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南周/福建省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
(一)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言:“不意人间竟尚有高人如雪翁者。”因而对梁披云先生,早就闻知大名,往往有“高山仰止”之感。最初得见他是1989 年10 月。是时,我应泉州黎明大学之邀请,以《中国教育报》记者身份参加梁披云先生从教60 周年活动。庆祝活动在大礼堂,与会者太多,一群又一群人向梁老问安致意。我在主办人的导引下,与梁老握手,作了简短的寒喧,并未有深谈。回到厦门后,写了一首七律寄给黎明大学,请他们转给梁老。诗曰:“壮怀救世爱民情,艺苑槐台步履横。桃李三千承雨露,春秋六十记征程。身居异域心关国,指点江山笔有声。今日神州兴教育,莘莘学子仰黎明。”
1993 年10 月5 日至6 日,地处泉州的华侨大学举行《梁披云教育思想研究》书稿审稿会,邀请福建省教科所副所长傅先庆、厦门大学高教所所长刘海峰、福建师大教科所所长庄明水、华侨大学高教所所长蔡又中、华大华侨教育研究所林蒲田,以及时任厦门市教科所副所长的我等六位教育专家担任审稿组成员。10 日到12 日在此处举行“华侨教育”专题讨论会,著名高等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副主任赵学漱女士和一批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我亦被邀请之列。在研讨与审稿期间,因同住在华侨大学专家楼,在研讨会主办者的安排下,我两次拜访了梁先生。先从福建教育、华侨教育谈起,再谈诗词,进而谈书法,又述文坛艺苑的各种掌故和轶闻。尽管他长我近40 岁,也许是共同的教育情结,也许是都喜好诗词,谈得很投机,梁先生更是谈笑风生。
梁先生很谦和、很健谈,记性很好,语言机智文雅,颇有文人高士之风。拜访后,我写了两首七绝呈上,一首是:“育才为国效驱驰,壮岁坚贞老未移。树德立言谁比得,门墙桃李万千枝。”另一首是:“书坛诗国盛名垂,彩笔飞扬树大旗。今日谒公黉序地,斯身真个坐兰芝。”之后,我写了一篇新闻《思本·爱本·固本——访著名华侨教育家梁披云先生》,记载梁老扶持家乡教育事业的事迹,刊登在《中国教育报》(1993年11 月20 日)。我把这张报纸寄给梁老的侄媳秦女士代转。梁老很快复信托秦女士向我致意,还附了一幅条幅。这幅条幅书写的是梁老参加1993 年全国政协会议之作:“三千俊彦列朝班,凤翥鸾鸣霄汉间。盛世元音齐一唱,中兴鼓吹动河山。”我亦次韵恭和两首:“京畿盛会五云班,耆宿英贤萃此间。诤语儆言商国是,和风秾雨沐湖山。”“书生端可入仙班,诗意沛然天地间。笔下墨葩开满纸,蜚声北海与南山。”
梁披云先生(左)与作者亲切交谈
梁披云先生赠送作者的书法条幅
(二)
我们在《梁披云教育思想研究》书稿审稿鉴定中写道:“梁披云先生是著名华侨教育家,从事海内外教育工作60 余年,在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华侨华文教育等领域有着丰富的实践成果与论述。研究梁披云教育思想和实践,并将成果编成专著出版,对于丰富福建教育史、华侨教育史的内容,对于教育特别是侨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于华侨华文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与梁披云先生两次长谈中,我对这位清癯修长、满脸慈祥与一身风骨的长者的教育经历大致了解,顿生崇敬之情。他青壮年时期致力于教育事业,身体力行;晚年亦情系教育,耗费心血。
梁先生在20 世纪20 年代上海大学毕业后,曾两度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前后达60 余年。
他创办过中等学校。1929 年春,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马叙伦先生的指导下,梁先生与当时的社会知名人士共同创办了黎明高中,首任校长。这所学校在文化古城泉州发出奇光异彩,一时学者、专家云集,其中就有巴金、吕骥等先生。学校开学时,梁先生撰书两联悬挂其上。一幅是:“这里还不是学校,宇宙才是真正的学校;我们并没有家庭,学校便是大众的家庭。”另一幅是:“少爷气、小姐气、书呆气、流氓气根本要不得;平民化、社会化、科学化、艺术化着手做起来。”横幅是“奋斗就是生活”。学校学术研究气氛浓厚,学生思想活跃,教育革命烈火熊熊,与当时晓庄师范、立达学园遥相呼应。
