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华
衢时代创新大厦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定位与追求。这种追求,不但折射出城市的内涵和气质,更成为城市向上发展的不竭动力。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并先后8次到衢州考察调研、指导工作,对衢州提出了“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成为全省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一个桥头堡”“推进山海协作工程上新水平”“让南孔文化重重落地”“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依靠‘绿水青山求得‘金山银山”“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到衢州创业发展”“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全方位覆盖基层的工作网络”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殷切期望。从此,衢州走上了转型升级之路,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八八战略”是一把启迪智慧的金钥匙,更是一篇不断续写的大文章。进入新时代,“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成为摆在衢州面前的时代命题。如何再深化,如何再出发,衢州的回答是:贯彻落实“1433”发展战略体系,勠力共建“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上游,南接福建南平,西连江西上饶、景德镇,北邻安徽黄山,东与省内金华、丽水、杭州三市相交。历史上即为浙、闽、赣、皖四省边界的贸易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衢州是座古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1800年的建城史。同时,衢州又很年轻,1985年获批恢复省辖市建制至今不过三十多年。
众所周知,浙江省很多城市在全国城市排行榜中都名列前茅,竞争水平出奇得高。不过,作为一个地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生态环境优势、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的衢州,却因种种原因,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内表现得并不突出。
“基础弱、底子薄、总量小,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设施、服务配套设施都比较滞后,特别是中心城市首位度太低、能级太低、集散辐射带动力弱。”谈及衢州发展,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毫不避讳地道出了短板。
不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徐文光看来,风水轮流转,如今该轮到衢州了,也轮到衢州了。“互联网时代、高铁时代、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必将推动内陆城市复兴,衢州在生态环境、交通区位、土地资源等方面的后发优势、潜在优势将不断显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将更加通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机遇才能事半功倍。”
当前,衢州发展已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我们要有更大的格局、更远的目标、更高的追求,用自己的个性、特色、魅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取胜。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衢州就是衢州,不一样的衢州!”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徐文光代表258万衢州人民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
战略引领未来,布局决定格局。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结合当地实际,衢州市委于2018年5月21日召开市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正式提出了“1433”发展战略体系。
概括来讲,“1433”发展战略体系主要是指:一个战略目标——“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四大战略定位——打造大湾区的战略节点、大花园的核心景区、大通道的浙西门户、大都市区的绿色卫城,三大战略任务——队伍建设、基层治理、城市文明,三大战略路径——坚持“四个两手抓”、打造“四个升级版”、强化“四个大统筹”。
深化“八八战略”,践行“两山”理念,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这既是衢州这座城市的理想,也是这座城市的使命。
在衢州市委七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徐文光明确表示,“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作为全市人民的一个共同目标愿景,既贯彻了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又体现了衢州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的向往;既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又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融合;既是“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的体现,又是“希望之城、奋斗之城、温暖之城”城市精神的彰显。
“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必须以大花园建设为统领,以‘两山实践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支撑,打造自然的花园、成长的花园、心灵的花园,建设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中国基层治理最优城市和国际花园智慧城、南孔圣地礼仪城。”徐文光强调。
