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信号

2019-05-27 10:36蒋姗姗顾璟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十九大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蒋姗姗 顾璟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传递出的各种信号都建立在新时代的基础上,这是一面重要的时代旗帜。就文化而言,十九大报告首先明确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基本方略,并将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关键词:十九大;文化建设;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传递出各种新时代的信号,给我们各种建设以重要的指引。在文化建设方面,十九大报告展望了文化建设的大方向,规划了大格局,站在战略高度上解读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华夏文明起源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加上新时代共产党人不断地创新创造,必会带来文化上更加繁荣的局面。

一、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文化建设的大格局

十九大报告中规划的文化建设大格局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标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服务宗旨。

(一)突出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十九大报告提到了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是十九大报告中的高频词,也是非常接地气的词,它一端连着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使命,一端连着众望所归。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对物质文化的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相应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满足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等“新四大发明”,人民美好生活更不是只满足少数人的需求,我们终将实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共同富裕。

(二)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也就是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创新参与热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7年央视一档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横空出世,豆瓣评分9.4,众多网友的五星好评让节目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它是继《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能够再次治愈当下焦虑者的一味良药。更有学者直接喊道:这才是国产综艺该有的样子!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本就为我们新时代文化建设夯实了深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有全民族的智慧融入创造、创新,拿出来的成果将更有说服力,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才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三)标注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在于我们要不断用创新、发展着的文化建设成果与世界对话,中国一直是发展着的中国、进步中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一直坚持对内深化改革、对外不断扩大开放格局,我们的故事是为了让世界清楚地了解发展中的中国。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2017年底不仅入围了高频汉语年度词,并当选年度国际词。中国正走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我们既不能把命运寄托于他人,也不能做游历世界之外的“独行侠”。我们建设中国新时代文化,提升软实力,也在打造世界范围的朋友圈,这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希望中国与世界拥有共同的发展机遇。

(四)展现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服务宗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具有传承性,共产党从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就开始树立和打造社会主义文化观。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政治与新民主主义文化》演讲中阐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1956年正式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难度在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基调的确定。邓小平时期的文化发展结构延续了毛泽东时期的,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观念开始向解放的、发展的、开放的、整体的思路迈进,邓小平多次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文艺应当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发展精神,这些论断对后来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关于文化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明确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直到十九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水平,而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广度又回馈到人民群众身上,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文化自信基础上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然党的十九大充分肯定了文化自信。就有两个问题摆在面前。1是文化自信是什么,2是文化自信能做什么。文化自信就像桃核,没有民族的凝心聚力,始终是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信仰,也不会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民族的融合和特性相通,再加上领土、文化和政府等因素,才有望发展成为国家。与其说国与国的不同,不如说民族的文化不同。就像我們痛恨德国一而再的挑起世界战争,耳边却经常响起贝多芬的钢琴曲,这也是它的一面文化旗帜;我们揭开英国对中华民族曾经侵略暴行的伤疤,却也会感动于莎翁的哈姆雷特。对中华民族而言,历经五千年的岁月洗礼,大浪淘沙流传下来的必是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文化自信的基础来自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因为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历史上凡国力强盛者,其文化也表现的较为繁荣。对于有着漫长历史发展的中国来说,历朝历代可举之例太多。比如盛唐时期,不仅内部国泰民安,各民族空前交流融合,与外族文明也来往甚密。中国近代史曾经历过一段艰苦的历程,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现在虽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的进步举世瞩目,在国际上的地位蒸蒸日上。改革开放40年只是一个节点,不会停止,现阶段取得的各种成就也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坚实基础,也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保障。如今中国节日俨然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每到春节,海外唐人街、大小餐馆热闹非凡,西方人更愿意亲身参与进这个东方国家的盛大节日中。对此,我们更应该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们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社会的主流文化理念是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体现。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流文化也是社会主义的文化,在悠久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这种文化延续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承载了华夏儿女的性格风范。从华夏礼仪大邦到建国后集全国人民的力量还外债,从仁义礼智信的常态到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的公正公平,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豁达到国际舞台上中国维和部队的身影,这些精神寄托不仅体现着中国古人的智慧,更体现了现代中国人站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华风范。文化兴乃是国运兴的一个子课题,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力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口,国力的强盛必然促进文化的高调发展,同时文化作为社会主流的重要精神依据,必将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

(三)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积极推动文化走向繁荣昌盛。2017年一档为全国中小学生开设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开播,有什么可以传给孩子们,怎么样传给孩子们,这恐怕是全世界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当时央视主持人董卿采访的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已96岁高龄,为了努力与坐在椅子上的老先生保持平视,身着紧身裙、高跟鞋的董卿3次单膝下跪。挑剔的网友们盛赞,这一跪不仅跪出了个人修养、对大师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尊重。这是一幅和谐的画面,台上的耄耋老者、中生力量、台下祖国的花朵,恰似祖国的过往、今天、明天,有老中青、有传帮带。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的时期创造出的各种文化形式,都架构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有了这些文化支撑,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担负起时代的文化建设使命,在实践中实现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大力推动文化走向新时代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7-10-18.

[2] 习近平.2019年新年贺词.

[3] 胡锦涛:要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1年11月17日.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关于证据本性的哲学考察”(18NDJC211YB)。

作者简介:蒋姗姗,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社科部讲师,四川大学史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顾璟,同济大学浙江学院,社科部讲师,中山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研究方向:认知科学、心理学哲学。

猜你喜欢
十九大文化自信文化建设
为十九大召开 做好三个准备
“十九大”火爆朋友圈的深意(焦点话题)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