他从事过华侨、华文教育。黎明高中因为开展揭露当时黑暗统治的活动,于1934 年7 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查封。他南渡至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兼任《益群报》总编,从事救亡活动;后往印尼棉兰任苏东中学校长,创办《苏东月刊》。1939 年秋,他与当地侨领创办吉隆坡中华中学,首任校长。他针对不同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弘扬中华文化,致力于华文教育,学校朝气蓬勃,星马及荷印青年纷纷来校就读。他以学校为基地,为声援祖国抗战,积极开展抗敌后援会工作,并亲自选授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介绍斯诺的《西行漫记》,激发华侨同胞爱国热情,共赴国难。
他执掌过高等学校。1940 年,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留滞川闽,受国民政府教育部之聘,任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校长,次年调任海疆专科学校校长。他对海疆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他认为“海疆的范围,不限于台湾,海疆建设,更不限于沿海,海疆学校的教育,应以培育海外建设人才为其主要目标”。遂即扩大招生范围,兼收南洋侨校学生,期望他们毕业后能适应海疆建设的需要,与侨居地各界人士融为一体,为侨胞的生存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他主张“兼容并蓄”和“学术自由”,使学校为大家提供自由探索真理的环境。在海疆学校内,容许各流派学说传播。他还支持进步教师结合有关课程介绍马列主义学说,还通过其他渠道购买上千册进步书刊和苏联小说,引导一大批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他在海疆时还多方保护革命力量,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活动。
他担任过地方教育主官。在任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时,暗中支持1948年夏“福州四院罢教、罢课、罢研、反饥饿斗争运动”。是年春,福建学院学生因买不到平价米行将断炊,而福州某海军司令部却在家大宴宾朋,群情愤怒,部分学生冲进司令公馆,掀掉筵席,打毁家具。省保安处和福州市公安局要搜捕肇事学生惩办。梁披云大义凛然,挺身而出,为学生说话:“青年血气方刚,他们没有饭吃,一时过激行为,情有可原,应由学校进行教育,按校规处理,不能抓人。”
晚年的梁披云,虽长期居住澳门,但心牵桑梓教育。1981 年,他回泉州创办黎明学园,发扬黎明高中的优良传统,为培养各类建设人才作出贡献。1984 年春,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黎明学园的基础上创办了泉州黎明职业大学,首任校长,并动员李尚大等一批海外华人企业家为学校捐款,为泉州市经济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实用型人才,把黎大办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外向型的现代化职业大学竭尽余力。他号召永春海外侨胞捐资兴学,提出“思本、爱本、固本”的倡议,得到海内外乡亲响应,纷纷捐建大、中、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科学馆,修建有危楼的小学十多校,为家乡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梁披云在漫长的征途中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向垂死时代冲击,为黎明的曙光呼唤。他在黎明高中成立时的宣言是:“夜在崩溃,冬在崩溃,黎明在到来,春天在到来。我们要迎着黎明的光辉,把春天的种子,播遍全世界。”他不屈不挠地冲破重重险滩恶浪,呕心沥血,传播进步思想,执著追求真理。60 年后,他仍以“我们要迎着黎明的光辉,把春天的种子,播遍全世界”豪言壮语为黎大首届毕业生题词,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三)
