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发现

2019-05-30 02:33:30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籍外国人外国

本次主题活动开展“中国城市引才引智软环境调查”,采用指数研究方法,对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四个一级指标,以及19项对应四个一级指标细化的二级指标,邀请外籍人才填写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问卷的交叉数据分析,得出2018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的“四大核心发现”。在此特别感谢零点有数数据科技集团对以下内容及数据的分析支持。

发现一:外籍人才普遍学历较高,工作行业分布均衡

参与本次主题活动的外籍人才学历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籍人才占参与总人数的83.6%。分地区和国家来看,来自亚洲的外籍人才人数较少,并且本科以下的外籍人才占比偏高,排除人数较少的外籍人才来看,来自日本(29.7%)、韩国(20.4%)、新加坡(28.6%)的外籍人才中,本科及以下的人数比例偏高;而来自欧美地区的外籍人才学历相对较高,人数较多,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外籍人才比例较高的是美国(88.9%)、加拿大(98%)、法国(94.1%)、德国(87.2%)。

与2017年相比,参与调查的在企业就职的外籍人才从2017年的40.3%下降到33.9%,在学校就业的外籍人才比例也下降明显,从2017年的43.3%下降到31.9%,但供职于研究机构的外籍人才比例有所上升:2017年调查显示,在医院、博物馆、科研院所、NGO工作的外籍人才共占受访者总比例的9.2%,本次调查在科研机构等单位工作的外籍人才比例为16.3%,外籍人才在行业的分布上更加均衡。

填写调查问卷的外籍人才学历分布情况

从性别分布情况来看,企业与学校的性别差距十分明显。在企业中就业的男性占到男性受访者的41.3%,而女性则为19.9%;学校等教育机构则更受女性外籍人士的青睐,有42.1%的女性在学校工作,男性所占比例为26.6%。女性下降明显:在企业工作的外籍女性比例由2017年的32.5%下降到19.9%,在学校工作的女性比例由2017年的52.8%下降到42.1%。

发现二:外籍人才对在华工作满意度高,城市经济发展前景是吸引外籍人才来华的首要动因

在2018年的调查中,与2017年相比较,“经济发展前景”取代了“就业机会”成为吸引外籍人才选择来华的最主要因素,选择比例分别为45.8%和41.3%。另外,“适合自身的工作”(36.7%)和“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32.7%)也是影响外籍人才选择来华与否的关键指标。

中国城市最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的因素有哪些?(%)(该题为多选题,所有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大于100%)

影响外籍人才选择城市的个人发展因素有哪些?(%)(该题为多选题,所有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大于100%)

您对在华工作的各方面满意程度怎么样?(%)(该题为多选题,所有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大于100%)

从个人发展层面上来看,城市的发展前景与城市自身环境最为外籍人才所看重。其中“城市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33.2%)依旧是吸引外国人来华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所占比例也达到30.9%。

本次调查同时显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超越薪资待遇对外籍人才的吸引力,这说明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正在明显上升。有24.7%的受访者将“历史文化底蕴”纳入选择城市的考虑因素,相比而言,选择“薪资待遇”(21.3%)和“出入境便利程度”(20.4%)的外籍人才略少一些。

不同年龄段的外籍人才选择城市时的主要关注点也存在差异。30—39周岁的外籍人才最看重城市自然生态环境,18—29周岁和40周岁以上的外籍人才更关注城市经济现状和发展前景。

本次调查将外籍人才的工作环境、内容、方式,薪资满意程度与工作场所人际关系等等方面纳入调查的内容当中。从调查结果看,外籍人才对各项条件的满意度均较高,其中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满意度最高,均达到90.4%;其次是工作方式和工作场所人际关系,满意程度分别为87.5%和86.5%;对自身工作压力和工作场所的劳动保护的满意度分别为82.7%和81%;紧随其后的是薪资满意度(79.2%)和培训机会满意度(77.4%)。

这说明大多数外籍人才满足于当前的工作内容与硬环境,但对薪资的期望要更高一些,同时也希望自身得到提高,有更多的培训机会。

发现三:半数以上外籍人才希望在华长期居留,落实长期居留政策呼声强烈

2018年外国人来华工作人数比上年增加5%。当问到打算继续在中国工作多长时间时,有55.7%外籍人才表示居住时间越长越好。对工作时间做出明确规划的外籍人才比例为15.3%,另有29%的外籍人才表示尚未做出明确规划。

不同工作年限的外籍人才在华居留意愿度(%)

如果继续在中国生活,您希望哪些方面的政策和服务得到改善?(%)(该题为多选题,所有选项百分比之和可能大于100%)

外籍人才打算居留时间与已在华工作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工作时间越长的外籍人才,越希望更长久地留在中国。

另一组数据也验证了中国对外籍人才吸引力在不断增强。当问到“如果继续在中国生活,您希望哪些方面的政策和服务得到改善?”时,49.1%的人希望长期居留政策加快实施,35.5%的人希望能提供在华长期发展的机会,35.2%的人希望可以提高薪资待遇。可见外籍人才对在华定居与发展的愿望已经超过对薪资待遇的追求,外籍人才来华工作不仅仅为“淘金”,更多的是想融入中国的生活、在中国实现定居与长期发展。

