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苗
2019年3月,怀化郡永实验中学初一数学组举行了青年教师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三位年轻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完全平方公式”。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根据多项式的乘法发现规律,进一步归纳出完全平方公式,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并能简单计算。课堂上,在新知引入这一环节,老师们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教材上提供的“说一说”:把一个边长为a+b的正方形按如下图形分割成4块,你能用这个图来解释完全平方公式吗?
课后我询问其中一位老师为何不用这一素材,他说:“觉得太简单,没实效。”其实,教材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这一环节是按照“观察—抽象—猜想—论证”的思路进行设计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并论证,在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积累活动经验,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对此,执教者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为何不重视?我想更多的缘由是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即教学就是传授新知,重知识传递轻能力培养。笔者作为高中数学教师,从高中教学的视角来看初中教学,我认为要加强三个关注。
初中教学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为高中输送人才。初中培养的学生若是不能胜任高中学习,甚至无法继续学习深造,那么这个培养就是失败的。所以初中教学要有前瞻性,不能盲目的只把目标放在中考,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导致人才培养链脱节。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版与实行了十多年的实验版相比有些變化值得关注。在结构上将高中数学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将知识分成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三大块,同时增加了数学应用,也就是数学建模和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学生探究、创新、操作能力的要求。数学不再是简单的做题。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长期的持续的,而不是短期培训能达到的。如果学生在初中习惯于围着老师转,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进行归纳总结,而到了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多思应变,善于归纳总结规律,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肯定无法适应。
在新课标下,高中教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删除了部分在教学中“难无止境,简单粗暴”的内容,如算法、极坐标参数方程、柯西不等式、微积分等。有的内容作了调整,例如去掉了原教材中“推理与证明”章节,但要求这部分内容要融入到平时的数学学习中。而上述执教老师觉得“太容易,没啥意思”的环节正是为了锻炼学生归纳推理能力而设计的。如果对教材没有足够的关注和思考就容易忽略这些不起眼的训练,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提升。
因此,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立足教材,高瞻远瞩,与高中教学做好衔接。
1.研究初中教材,学习高中教材
这一次的课堂设计上,有一位老师公式引入花的时间不多,却把大量精力花在分层训练上,例题练习又多又难,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跟上老师的进度。对于老师的提问几度陷入冷场。很明显,这与本节教材的要求“并能简单计算”相悖,更别说学生观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了。现行初中数学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难度、深度和广度大大降低了。初中数学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有充裕的时间。也就是说,有足够的时间为高中打基础,当然前提是了解高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要立足教材,目光长远,要教思想、教方法,着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要提升学生基本数学素养,应对今后的复杂学习环境。
2.立足初中试题,兼做高中试题
数学教师的解题能力一直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中之重。除了做好教学中遇到的初中试题外,还要多做高中试题,这有助于初、高中知识的融会贯通,也能切实的体会教材上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能力训练在解题中是如何运用的。特别是如果站在高中的角度再看初中一些难题,例如二次函数及应用,定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舒坦。有了这些实践,就不会只局限于新知传授,满足于只把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会做题就行了,在课堂教学上就能够游刃有余,深入浅出,从容面对。
3.分析初中课堂,步入高中课堂
初、高中课堂零距离的接触更能感受到教学氛围、教学要求、学生变化。初中老师走进高中课堂能切身感受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引导将高屋建瓴,对自身的成长和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
当然,从初中去对接高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也要注意避开几个误区。其一,要培养的是学生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在课堂上传授高一新知识,将初中课堂变成高中的预科班。其二,要注意陪养学生数学能力而不是大量的引入初中竞赛内容,将常规课变成竞赛培训课。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转变,由原来的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提升素养。因此,数学学习既要处理好数学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强调数学与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也要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初中数学课堂如果具有前瞻性教学理念,不但能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初、高中衔接,而且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轻松自然,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作者单位:长沙市长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