1994 年,黎明大学董事会出版了梁老的《雪庐诗稿》,梁老特地交代寄一本给我。《雪庐诗稿》是仿线装本,直排,诗均为梁老精心小楷所书,十分精美,十分珍贵。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于1993 年9 月10 日为之作序。季先生今已作古,今将此序全文录下,以为纪念。全序如下:
余向不能诗,但阅读既多,自谓稍能解诗。至于知人论事,则“世故老人”如不佞者,殊不敢妄自菲薄矣。
然而数年前,经刘月莲女史及黄晓峰先生之介绍,在京得识梁雪予老先生,蔼然仁者,即之也温。借用小说套语,真乃“一见如故”“一见倾心”。不意人间竟尚有高人如雪翁者。得识此翁,即称之为不虚此生,亦不为过也。
先生之诗,虽阅读再三,殊不敢赞一辞。《雪庐诗稿》因在澳门出版,内陆流传颇少,可谓一大憾事。古人论人,多以道德文章并举。先生之德,山高水长,先生之高风亮节,彰彰在人耳目。独先生之文章殊尚隐而不彰,我辈知先生者,决不应任其如此。顷接月莲电告,大陆将出版《雪庐诗稿》。如此,则先生之道德文肯章皆能大昭于天下,乐何如之。故喜而为之序。
梁老诗以七绝见长,新加坡诗坛耆宿潘受先生为之作序,序中称赞道:“七绝少回旋余地,古人称难,翁独挽强命中,略不费力。运魏晋人神理,入唐宋人格律,难上加难之境也,而翁时亦有之。”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治工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省防总按照国家防总的总体部署及省委、省政府的指示要求,把非工程措施建设作为提高防汛抗洪综合能力、确保山区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来抓,省防总领导听取工作汇报,协调成立了由省水利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气象局参加的省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统筹协调,项目各市、县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项目建设办公室;切实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专门举办全省县级防汛抗旱行政责任人培训班,把山洪灾害防治作为重要内容专题培训,进一步夯实责任、严格标准、明确要求。
在这本《雪庐诗稿》里,还登载我国著名学者赵朴初、任继愈、吴白匋、施蛰存等先生的致函和赠诗,更是提高了该书的价值。
赵朴初先生在1992 年3 月27 日函中说:“承惠大著《雪庐诗稿》,拜读尚未终卷,弥钦爱国至忱。更佩雅人深致,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弟因患肺炎,入住医院,现炎症已愈而尚未完全吸收,医师未许出院,勉强参加大会,未能趋访致敬求教,良用歉仄。阅简介知公于1907 年生,与弟同年,高年而能作远游,足见神怡身健,至所欣慰,尚希为道珍重。”
任继愈先生于1992 年3 月4 日致函曰:“惠寄《雪庐诗稿》收到。捧读之余,深为钦佩。诗翁挚爱家乡,寄情山水,亲历神州旧迹,盛赞中华新风。诗风醇正典雅,刊落纷华,归真返璞,自名一家。此诗集将转交北京图书馆收藏,既可长久保存,又可供多人阅览。”
梁披云先生一生以关心民族命运、国家前途、民众生活著称,因而他的诗作充沛着家国情怀。1940 年,他参加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写出《北归有日感作》。诗曰:“万险千危总等闲,肯从道路说艰难。怀归髩纵三分白,许国心犹一寸丹。蛇豕纵横宁可忍?河山破碎岂能安。征衣捡罢浑如醉,何日挥戈富士山。”个人安危是小,民族大义为重,如此慷慨情感,令人动容。
1946 年所作的《石壕吏》更有代表性。“少吟杜老诗,三复石壕吏。丧乱返乡闾,见闻增惊悸。邻儿夜半呼,有妇堂前缢。日出丁男归,相看馀涕泪。”全诗大意是:小时爱读诗圣杜甫的作品,曾多次吟诵过他的名作《石壕吏》;(今天我)在离乱之中返回了乡梓;所见所闻,让我心惊肉跳不已;隔壁的小儿,夜半不断地呼唤和悲啼,原来是一位妇人(小儿之母)上吊自杀身死;第二天早晨,成人男子(妇人之夫)回到了家里;看到这惨状,顿时涕泪交流。小儿为何半夜啼哭呼叫,因妇人自尽身亡;妇人为何自尽身亡,因丁男(她的丈夫)被拉壮丁、服劳役,感到无助与无望而寻短见。这是当时国民党政府为应付日益溃败的战事,到处抓壮丁,造成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一个例子,折射其腐朽统治的一面。