2019年3月28日,濛濛细雨中,备受关注的杭衢高铁(建衢段)开工仪式在衢州西站站区选址举行。41分钟抵达杭州,杭衢高铁的到来,给衢州带来无限可能,开启了全新未来。
四省通衢、五路总头——短短八个字不仅高度概括了衢州的区域位置,而且一直以来都是衢州最引以为豪的对外宣传名片。不过,区位优势不等于便捷通达,衢州市委市政府清楚地知道,交通依然是衢州的重要短板。
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曾说过:“发展城市,最重要的,第一是交通,第二是交通,第三还是交通”。尤其是步入高铁时代,高铁建设越来越快,交通格局日新月异,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格局和纵深,改变着中心城市的资产价值。然而,俯瞰全国高铁运行图,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肩负“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重任的衢州,当前仅有一条沪昆高铁穿境而过。伴随着衢州以东规划的杭温高铁、杭绍台高铁、金甬铁路等相继开工,届时沪昆线运力紧张局面势必进一步加剧,打通交通瓶颈迫在眉睫。
“拼尽全力定有机会,拼到无力方不后悔!”據徐文光在2018年9月27日全市组织工作会议上透露,从谋划争取、启动前期到开工准备,不到一年时间,杭衢高铁专班干部先后赴京赴杭100多趟,召开审查会研讨会讨论会70多次,对接各方专家260余名。
拼时间,抢进度,变“不可能”为“可能”,伴随着杭衢高铁的全线开工,衢州也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按规划,杭衢高铁(建衢段)自杭州西站,经桐庐、建德、龙游,至衢州西,延伸至江山,全线约240公里,其中建德至衢州段北自杭黄铁路,中连衢九铁路,南接沪昆客专,全长约130公里,时速目标值350公里。总投资236.3亿元,预计2022年与杭州西站同步建成通车。
一条铁路线路的建设,更重要的在于它的路网作用。据了解,在杭衢高铁建项过程中,究竟是从东线进南站,还是开辟一条新路走北线进西站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之一,当时主导声音认为衢州城市小、人流少,走东线进南站即可,但是如果进南站则意味着高铁线将不再接轨江山,直接影响衢州未来“杭深近海内陆线”战略节点的打造。经过衢州的积极争取和多方研究,最终杭衢高铁还是决定走北线,建新站,在衢州形成一个“十”字交通枢纽,从而为其未来构建“米”字型铁路网架构,打造大通道的浙西门户铺平了道路。
衢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张钢是个土生土长的衢州人,在他看来,杭衢高铁的建成,拉近的不只是城市间的时空距离,更拉近了“人心的距离”。“衢州和杭州自2002年开始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成为结对城市,十几年来,虽然成果显著,但两个城市,一个在山,一个在海,彼此之间总感觉有点遥远。但是杭衢高铁开通后,两地时空距离缩短至40分钟,使得人们往返于杭衢两地工作成为一种可能,有助于真正打通人们心灵上的距离,实现杭衢同城化一体化发展。”据张钢介绍,杭衢高铁的利好已经迫不及待地显现,越来越多的杭州企业看中衢州这块热土,纷纷开始抢滩。
一条高铁催生一座活力之城。在衢州中心城区的西北角,一座高铁新城正在迅速崛起。早在2017年启动杭衢高铁立项的同时,衢州便启动了高铁新城的谋划,提出要突破传统城市化的路径依赖,走人文高度融合的新路,决不走“摊大饼式”的扩张老路。围绕“高铁生态城,都市新门户,幸福产业高地”的发展定位,以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运动休闲、智慧治理为特色,衢州布局了高铁小镇、教育小镇、医养小镇、快樂运动小镇、科创金融小镇、文创文旅小镇和儒学文化小镇七个特色小镇,被人们比喻为“北斗七星”。
其实,不只是高铁新城,2019年2月25日,衢州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市长汤飞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衢州这座城市,从未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活力焕发!”据他介绍,一年来,衢州坚持规划引领,聚焦高铁新城、南孔古城、核心圈层,主攻大征迁、强攻大项目、专攻大创建,全力打造高品质的中心城市。
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12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为此,在衢州,一直秉承着“让城市更生动,让生活更美好”的住建部门始终不忘将“把百姓冷暖和情怀深深根植于工作之中”。从水亭门光影秀到十里江滨景观带改造提升,从“最多跑一次”改革到古建筑智能化保护,从公租房建设到厕所革命,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杨晓光表示,住建人的心始终与百姓紧紧相依。
衢州是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先行先试地。据杨晓光介绍,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改革+创新”,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实现多部门融合,实行一次申请同步办结,形成“一盘棋”。2018年5月,衢州不仅颁发了全省第一张施工许可电子证书,办证时间从平均17.5天变为立等可取,施工许可电子化改革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同时,市级69个主项(93个子项)全部进驻市行政服务中心,房地产办证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让“同城通办”“全域通办”这种跨区域、跨层级办事成为可能。并且,针对市区住房保障资格确认(年审)和公租房选房,还实现了“零材料”“零跑腿”“零等待”,率先实现公租房申请、受理、审核、配租常态化,接水、接气、房改审批等13项民生事项100%实现“一证通办”,简化了审批手续,提升了办理便利度。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衢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城市管理过程中,一直讲究精准、精致、精细,通过建立市政公用网格化管理,加快推进城市“痛点”治理和背街小巷改造,提升管理标准,完善城市安全运行和管理长效机制。
