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氯吡格雷对PCI 患者凝血功能及病情程度的影响

2019-05-29 01:54贾卫东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3期
关键词:丁苯氯吡格雷

贾卫东

(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民医院 沈丘466300)

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属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脑梗死,多因动脉栓塞或原位血栓造成血管结构改变所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限脑血流障碍,同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呈阶梯式加重,具有较高致残及致死率,预后极差[1]。既往临床多采用内科保守疗法对PCI 进行治疗,其中氯吡格雷为常见的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虽可起到一定疗效,但仅使用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常难以缓解患者机体高炎症反应,故临床常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整体疗效。丁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可通过阻断脑损伤进程中的多个病理环节来改善脑局部血流量,以达阻滞氧自由基生成、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炎症因子表达等功效,具有较强的神经保护作用。我院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PCI,旨在分析其对PCI 患者凝血功能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7 月~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PCI 患者102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1 例。研究组男32 例,女19 例;年龄41~76 岁,平均(58.10±7.96)岁;病程5~47 h,平均(25.17±7.04)h。对照组男30例,女21 例;年龄38~80 岁,平均(57.24±7.65)岁;病程6~46 h,平均(25.49±7.2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2014 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 及MRI 等影像学检测证实为PCI[2];均未伴有脑肿瘤或脑出血等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起病时间在48 h 以内;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参与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水及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因素导致的病情进展者;伴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既往有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史或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神经功能缺损;伴严重精神系统疾病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两组先均予颅内降压、抗炎、改善脑循环等常规治疗,然后对照组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国药准字H20123115)口服治疗,25 mg/片,1 片/次,1 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25 mg,2 次/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4 d。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相关血清指标及临床疗效。凝血指标包括D-二聚体(D-D)、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相关血清指标包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红素氧合酶-1(HO-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等。

1.5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估:评分减少90.0%以上,为治愈;评分减少45.0%~89.9%,为显效;评分减少19.0%~44.9%,为好转;评分减少18.9%或增加19.0%以内,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总例数×100%,改善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凝血指标比较,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 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D-D 均明显下降,且研 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表1 治疗前后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 D- D(μg/ml)治疗后 治疗前 PT(s)治疗后 治疗前A PTT(s)治疗后研究组512.46±0.740.81±0.1910.47±1.4315.97±1.9830.96±4.3942.56±6.72对照组512.53±0.691.28±0.3610.60±1.5012.53±1.6230.75±4.3136.32±5.46 t 0.498.250.459.600.245.15 P>0.05<0.01>0.05<0.01>0.05<0.01

2.2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IGF-1 均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HO-1、GFAP 均明显下降,且研究组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表2 两组相关血清指标比较

组别 n 治疗前H O-1(μg/治L)疗后 治疗T前G F-β (1pg/m治l)疗后 治疗I前G F-1( ng/m治l)疗后 治疗前GF A P(μg/L治)疗后研究组5110.71±2.723.53±0.7013.89±2.6129.52±5.4130.86±3.4260.92±6.221.42±0.430.46±0.11对照组5110.89±2.806.26±1.2513.75±2.7022.79±4.5230.72±3.3545.20±4.341.39±0.370.94±0.32 t 0.3313.610.276.820.2114.800.3810.13 P>0.05<0.01>0.05<0.01>0.05<0.01>0.05<0.01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PCI 为临床上一种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预后的脑梗死亚型,在临床脑梗死中有着较高的发生率,患者病情进展快,脑组织缺血后会发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具有极高的疾病致残、致死率[4]。目前,临床常采用氯吡格雷治疗PCI,其可阻滞由ADP 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 复合物活化过程,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活化。此外,该药亦能够选择性抑制ADP 与其血小板受体结合,阻碍血栓烷A2合成,降低血管内炎症反应和血液黏度,从而发挥延缓冠脉粥样病变作用。有报道表明,部分PCI 患者在经氯吡格雷治疗后仍无法达到满意疗效,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甚微。

丁苯酞为多靶点抗脑缺血药物,可减轻神经功能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对缺血性卒中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已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据相关研究显示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点[5]:(1)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与其代谢产物介导的多种病理过程来发挥抗血小板聚集、抑制TXA2分泌合成、缓解机体氧化应激等作用,从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2)其通过阻滞神经元凋亡而起到营养神经作用,改善脑缺血后微循环与能量代谢,最终延缓患者病情进展,甚至修复其受损神经细胞。本研究采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对PCI 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用药治疗PCI 疗效确切,有助于受损神经功能恢复。PCI 发生后可导致机体呈血液高凝状态及进展的纤溶亢进状态,凝血功能异常明显,且随着颅脑损伤病情的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亦呈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经治疗后的D-D 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T、APTT 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证实该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PCI 患者血液高凝状态。TGF-β1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重要因子,能使正常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发生转化。HO-1 可由多种刺激因子诱导表达,且其表达过高时可促进胆红素聚集而产生毒性作用,致使病情进展。GFAP 是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参与细胞骨架的构成,其表达指标与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IGF-1 是一种活性蛋白多肽物质,在生长激素产生生理作用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其可起到减少神经损伤和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HO-1、GFAP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GF-1、TGF-β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给药能够显著调节机体细胞因子指标,共同促进疾病积极转归。综上所述,丁苯酞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可有效改善PCI 患者凝血功能,并能够明显抑制机体细胞因子指标,阻滞病情进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丁苯氯吡格雷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治疗缺血性脑卒中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