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南仁东最好的纪念碑

2019-05-28 05:31于靖园
小康 2019年15期
关键词:南仁东天眼射电

于靖园

“老工人” 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在面对他人的赞扬时,南仁东却总强调自己只是一个战术型老工人。

“怎么不可能”——这是南仁东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它不是知识,它是南仁东精神里面一种探索的、创造的内在力量——世上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是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一书中描写南仁东奋斗拼搏的一句话。

“我是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今年3月由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当代文学家、著名学者、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这本书旨在通过回望和梳理新时代第一个“时代楷模”南仁东的奋斗事迹,再现这位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真实形象,全方位呈现他作为“天眼”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的风采。

生于1945年的南仁东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经过二十二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中国天眼”,一举达到该领域世界最先进。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中国天眼”竣工落成启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鏡。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南仁东在一年后病逝了。“但又令人欣慰的是,这项伟大的科学设施,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永久编号为79694,‘南仁东星”永远星光闪耀,为中国和世界的天文学与无法预知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使人类在仰望蓝天星辰、走进宇宙广袤世界中投向未来。”王宏甲感慨道。

直到中国天眼建成,南仁东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走入大众视线,他是一个怎样神秘的人物,又在从事一项怎样神秘的事业?

“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这是南仁东在晚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说的话。只为这一句,从1994年开始选址,到2016年中国天眼最终落成启用,南仁东花了22年时间只做这一件事。单为选址,就耗用了他12年。为了寻找合适的台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的所有洼地。

王宏甲在书中解读道:“每个人都会有人生理想。南仁东自小喜欢绘画,有美术家的梦想;考大学时报考建筑系,有建筑家的理想;清华把他录取到了无线电系,改变了他的‘专业,但并未改变他的理想,只是让他多了一个科学理想。最终,他把自己一生钟爱的三大理想——美术、建筑、科学——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台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中,此开阔地将地球、人类同宇宙联系在一起。这真是一个非常之人。”

正是这个非常之人,深深地打动了王宏甲。2017年11月,王宏甲接受了一项创作任务,要创作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当时这只是一项任务,但在我深入采访的过程中,南仁东的生平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我逐渐体会到了什么叫不朽。”王宏甲对《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说道。作为作家,他的心思格外敏感,通过更深入的了解,王宏甲发现,南仁东虽已故去,但对于他的记忆仍然鲜活地存在于每个认识他、见过他、与他共过事的人心中。南仁东一生充满理想,所做的事业不是为了他自己。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可谓感人至深。南仁东留下的不仅是“天眼”这座有形的财富,还有许多精神上的丰富遗产。“采访中,我一遍遍地深受教育,我感到了,一个南仁东逝去了,国家需要千千万万名青少年成长为南仁东。”一种使命感在王宏甲心里油然而生:“我必须写,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

王宏甲知道自己已没有机会直接访问南仁东先生,“我只能通过访问他的学生、同事,访问参与天眼建设的贵州干部、农民、工人,以及他的亲友们;还有,通过他无数次走过的通往基地的山路,通过他为了改变基地科研人员单调的生活而建起来的简易篮球场,通过他为了让女生们能洗澡而建起来的浴室,通过他攀登过的一座座高塔,通过那只一直在寻找他的狗……一步步走近南仁东,南仁东的形象、步伐、声音,包括他思索的声音,才渐渐清晰起来。”

在王宏甲看来,南仁东身上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太多,是无法一一列举的。他本身是一个天文学家,其学识则远远超出天文学,拥有非凡的跨学科、跨领域学识,他还懂工程、精通建筑,有很高的美术造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才。但他作为“中国天眼”的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面对别人赞扬他是一个“战略大师”时,自己却反复说“我不是战略大师,我是个战术型的老工人”。

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这个“老工人”,倾尽其生命于中国天眼。所有人提起南仁东,都会想起中国天眼。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中国天眼。中国天眼是科技含量极高的大科学工程,王宏甲认为自己是外行,担心写不好辜负了这项光荣任务。他在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就去贵州天眼基地采访。

在王宏甲撰写的书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带领读者进入“中国天眼”的世界:自古以来,人类一直生活在空气中却看不见空气,也看不见电磁波。距今一个半世纪前,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论述了电磁波的存在。后来有人发明出无线电。它能穿过枪林弹雨,能飞越高山大海,能在所有的自由空间里传播。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第二十四届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专家们讨论着,该如何把无线电更充分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书中写道,就在这个大会的一个会议厅里,另有一些人在讨论,由于地球上无线电的大量使用,越来越多的电波干扰了外太空信号的接收,再这么下去,人类会被自己发出的无线电波封锁在地球里,无法对浩瀚宇宙做更深入的探索。于是他们提出:要抓紧建造新一代功能超强的大射电望远镜。

