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飞
【摘要】目的 探究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抽签法将所有观察对象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中1例无效,显效+有效一共17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中6例患者无效,显效+有效一共12例,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
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较好,能够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有益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糖尿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01
近年来,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糖尿病是全世界面临的大难题,糖尿病是一种可以致残,致死的慢性代谢疾病。而糖尿病绝非只是单纯的血糖升高,而是一种聚集了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危害并非高血糖本身,而是来自高血糖所导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本次研究中,选取我院收治的36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小组,通过组间对比来探究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36例患者进行实验观察,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糖尿病,对观察对象进行分组处理,采用的方法为随机分组法,两个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在选取人员时均征得了病人和其家属的同意,并签订了实验知情书,实验的进行时符合相关的伦理学标准的。观察组中,年龄23~72岁,平均(54.5±3.1)岁;男8例,女10例。对照组中,年龄22~71岁,平均(55.1±2.9)岁;男9例,女9例。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使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给予患者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进口药品注册证号X19990279(96)卫药准字J-70(2)号;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皮下注射用药,每天2次。
1.3 观察指標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①疗效:疗效分为三个阶段,治疗效果最为明显,恢复理想且可以减缓用药的患者,评定为“显效”、治疗效果一般,可以继续用药观察的患者,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依旧,或者患者病情更严重,则评定为“无效”,对比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相关数据,然后输入到SPSS 19.0
统计学软件中,分为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然后进行x2检验和t检验,最终得到P值,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 果
观察组中1例无效,显效+有效一共17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中6例患者无效,显效+有效一共12例,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50;P<0.05)。
3 讨 论
近年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糖尿病会对患者造成非常大的危害,并且彻底根治十分困难。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生,需要终身治疗。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糖尿病是一个需要长期治疗的疾病,根据作用机制不同,有多种药物可以用来医治。糖尿病十分常见,关于糖尿病的治疗工作也成为了临床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此次实验抽取了36例符合要求的患者来进行实验观察,分别采取常规口服降糖药物降糖治疗和结合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根据最终观察的结果,配合使用预混胰岛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4.4%,有效控制了患者的病情。预混胰岛素中的活性成分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能够与肌肉和脂肪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了对葡萄糖的摄入;同时抑制了肝葡萄糖的输出,侧面控制了患者体内血糖情况,帮助稳定病情。
综上所述,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治疗糖尿病疗效较好,能够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有益于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卜 石,郭晓蕙,杨文英,等.预混胰岛素转为基础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方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7,87(44):3115-3118.
[2] 刘巧玲,孟云霞,任利群,等.不同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及生存质量影响的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28(11):1835-1837.
[3] 唐黎之,张 舫,张雨薇,等.基础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对比预混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3):227-235.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