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成立于1942年的庞巴迪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性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商,也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飞机和机车的设备制造商,近7万名员工,支撑起1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业务。
庞巴迪的主要产品有公务喷气飞机、支线飞机、飞机结构件及系统、铁路及高速铁路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等。在中国,支线飞机、公务机、高铁车厢与城市轨道交通都有大量庞巴迪的身影。
庞巴迪宇航集团则是庞巴迪公司重要的子公司,以员工人数计,它是世界上第三大飞机制造商(仅次于波音及空中客车);以年度付运量计,则为全球第四大商业飞机制造商(仅次于波音、空中客车及巴西航空工业)。
在4月中旬于上海举办的2019亚洲公务航空展上,庞巴迪宇航公务机部门带来其旗舰机型环球7500飞机参展,这也是该机型投入使用以来在航空展上的首次亮相,可见中国市场对于世界航空巨头们的吸引力。在中国的航空市场,有着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摆在庞巴迪宇航面前的,是一个巨量市场。
21CBR:庞巴迪宇航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多年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蔡多:庞巴迪公司是“展望未来,预见并打造未来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公司,我们的产品是飞机和火车,在中国被更多人认识的业务是庞巴迪轨道交通,覆盖了中国的高铁,各个城市的地铁等。
上世纪80年代初,庞巴迪在中国的第一家供应商是西安飞机工业有限公司(下称“西飞”),西飞负责为庞巴迪生产CL-215水陆两栖灭火飞机上的一些部件,包括水箱等,当时合作规模比较小。
上世纪90年代,我们拓展了与中航工业的合作。到了2003年、2004年的时候,我们开始跟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沈飞”)做一些关于Q400机身项目的讨论和尝试,到2008年我们和沈飞签订了C系列的机身生产,这在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是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C系列后期因为庞巴迪的战略调整,我们把其控股权卖给空客,现改名为A220。这部分跟当年沈飞合作的步伐都是非常坚定的,也奠定了今天庞巴迪和空客、沈飞的合作。
庞巴迪宇航将继续寻求和中国航空业的合作,探索更广泛的合作方式,无论是公务机、支线机,还是庞巴迪的飞机结构及工程服务。
21CBR: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还有10亿人没有坐过飞机”,如何看待这个数据?中国航空市场对于庞巴迪宇航来说,意味着什么?
蔡多:毋庸置疑,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民航市场之一,无论是从规模和未来发展方向来看,庞巴迪都非常看重中国今后的发展。公务机、支线飞机、航空维修等业务都希望在中国市场能有更多的发展。
中国现在民航客机的保有量到今年年底预计超过4000架,以这个总量来说,中国在今后几年或许能超过欧洲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民航运输市场。没有任何一个航空企业能够忽视这么旺盛市场的存在。甚至有人说航空市场里,“得中国者得天下”。空客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深耕中国民用机市场。
我们也希望能够有像空客那样的发展路径,但我们的产品与空客不同,庞巴迪提供的公务机和支线客机有自己的特性。所以我们保持相对谨慎、乐观的态度,希望公司继续专注做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并争取在中国市场有更多的斩获。
21CBR:细分到航空维修、航空制造、公务机、支线客机等业务,会如何布局?
蔡多:从支线客机来说,目前重点是服务好现有的客户,提供世界一流的客户服务。公务机方面,我们希望进一步拓展业务,这也是我们此次带来全球最新的环球7500公务机参展的重要原因,希望赢得更多的亚洲尤其是中国客户。
在飞机结构和工程服务(BAES)方面,我们希望更多融入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体系里,跟中国商飞、中航工业、中国航发等开展一系列合作。民航维修方面,庞巴迪本身在发动机短舱、复合材料方面是直接向民航机队提供服务的,所以我们希望提高品牌在客户面前的辨识度,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服务。
21CBR:2014年起,中国公务机市场增速明显下滑,有影响到业务发展吗?
蔡多:对我们影响不是很明显,实际上2014年前后,全球公务机的交付量都在下降,这也是一个行业螺旋上升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我认为公务机未来更多是一个商用的工具,而不是所谓的“富豪机”“土豪机”。
公务机是为公务提供方便的,就像罗永浩把公务机称为办公用品,我完全同意。从中长期看,公务机本身的市场潜力应该更多考虑真正的价值,而不是作为一个奢侈品或者是身份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前几年的调整期,中国的公务机市场未来能够步入一个比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通道。
21CBR:庞巴迪的支线市场,面临着中国商飞支线客机ARJ21的竞争,会不会担心支线机受到政策限制?
蔡多:为了鼓励民机发展,出台相应保护政策非常合理。中国是一个有着很多机会的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生意机会。支线飞机是我们的多元化业务发展的方向之一,但从庞巴迪总部的战略来说,我们没有把CRJ系列支线客机作为我们在中国和全球唯一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我们非常看好中國今后公务机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未来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整个中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