他们是这个大会“射电天文专门委员会”的天文学家。什么是射电天文?“我想可以这样表述,人类天文学可分作三大时代:用眼观天的第一时代,用光学望远镜观天的第二时代,用射电望远镜观天的第三时代。天文学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影响,超出了很多人的认识。天文学是人类最古老的自然科学,因掌握天时才有农耕时代。中国因古代天文学发达而创造了世界上最辉煌的农业文明。直到大航海时代,凝聚着中国天文智慧的罗盘,仍指引着郑和、哥伦布去打开大海之门。哥白尼、伽利略用光学望远镜观天,由此催生的科技进步竟开启了工业时代。若不信,再看看牛顿,他写过《光学》,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从天文学分娩出来的。”王宏甲描述道。

《中国天眼:南仁东传》里提道,现在是第三时代。世界各国的射电天文是怎样的状况?“英国的射电望远镜最早发现了脉冲星,有人因此获了诺贝尔奖。德国有100米口径的可转动射电望远镜。美国35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它的重要性被认为超过阿波罗登月。为什么?这里说明的正是:它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影响,是其他一切发明所不能相比的。”

在上述讨论中,射电天文先进的国家,声音就大。中国声音较小。1993年,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澳大利亚、荷兰、日本、印度的声音都比中国响。印度在赤道附近建造的巨型米波射电望远镜,由30台45米口径的旋转抛物面天线组成。大家都认为,制造这样的超级大射电望远镜,一国难以实现,要多国联手,于是决定成立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工作组,这个工作组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印度、荷兰和俄罗斯的十国代表组成。南仁东没有参加这次国际大会,他在北京。得知情况后,他向中国科学院提出,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

天上有一颗南仁东星

“这可能吗?那时没有人会想到,20多年后,一个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会出现在中国贵州。它标志着中国在天文第三时代挺进到了世界天文的前沿。南仁东用自己的全部生命换来了它。当然,缔造它的还有成千上万名的科研人员、工人和中国悠久的文化精神,它是当今中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王宏甲表示。他知道,中国天眼的建造历程无疑是艰苦卓绝的。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我这些学生在看星星。”这是南仁东对他的学生最高的评价。当年中国的科技、经济条件都比较落后,能搞“两弹一星”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青年时听过的这句话重新回到他的记忆里,南仁东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回“自力更生,奋斗图强”。这也是在艰苦奋斗中最使人发醒的环节。在几经失败、几遇难题又背负巨大压力的同时,南仁东仍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既是司令也是兵,书中记录道,在宾馆开会吃饭是要钱的,南仁东自带干粮——饼干,就像他在贵州大山里选地址一样。你相信吗?在今天,他的学生们回顾南仁东,都说南老师特别能吃苦,特别节约,和工人关系好,平易近人。

南仁东孜孜以求的中国天眼,并不只是要造一个世界最大的望远镜看星星。南仁东并非不知其难。因为难,国际天文会议提出需要汇聚多国的财力、物力和科技力来联合制造。因为难,所以南仁東多年来锲而不舍地想把这个国际项目争取到中国来。书中写道,1997年,南仁东心里逐渐意识到,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争取国际SKA项目上。他想起了青年时在通化厂搞“向阳牌”便携式收音机、电视发射机的时候,车间里贴着的标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一个意识仿佛突然在他头脑里生出来:我们应该独立建造一台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这个计划,陆续得到了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一大批专家的认同与支持。这年7月,他们正式提出了“LT中国工程概念先导单元”,就是由我国独立建造一台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设想。

FAST这个创意,凝聚着众多中国天文学家的梦想,在南仁东、彭勃等几位核心专家的反复磋商中形成,含义若用一个字表达就是“快”,蕴含着“追赶”“跨越”或“领先”的意思。国际上,有人把 FAST 解读为“野心勃勃的计划”。1998年夏天,南仁东亲自为FAST设计了徽标。这个巨大的国际项目如果争取到中国落地,意味着世界多种尖端的先进科技会因应用于此而流向中国,将会开启多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

2015年国庆前夕,随着长度3.5千米的10千伏高压线缆通过耐压测试、变电站设备调试完成,FAST 综合布线工程完毕,这标志着“天眼”的神经系统建成。

2015年11月21日,南仁东在现场目睹了馈源舱成功地升起在大窝凼的上空。他举起右手遮在安全帽前——这个动作看起来犹如向天空中发出闪闪银光的馈源舱致敬。阳光照在他仰望着的脸上,只见他沧桑的脸庞微笑着,流淌着泪水,他那小胡子也已经变得花白了。

南仁东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用无私奉献的精神谱写了精彩的科学人生。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南仁东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从此,天上有一颗“南仁东星”。

猜你喜欢
南仁东天眼射电
谁能抓住“神秘天神”——快速射电暴?
射电星系
美国的绿岸射电望远镜
天眼刷“锅”记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世界著名射电望远镜
高轨“天眼”诞生记
神秘的天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