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痤疮合剂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疗效观察

2019-05-29 01:54郑晓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3期
关键词:火针患处合剂

郑晓艳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汝州467500)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病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我国有六成以上的青少年既往患过痤疮,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痤疮好发于青春期男女颜面部,以丘疹、黑头、粉刺、囊肿以及结节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脓疱、瘢痕和色素沉着,可损害容貌,为患者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诸如烦躁、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患者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2]。临床上常采用西医疗法治疗,一般是外用维A 酸类药膏配合口服抗生素,虽可在短期内取得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易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疗效亦受影响。中医治疗痤疮有一定的功效,基于此,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痰热瘀结型痤疮患者为例,旨在观察自拟中药痤疮合剂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5 月~2018 年8 月我院收治的痰热瘀结型痤疮患者84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 例。观察组男26 例,女16 例;年龄19~35 岁,平均(26.29±5.93)岁;病程1~7 年,平均(3.29±1.73)年;病情严重程度:重度13 例,中度16 例,轻度13例。对照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18~34 岁,平均(25.75±6.02)岁;病程1~8 年,平均(3.67±1.49)年;病情严重程度:重度12 例,中度17 例,轻度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寻常痤疮[3];中医诊断属痰热瘀结型,病史较久,主要表现为结节、丘疹、囊肿,可伴有色素沉着、粉刺、黑头以及脓疮,舌苔薄且黄,脉细涩或弦滑;年龄在18~35 岁;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入组前2周内,内服或外用进行过药物治疗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或备孕妇女;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对本研究药物不耐受或过敏者;患有精神类疾病者;畏针、晕针或不能坚持疗程者;合并有职业性痤疮、药物性痤疮等继发性痤疮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西医方法治疗。螺内酯片(国药准字H31021273)口服,20 mg/次,3 次/d;盐酸米诺环素胶囊(国药准字H10920124)口服,0.1 g/次,2次/d;异维A 酸红霉素凝胶(国药准字H20080404)外用,均匀涂抹于患处,1 次/d。连续治疗4 周。

1.3.2 观察组 予中医方法治疗,即火针疗法辅以中药痤疮合剂治疗。火针疗法:首先背部痤疮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面部痤疮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患处,使用75%酒精或碘伏进行常规消毒;其次查看患处是否破溃,若破溃选择0.35 mm 的细火针,若未破溃,医师应戴一次性检查手套触摸并探知病灶深浅,使用0.5 mm 的火针;最后右手持针,在靠近患处附近左手持酒精灯,将火针置于酒精灯外焰加热,烧红至发白后快速取出然后刺向痤疮处,深度和处理方式依据患处不同情况作不同处理:若为脓包、粉刺、黑头,仅需浅刺几下,用棉签轻轻按压将皮损出的脓液、粉刺、黑头等物质清除干净;若为囊肿,垂直刺入患处中央,有落空感即出针,用棉签由四周向中央挤压,排除囊内物;若为结节,在其中心和四周用火针频频浅刺,但不挤压。在处理过程中都应遵循一个原则,即进、出针准确且动作干脆利落,针刺深度应穿刺病变皮肤或浅表组织,但不触及正常组织或真皮层。火针治疗后以75%酒精或碘伏消毒,且针孔处1 d 内不得沾水,1 周内不得使用化妆品。2 次/周。自拟中药痤疮合剂组成:薏苡仁20 g、赤芍15 g、茜草藤15 g、丹参15 g、蒲公英15 g、白芷12 g、陈皮12 g、红花12 g、甘草8 g。随症加减:面皮油腻加麦芽、山楂;囊肿症状甚者加浙贝、莪术;合欢皮、何首乌藤等药可用于失眠者;知母、旱莲草等药则针对阴虚火旺者;白扁豆、白术用于湿胜者;大黄、枳实用于便秘者;莲子心、栀子用于焦虑甚者;柴胡、白芍用于肝郁者。上水煎服,1 剂/d,早晚服用。连续治疗4 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1)疗效判定标准依照炎症程度、皮损数量、颜色、大小、疼痛等临床表现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估。炎症基本消退,疼痛消失,皮损数量减少≥90%,颜色消退或仅轻微色素沉着,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率>80%,为痊愈;炎症大部分消退,疼痛消失,皮损数量减少75%~90%,有部分色素沉着,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率70%~80%,为显效;炎症部分消退,有轻微疼痛,皮损数量减少60%~75%,患处有色素沉着,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率60%~70%,为有效;炎症、皮损大小、颜色无明显减轻甚至加重,皮损数量无减少甚至有新发皮损,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比率<60%,为无效[4]。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观察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恶心、腹泻、红肿、疼痛等不良反应。(3)对两组进行为期2 个月的随访,记录患者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软件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1 例红肿,3 例疼痛,未出现腹泻和恶心;对照组出现3例恶心,2 例腹泻,4 例红肿,3 例疼痛。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94,P=0.03)。

