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兴荣
摘 要: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认知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社会实践;内化;德育行为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能否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品德的行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这就要求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除了进行课堂教学外,还要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我校思想品德教育除了在课堂上注重运用正确的导行方式,使学生的道德意识与自觉行为统一起来,而具有辨别好坏、美丑、是非的能力外,还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多渠道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实践活动内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其具体途径方法如下所述:
一、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让学生动一动,以行促行
勤工俭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大力宣传勤工俭学活动的目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人的生存离不开劳动,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根本途径。我校通过组织学生栽洋葱、挖洋葱、择洋葱、掰玉米等勤工俭学劳动,使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教师劳动的辛劳,从而心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对劳动果实的珍惜。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表现在实际行动中能够更加刻苦地学习,遇到困难不叫苦,能体谅父母的难处,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更加热爱和尊敬老师,见了老师能主动问好。
二、开展颂祖国歌咏比赛活动一一让学生练一练,以情激行
为庆祝国庆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我校每年十一前均要举行“颂祖国歌咏比赛”活动。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班主任和班干部均要在前认真组织排练节目。如选歌曲、找碟盘、借服装、做道具,通过这项活动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加强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与合作,表现在学习上同学之间能够团结互助,敢于竞争。
三、定期召开法制等专题讲座,让学生查一查,以知促行
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我校聘请市教委领导作了“长征精神报告会”使学生认识了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历史意义和学习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化,表现在学习、劳动和生活中,热爱集体的多了,珍惜父母劳动成果的多了。再如让学生搜集禁毒资料图片,通过集中展览,使学生认识了毒品的种类危害,就会在生活中自觉抵制毒品的诱惑和毒害。
四、开展各种兴趣活动,一让学生动一动,以趣导行
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我校组织了语文、数学、理化、微机、体育、书法、绘画等兴趣小组,每周三由老师组织活动一次,学期末以作文、数、理化竞赛及科技小制作、书画作品展的形式汇报各兴趣小组成果。这样就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同时,既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趣味中激励了行为的转化,提高了学业成绩,培养了学科尖子。
五、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找一找(查一查),以理知行
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为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指导行为实践。如在《一念之差》的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旱恋、进入网吧打游戏、吸烟、喝酒、甚至赌博等一些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我校政史组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通过相关案例、资料的搜集展出宣传,让学生提高认识,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从而用道德认识指导道德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在讲到《作大自然的朋友》中的“少年在行动”的内容时,将学生们分组带到校园、社区,调查校园内外环境卫生状况。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发现校园内外环境卫生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意见,这样有利于改变他们随手乱丢垃圾的坏习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六、开展体育竞技比赛,让学生比一比,以行辨行
中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娱乐。为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我校每年都要举行春季运动会和冬季越野赛。通过各种形式的参赛实践活动,学生体验到了任何成绩的取得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内化为一种精神动力,表现在学习上学生更加用功、刻苦而具有顽强拼搏精神。
七、开展学生思想行为评定活动,使学生看一看、比一比,以评促行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自己的評价,期待着良好的道德行为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受到表扬以后更易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使他们做的更好。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利用好这一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评”、“议”(如小组评议,个人评价,教师评价等)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八、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内化德育行为
现在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家长怕孩子做家务而影响学习,于是家务活大都全包己干,结果导致孩子动手操作能力低下,难以养成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甚至使有些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学习中怕吃苦而不做作业,以致学业成绩低下。为此学校教育要积极倡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便减轻父母的辛劳,体验生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行为,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