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志红
戏曲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揭示剧本主题,推动矛盾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之一。然必须正确运用,才能使戏曲艺术得到整体的发展。所以探求打击乐的运用规律,自然成了不可忽视的课题。
司鼓者接到剧本,首先应作全面的分析: 确定剧本的风格特点,矛盾发展的层次,高低潮的处理,以及重点场次和剧中人物性格等等,对整个戏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其中戏剧风格一项很重要,是抒情性的,还是叙述性的,是明亮的还是灰暗的等等,不仅涉及打击乐的分量,而且还牵涉到响器的选择。其次就是按剧本的要求和人物的情绪,有目的地配置锣鼓点。
在整体布局中,设计者应首先找到戏剧高潮,只有确定了高潮以后,才能把握住全剧打击乐的分量。如花鼓戏《 芦林会》 是一出人情味很浓的正剧。姜、庞夫妻由于嫂嫂的挑拨,产生了矛盾,因而夫妻分居。当夫妻相会于芦林时,思绪万千涌上心头,开始姜向庞步步逼进,矛盾层层激化,当戏发展到姜见庞因攀樵而出血的手时,这里就是全剧矛盾的高潮所在,也正是打击乐所要发挥的中心:
紧接“ 叫头”、“ 哀子” “ 二柄” 转唱。这样一次、二次、三次的攀樵,感情和身段都有不同,打击乐也要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而给予渲染和衬托。既要关注人物的内心活动,又要配合好人物的外形身段,这样就能显示打击乐的筋节作用了。
打击乐的布局是一个戏成败的关键。处理得当能控制舞台节奏,渲染舞合气氛,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戏剧场面。
不同锣鼓点的运用,是打击乐艺术中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如花鼓戏《 龙凤锁》 一戏中有两个这样的场面: 一位相府公子夜来豆腐店调情,途中天黑路滑,又有些害怕的情绪,这里我就用了“ 干夹长”(又名“ 干叉子”)。
当这位公子死在箱内,豆腐店女子知自己做了见不得人的丑事,想哭不得,想喊又不敢,所以就用一些干点子来表现她复杂的内心矛盾。打击乐的配置要注意它的色彩对比。打击乐的色彩对比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戏的前后场次之间,人物之间都要进行音响对比。打击乐本身的音质也有对比,配器有对比,速度和力度有对比。配置方法和色彩对比是打击乐的重要一环,根据不同的戏剧意境,不同人物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要配置不同的锣鼓点,才产生出不同的色彩对比。
戏曲是通过宾白与唱腔来表达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而打击乐的加进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它的表现力,因此,打击乐在整场戏的布局中,不可忽略对唱腔的补充作用。唱腔中加进打击乐的基本作用有下面几点:
①用于唱腔的起收
起腔、收腔在老腔中用得较多,打一个点子起唱,唱完用个点子收腔。它的规律基本是大起大落,小起小落,扎板起板上落,中间不管有多少唱,打击乐可以休息,司鼓者只敲板击节就行了,如起腔锣鼓点: ①鲤鱼翻边,
又如收腔锣鼓点。①梢槌,
这几种形式只是起腔收腔时用,它们在各剧种中都广泛运用,只是点子不同而已。但是,打击乐起收唱腔一定要与唱腔节奏相吻合,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否则为起而起,为收而收,那只是画蛇添足而已。
②对唱腔的补充
在唱腔音乐中加进打击乐,是为了增强唱腔的表现力。一个较长的唱段,是作曲者根据剧本的要求和人物的需要,经过周密思考谱写出来的,打击乐应按作曲者的意图,有机地穿插进去,使其表现力更强。
③用于唱腔的板式连接
唱腔中的板式连接,一般是利用打击乐来完成的,这是戏曲音乐的一般规律。跳,由跳到,如“ 西湖调” 转“ 三流”,“ 三流” 转“ 西湖调”。“ 西湖调” 转“ 三流”:
“ 三流” 转“ 西湖调”:
这种形式主要需司鼓者掌握好节奏对比,要根据唱腔音乐的节奏进行连接,否则,便会出现脱节的现象。
过场音乐有几种: 传统的吹奏牌子和丝弦曲牌。这两种用在古装戏较多。还有新配的前奏曲,幕间曲,这是作曲者根据不同戏和不同环境所编写的,前奏曲和幕间曲的作用各有不同。前奏曲是整场戏的提示,描写特定的环境,体现剧种风格,有时也把剧中主人公的形象描绘出来。而幕间曲则主要表现每一个场次的人物性格。而打击乐的配置是进一步渲染和衬托音乐形象,增强它们的表现力,形成色彩上的对比。当然,要根据剧情和音乐的需要,有机地配置。
花鼓戏《真假王岫》 的前奏曲我是这样配置的:
这个仅几小节的前奏曲,是描写五月五日端阳节公子少爷观龙舟的欢乐情景,也体现了花鼓戏剧种风格特点。用的是益阳“ 龙舟歌”,很有地方特色,中间所加的土鼓土锣是表现船上鼓手的指挥,下半节的曲调是剧中人上场游玩的欢乐情景。打击乐虽不很多,但发挥的作用是不小的,如没有打击乐渲染和衬托,效果是显然不同的。
把锣鼓点串进过场音乐,也和唱腔音乐一样,要注意两点: 第一,要与它的旋律色彩相吻合; 第二,要与它的节奏相吻合。如果滥加滥打,就会适得其反。所以要认真分析曲调结构,要进行音乐思维,精心配置,才能达到目的。
随着戏曲音乐的改革,打击乐也要随之而发展,不能受老的程式和旧框框的局限。所以,我们在运用的同时要注意创新,使打击乐的功能在戏曲中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