从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各年龄段的外籍人才对政策和服务的期望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别。数据显示,年龄越大的外籍人才对长期居留政策加快实施的期望度越高;正处于事业黄金期的30—39周岁的外籍人才更希望能得到在华长期的发展机会;40—49周岁、60周岁及以上的人群对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环境的诉求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

发现四:自行办理相关手续的外籍人才比例上升,手续办理快捷便利广受好评

目前,中国全面实施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是中国政府对在华工作外国人实施的基本管理制度。一窗受理、一网办理、一号管理、简化申请材料等,都为外国人办理来华工作相关手续提供更多便利。同时,为在华工作的高端外国人才开辟“绿色通道”,比如采取“告知+承诺”方式,具体说就是在申请材料当中,如果有缺失,可以先“告知+承诺”,特别是对无犯罪记录,包括最高学历认证和工作经验证明等可以采取承诺制,允许管理部门事后审核,大大减少了材料准备时间。此外,对信用良好的用人单位采取“容缺受理”的方式。

2018年1月1日开始,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外交部、公安部三部门联合启动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实施办法》,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外国人集聚区域开展试点,3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根据《实施办法》,进一步扩大了人才签证的发放范围。凡符合《外国人来华工作分类标准》的高端人才,符合“高精尖缺”和市场需求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国际著名企业家、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我国社会各方面急需和短缺的人才,都可以申请人才签证。外国高端人才标准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资源供需状况实行动态调整。同时,进一步放宽人才签证有效期和在华停留期限,经省区市外专局确认的符合条件的外国人才可获5—10年的有效期、多次入境、每次在中国境内停留180天以内的人才签证,这些高端人才的配偶以及未成年子女也将获得有效期相同的多次入境的相应种类签证。申办效率进一步提高,采取全程在线,外国高端人才的确认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高端人才及其配偶子女申请最快可在申请次日获得签发的人才签证。免除申请签证费用,外国人才及其家属也可以免交签证费和急件费。

外国人才签证制度的全面实施,受到各国特别是在华工作高端外国人才和国内用人单位的欢迎,申请人最快两天拿到签证,还可享受专人咨询、免费办理等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人才签证近3000张。

与一年前相比,现在办理相关手续方便程度如何?(%)

调查显示,工作单位仍然是人才准入许可制度与人才签证和居留制度的有效衔接口,在填写调查问卷的外籍人才中,68.3%是通过所在单位来办理在华工作证件与居留手续的,选择自己去办理的比例为17.2%。另有14.5%的人是通过专业服务公司进行代办的。与2017年相比,自己办理手续的外籍人才比例上升了10.1%,通过单位办理相关手续的外籍人才比例下降了7.2%。

从不同年龄层次来看,18—29岁年龄段的外籍人才更多地选择自己办理相关手续(26.8%),其他年龄段的外籍人才更多选择通过工作单位的渠道办理相关手续。亲自办理手续的外籍人才比例上升也从侧面表明相关机构的工作有所进步,一些外籍人才不再担心自己会因办理相关手续而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年轻的外籍人才亲自办理手续的比例最高,也说明年轻群体更有精力、更愿意去亲自接触中国办事机构。

49.2%的外籍人才认为与一年前相比,手续的办理更加方便了。

为进一步优化外国高端人才在华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完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科学技术部(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住建部、国家卫健委决定在天津、上海、宁夏回族自治区及杭州市、济南市、深圳市,并在广东、福建自由贸易区开展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工作,为其建立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服务通道,使外国高端人才在商品房购买资格,人才公寓建设和租售、公积金贷款买房,子女基础教育阶段的招生入学及手续办理,医疗绿色通道、国际化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待遇或便利。该项工作依托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系统,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A类)作为外国高端人才的身份证明,凡符合标准条件的A类人才可享受全国统一实施的优惠政策和公共服务。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在提升地方营商环境、外国人来华工作生活便利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题活动的专家评委、厦门大学美籍教授、1993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奖专家潘维廉1988年携家带口刚刚来到厦门,在美国的家里人颇为担心。于是,他就不断给他们写信介绍厦门、介绍中国。今年,在外文出版社协助下,潘维廉从发出的1000多封信件中精选47封,并精心整理编译,结集成新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

“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回信,祝贺他的新书出版,感谢他把人生30年的宝贵时光献给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独一无二的中国故事,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潘维廉教授的回信中所说的:我相信,你会见证一个更加繁荣进步、幸福美好的中国,一个更多造福世界和人类的中国,你笔下的中国故事也一定会更精彩。

猜你喜欢
外籍外国人外国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32
街上遇见外国人
外国公益广告
中外文摘(2017年16期)2017-07-31 23:35:58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
Durmiendo en la Muralla China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公务员文萃(2013年5期)2013-03-11 16: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