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陈 卉
40年的风雨历程,乌鲁木齐公交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和成长的喜悦。在首府公交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公交人,数十年如一日,将真情和青春献给公交并一代代传承下去,亲历和见证着公交每一步发展和变化。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追忆公交车轮碾过的一道道辙印,倾听公交人讲述企业40年华美乐章动人的旋律……
40年间,李家出了两代三个公交人,他们全部任职一线,并且亲身参与见证了乌鲁木齐公交的发展变化。父亲李玉军从1974年开始驾驶19路公交车,一直到2004年退休;儿子李新峰从1996年开始驾驶1路公交车,已经开了22年。如今,他和兄弟李新建都是309路公交驾驶员。
李玉军对上世纪70年代乌鲁木齐公交记忆犹新。当时的19路公交车从医学院开往石化,李玉军回忆,“那时公交车驾驶员很辛苦,开得是那种红色铁皮车,车辆破旧,四处漏风,车坏了要自己修,夏天一身汗,冬天因为没有防冻液,都要提着装满热水的大铁桶往水箱里灌水。冷风一吹,常常被热水浸湿的裤腿立马结冰,一年四季都没有穿过干净衣服。”
1975年,李玉军的儿子李新峰出生。当时19路运行的是那个年代离不开的“摇把子”——老式155(一种从苏联进口的公交车)。1985年,儿子李新峰10岁。这一年,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新开辟了31条线路,购置了159辆“大通道”车。在李玉军的记忆中,那时崭新的“大通道”车很是热闹,前门、中门、后门,3个售票员一起扯着嗓子报站名、提醒乘客买票。从那时起,能运送更多乘客的“大通道”,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
1996年,21岁的李新峰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一名公交车驾驶员。这一年,他第一次握上1路车的方向盘,从医学院开往三屯碑。
70年代,父亲李玉军驾驶的爱车是从前苏联引进的老式公交车
2018年,儿子李新峰驾驶的309路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新型插电节能环保公交车
“当时,我开的是载客量增加一倍的“大通道”,虽然方向盘没有助力,挂挡也费劲,但在那个年代还让老爸羡慕了很久呢。”李新峰说。
2011年,具有高信息化、高标准化、高安全性、高人性化“四高”之称的BRT在乌鲁木齐隆重登场,随之原有的1路公交车取消,李新峰开起了309路公交车。“我爸那时最想开‘大通道’,我却做梦都想在BRT开公交车,那才叫帅气!”李玉峰说。
现在,退休在家的李玉军看着公交的发展,感受着一轮轮科技创新给公共交通带来的突飞猛进的变化。“现在的公交车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轻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公交车也比以前更气派了。”
从最初的老解放车到如今的插电式气电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公交车;从最初的五、六条公交线路到如今的100条公交线路,2000多辆公交车;从最初的人挤人到现在的乡村公交、定制公交、预约公交等特色服务,乌鲁木齐公交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李玉军父子有幸与公交为伴,参与见证了首府公交的发展和变迁。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乌鲁木齐公交修理工师傅唐基国是修理行业响当当的一个名号,提起来人人都会对他的技艺竖大拇指。与父亲一样,今年49岁的唐燕并没有选择光鲜亮丽的工作,而是女承父业成为了一名“公交医生”——公交车修理工。说起其中的缘由,唐燕觉得,从小看父亲修理公交车,耳濡目染,对父亲那一身技能由衷钦佩,才会选择当一名修理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唐基国在公交车前留影
女儿唐燕在如今干净整洁的车间工作
“父亲是公交第一代修理工,也是当年公交公司修旧利废的岗位能手,他的手艺是一名苏联师傅教的,当年他的电焊技艺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很多市面上买不来的配件,父亲都可以亲手铸造、焊接、修复。”唐燕说。
1985年,唐燕紧跟父亲的步伐,成为了这个家里的“公交二代”。但是,唐燕接触的公交车型远比父亲要多,修理环境和父亲那个年代相比有了质的变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公交车上的配件都是能修就不换。所以,汽修工都会维修零件,甚至连公交车的大梁都会焊接。”说到此处,唐燕眼中流露出些许自豪。
2014年公交车辆维修服务中心正式成立,公交车有了更为专业的修理平台。“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维修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现在新型公交车出了问题电脑就能检测,哪有问题就修哪儿,又经济又快捷。”唐燕说道。
从成立之初的艰涩到一路走来的艰难,从持续奋斗的坚持到开拓创新的执著,城市的换颜,公交的变迁,见证了乌鲁木齐公交从起步到腾飞的艰苦创业历程,沉淀着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承载着一代代公交人的希望与梦想。“如今,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公交车,漂亮的外观、智能的服务、整洁的车容车貌、周到的便民措施以及温馨礼让的车厢文明,让首府百万市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变化后的温度。”唐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