛事服务管理办法与意见。在赛事评估方面,要出台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在赛前、赛中、赛后的评估方案与实施要求,推动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标准化发展;在赛事监管方面,要制定马拉松、自行车赛等赛事的具体管理细则,明确不同赛事的性质与分类,严厉打击倒卖赛事门票、替跑、乱收费等违法违规现象;在赛事保障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风险管理工作,完善赛事的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制定赛前体检标准与应急方案,推动医疗保障与体育保险的同步发展。其次,要大力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创新能力。以精简办事程序为目的,在政府领导系统的统一指挥下,联合卫生、公安、交通等多个行政系统共同制定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管理办法与服务方案,建立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与备案的“一站式”服务机制,进一步增强各个系统之间的协同能力与行政效率,从而破除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制度壁垒,让政府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更加优化。最后,政府作为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最高管理者,要不断制定体育行业、体育协会等主体的自律办法与方案,并建立赛事行业信用体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价值不仅在于刺激体育消费、拉动城市经济增长,还在于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引领作用,宣传推广全民健身理念。因此不断转变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运作模式,积极打造知名的赛事品牌,才是补齐体育赛事市场发展短板的核心手段。首先,以政府部门为主体的赛事主办方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认识到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与文化意义,进一步简政放权,努力实现“去行政化”局面,从而对赛事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商业化开发。在实际运作方面,可以采取公共体育赛事服务外包的方式,通过招标投标、协议转让、行政指令等多样化手段,选择具有合格资质的赛事承办方,并通过开发优质赛事IP、分销赛事转播版权等方式来增加赛事的经济收入。同时借助赛事的后续效应积极进行体育特色小镇的开发与建设,进一步带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其次,社会力量作为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核心支柱,要根据地理资源与市场环境,努力打造多样化、特色化的优质赛事,并大力优化赛事服务与管理,做好体育保险、体育安保等关联服务,从而实现群众性体育赛事的“去同质化”,增强自身赛事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赛事的商业运作,延长赛事产业链条,形成以赛事分红、赛事门票销售、商业广告赞助为上游,以赛事版权分销、付费体育直播、体育节目制作为中游,以体育用品、体育旅游、体育培训为下游的综合性业态。除此之外,社会办赛力量还要努力打造赛事知名度,借助“互联网+”战略,开发赛事APP、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研发赛事运动手环等互联网产品,通过营造体育赛事网络社交圈来实现赛事品牌的多向交流与传播。最后,在扩大赛事影响力的基础上,以体育赛事纪念品、体育赛事博览会为重要载体,努力塑造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文化氛围,将赛事品牌与赛事文化共同上升到一定高度,以更好地推动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长久性绿色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为新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与新思想。而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作为体育事业的优质核心资源,更肩负着加速推进体育事业供给侧改革的时代重任。政府部门更需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体育强、中国强”的思想精髓,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与创新管理方式,为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从而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供给,真正激发体育赛事市场活力,使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开启新时代我国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