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高考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事实上,这场关系考生未来的“战役”,考验的不仅仅是考生的实力,也牵动着家长们的神经。在考生备考阶段,家长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么,高考临近,家长们应该如何调整自己,做一个合格的考生助手呢?
临近高考,某专职心理教师董杨不时接到高三考生家长来电,咨询一些困扰他们的问题。其中,有家长遇到的问题较为典型:最后冲刺阶段,孩子还时不时玩手机,要不要阻止孩子?
“这位家长打电话来,表示自己迫切地希望知道孩子每天的一举一动,非常担心孩子用很多时间做与高考无关的事情。”董杨说,高三以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都更上心。适度的关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支持,但过度的关注则会干扰到孩子的学习和心态。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在最后复习阶段还玩手机,甚至会感到愤怒。其实,家长可以跳出高考冲刺阶段这个时间背景,看看孩子玩手机是否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孩子什么时候玩手机,大概玩多久等情况。
事实上,当这位家长冷静下来观察发现,孩子只是在周末复习感到疲倦时玩一会儿手机,晚上11时也上床睡觉了。董杨说,高考期间,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只做“有用的事”,诸如积极备考、认真复习、高效做题,而别去做与高考无关的“无用的事”。但往往孩子做“无用的事”,可能是高强度复习后的放松,这对于考生的身心状态调整是有帮助的。家长不要急于去指点孩子这时候应该做什么,而应当相信孩子知道高考的重要性,了解自身的责任,做到尊重孩子。
高三考生家长还容易出现另一种行为:唠叨,例如衣食作息每天都能反复说上好几遍。在唠叨过程中,还常常将高考和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联系在一起,不断表达自己的担忧。有的家长在唠叨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指责的行为,指责孩子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等。
董杨说,这些实际都是家长焦虑情绪的表现。这些看似关心的唠叨,极易把家长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
董杨表示,家長在关心孩子的时候,应当掌握“少即是多”的原则,关心要适度。家长照顾孩子生活,安排日常活动,应保持平常心,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到孩子。有时候甚至要离孩子“远”一点,为孩子营造一个放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应多换位思考,注意沟通技巧。若家长和孩子沟通一直不是很顺畅,那么在高考复习期间,面对面沟通可能更容易引发不快,这时候家长可以用行动表达关心,如写一张小纸条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问候,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协助即可。
一、不要给孩子制定每门考试的分数指标,也不要经常问孩子成绩,否则容易给孩子制造压力。
二、不要规定孩子必须考上什么大学。
三、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考前不要和孩子谈志愿的事,更不要代替孩子填报志愿,否则易引起孩子的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
四、不要在送孩子去考场的路上反复叮嘱。
五、不要专门请假在家照顾孩子,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处理学习、生活事务。
(摘自高考网201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