2.3 两组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随访2 个月发现,观察组出现2 例复发,对照组出现11 例复发,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7.37,P=0.01)。

3 讨论

痤疮属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其发生发展与毛囊皮脂腺开口过度角化、皮脂腺分泌过多、细菌感染、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在颜面部、背部等形成脓包、囊肿、结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交际活动。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抗生素口服加维甲酸外用,但长期使用可导致疗效下降,亦会有严重的药物副作用,故如何有效降低副作用,提高疗效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中医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有文献报道[5],中医辅助火针治疗皮肤疾病具有一定的正面价值。中医学认为[6],痤疮归于“肺风粉刺”范畴,病性属实热,且多发于肺胃二经,可由以下三种因素引起:(1)风热侵体,引起肺火上升熏蒸于面,面部肌肤受血热影响而热毒瘀阻不散,且时日越久则阻滞越甚,痰结血瘀而成囊肿或结节;(2)脾、肺、胃部存有郁热,脉阻交结,外加邪气侵体,热毒郁结不散,毒气蒸腾上行,浮于面部肌肉腠理,表现为脓包、丘疹;(3)饮食无节制,肥甘厚腻食之过多,使得体内湿热之气蕴结于肠,下行不畅,最终达于肌肤。本研究所用自拟中药痤疮合剂中包含多种中草药,方中薏苡仁解毒散结,茜草藤祛风除湿,陈皮健脾行气;丹参可祛瘀血、排脓毒、止疼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7],丹参酮具有类雌激素作用,可平衡机体内过剩的雄激素,同时可抗菌消炎,抑制皮脂腺分泌。蒲公英、赤芍可清热凉血、消肿散结;白芷、红花祛风解表、生肌止痛;甘草可调和诸药,起加强升降相协作用。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表现出的不同症状辅以中药加味,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逐瘀、消肿散结之效。火针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手段,集灸的温热和针的刺激功效为一体,可助阳之势、外散泄热、活血理气、排脓消肿,从而使皮损处皮脂、粉刺、脓性分泌物等物质从针孔处排除体外,起到疏风消结、祛腐生新的功效[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自拟中药痤疮合剂联合火针疗法可提高疗效,有利于缩短病程。中医疗法可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治疗安全性。2 个月的随访发现,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疗法具有长期疗效,可提高预后。综上所述,自拟中药痤疮合剂联合火针疗法治疗痰热瘀结型痤疮具有显著疗效,可降低不良反应和复发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火针患处合剂
石硫合剂熬制与保存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从历代火针治疗病种的变化探讨火针功效的发展
治斑秃
HPLC法同时测定退银合剂中6种成分
HPLC法同时测定二陈合剂中8种成分
中医火针联合沙利度胺治疗结节性痒疹78例临床观察
宣痹祛风合剂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100例
火针加火罐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浅述
鸡眼的中医外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