“2019年,项目建设仍是我们市住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杨晓光告诉记者,2019年,衢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继续大干项目、干大项目,加快“南孔古城”“大花园”核心景区建设,加快推进或建成垃圾焚烧发电、西安门大桥拓宽改造、盈川东路、十里江滨景观改造提升、浙西大道改造、府东街改造、“古城双修”涉及住建部分的水系改造提升、斗潭河引水改造、古城停车场建设以及荷一路过江通道等城市公共设施重点项目,加快城市赋能,提升城市能级。
“2019年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高于全省1.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服务业中的数字经济表现亮丽,全市27家数字经济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25.3%。其中互联网及其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2.2%,车马象物联贡献主要增量。”近年来,围绕“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设,按照“产业为王、优势再造、动能培育”和“传统产业弯道超车、新兴产业换道超车”的总要求,衢州大力构建大产业创新体系,其中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是其倾力打造的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之一。
数字经济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响应贯彻中央精神,浙江省更是把数字经济发展作为了“一号工程”来抓。具体到衢州,张钢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借助杭衢山海协作升级版,主动对接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全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在张钢看来,发展数字经济,衢州拥有良好的基因和基础。首先,数字经济浪潮中,没有所谓的绝对优势和劣势,也没有绝对的跟跑和领跑,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关键看这个城市的理想和担当能走多远,看这个城市与谁同行。衢州紧邻杭州这一互联网经济发展高地,随着杭衢高铁的建成通车,必将带来资源和人才的进一步倾斜。其次,人来了,还要留下来,营商环境的打造是影响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最优的营商环境在哪里,最好的创新团队、最佳的创新要素就一定会汇聚在哪里。近年来,衢州市围绕“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要求,以列入首批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试点市为契机,发挥优势抻长板,找准差距补短板,全力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据去年由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首个营商环境试评价结果显示,在22个试评价城市中,衢州列北京、厦门、上海之后,总排名第四,居同类城市首位。
张钢介绍称,发展数字经济,衢州主要谋划推进了“六个一”,即:一个发展大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暨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一个高端研究院,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一个顶级专家委员会,衢州市数字经济专家委员会22名成员中,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覆盖数字、教育、管理、金融等多个领域;一个全国性产业联盟,数字经济产业联盟目前已有来自北京、深圳等地130多家企业和单位加盟;一个产业扶持基金,提供精准扶持,首期规模达10亿元人民币;“一个大数据局”,结合机构改革,衢州专门设立了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整合发改、经信、电子政务等部门资源力量,承担智慧政府、智慧治理、智慧产业等谋划推进任务,打通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全产业链,专业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高点定位,高层对接,高效推进,结出累累硕果。張钢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阿里巴巴、安恒信息、网易严选、智网科技、深兰科技等一批数字经济项目纷纷落地衢州,并且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衢州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已经连续三年实现人口净流入,其中数字经济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蓬勃发展功不可没。”
未来的衢州,乘高铁40分钟到杭州、一个半小时到上海,走水路可以连长江、通大海,坐飞机可以直达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将重现辉煌。
未来的衢州,核心圈层城市阳台,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南孔古城·历史街区,一个“阳台”打通两头,把历史街区、未来社区串起来、抬起来,进则城市配套完善创业无忧,出则乡土田园气息回归自然,彰显衢州作为山水城市的特色魅力,不断提升城市的首位度,增强在四省边际的集聚辐射带动能力。
未来的衢州,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活力,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将成为新支柱,美丽更智慧,智慧更美丽,衢州发展将打开不一样的格局、开启更广阔的空间。
未来的衢州,处处是花园、人人成园丁,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将成为“标配”,衢州将真正成为杭州、上海乃至长三角、全国、世界的大花园、后花园。
幸福不是等来的,更不是喊出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是一场接力赛,需要我们每一个衢州人接续奋斗!衢州的美好未来,属于我们每一个奋斗的衢州人!
(本部分内容节选自衢州市委书记徐文光在2019年2月12日“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建设表彰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