由于经历过旧中国的悲惨黑暗,就更加热爱新中国的光明前景。梁先生虽住在澳门,但经常到内地,用自己的智慧和诤言参政议政,用自己的笔墨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讴歌祖国的建设事业。1961 年,他畅游大江南北,诗意纵横。在《武汉长江大桥》咏道:“江汉滔滔猛汇流,长虹飞跨浪低头。即今天堑通南北,一扫烟波万古愁。”在《万里长城》写道:“海色天容入望清,高秋随雁过长城。狼烟散尽朝阳见,快意江山万里晴。”1979 年改革开放之始,他在《国庆三十周年》高唱:“不信沉阴惨莫消,天高气爽见晴朝。卅年剥复云初展,四化恢弘道岂遥。上下同期趋正鹄,旌旗一派涌春潮。挥戈逐日心原壮,重整乾坤有舜尧。”
1997 年香港回归在即,澳门回归可期,年逾九旬的梁先生十分兴奋,又遐想两年之后的澳门将飘扬着五星红旗,便在《港九珠还有日喜赋》诗中高吟:“金瓯伤缺恨绵绵,蚕食鲸吞过百年。混沌君臣轻割地,英雄儿女力回天。九州生气风雷震,南海遗珠潮汐还。明岁太平山上望,红旗猎猎接幽燕。”“红旗猎猎接幽燕”,祖国的前程是何等的美好。
(四)
梁披云先生是老一辈著名书法家,在海内外,尤其是海外华人社会,早负盛名。他于1974 年在香港创办《书谱》社,出版双月刊,畅销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弘扬中华书法艺术。他主编的《中国书法大辞典》在我国尚属创举。它是一部集介绍与研究中国书法艺术的专业辞书,共收辞目13000 余条,220 余万字,附图2500 幅,堪称研究书法艺术之津梁,考索书法艺术之瑰宝。
与梁老谈到书法艺术时,得知他自幼受家学熏陶 ,偏嗜书法。他早年遍习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刘墉等唐至清代的书法大家 ,但仅浅尝辄止,不求深加钻研。大学时期,醉心于社会科学、文艺思潮 ,“视书法为雕虫小技不足以学 ,临池之功几废。”东渡扶桑求学前夕 ,一件偶然的小事才使他不敢小觑书法这门高深的艺术。那是忘年老友、书法专家刘郁文时任商务印书馆编辑时,馈赠一筐殷、周、秦、汉、魏、晋、六朝迄隋,各体具备的书法碑帖以壮其行。并谓“此乃国粹,特殊艺术,有待发扬 ,助闲里临池,愁中读碑,兴至笔追,烦时指画之旨。”于是极受启迪,爱好之念复萌。这些碑帖,给他开启了书法艺术大门,奠定了他深厚的书学理论和扎实的赏析水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常追随恩师于右任先生左右 ,得便瞻视大师临池挥毫 ,得其书法精髓。在重庆时又获沈尹默、谢无量、汪旭初诸大家的指点 ,使他不仅悟出了各家书法的特点 ,还博取众长 ,熔于一炉 ,形成自己苍劲古朴、凝重沉厚、生动活泼的风格。其字法度严谨,用笔劲利,既有颜体浑厚雄健、洒落磅礴之气概,又有褚书疏朗开阔、险峻挺拔之风采。他的草书用笔苍劲瘦挺,圆润自然,飞舞飘逸,结构布局大小错落,斜正参差,映带呼应,浑然一体。耄耋之年,笔益苍劲郁勃,尺缣寸楮,世所爱重。
梁先生作书法,爱写经典与自己诗作,显示出书法作品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高度融合。他书经典,常写古代圣贤名诗、名句,如宋代大儒张载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凛然正气,跃然纸上。其奋笔书成的自作华侨史诗《番客谣》行书四条屏,洋洋洒洒八十行一气呵成的七言古风,更堪称炉火纯青的传世精品。《番客谣》能融笔于情 ,借笔抒情 ,诗文内容和书家激发出来的情感 ,已冲破法度的束缚 ,获得了尽情的表现。作品前半部分 ,吟写海外孤儿寄人篱下饱受殖民统治之苦的辛酸史时 ,字多凝重而收敛。而后半部分讴歌“父母之邦诅昔比 ,锦绣江山千万里”“东风浩荡开新雾 ,归侨前景愈壮丽”,字多舒展而奔放 ,几至点线动情 ,笔歌墨舞了。“我亦沐恩感激深 ,乐莫乐兮鸟归林 。热泪夺眶君莫笑 ,旌旗似海映丹心……”书法家把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 ,倾注于字里行间。
作为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社会活动家的梁披云先生,奋斗一生,行程万里,足下峰回路转,经历无数风雨。他晚年曾有《戊午登岱顶》诗写道:“一杖千崖上九霄,平生不负是今朝。登高望远心犹壮,日阙天门路岂遥。”这也许是他所走过的人生旅程之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