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影响力的提升,家庭暴力成为一个广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对家庭暴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心理干预,是每一个社会人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师工作,首先对家庭暴力的形式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其次分析了家庭暴力对于青少年造成的心理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学校层面的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从而保护学生的身心安全,促进社会的反家暴观念进步。
关键词:家庭暴力;青少年;影响;策略
大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将近三亿个家庭当中,约有20%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国2016年3月开始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首次提出家庭暴力的相关措施,对妇女、儿童的权力提出了有效的保护[1]。相对于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针对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暴力行为更加隐蔽,这是由于在中国,在传统的“父权为尊”“母权为尊”的“大家长式”家庭生长环境中,我国家庭内部普遍缺乏民主自由的气氛,当子女提出合理异议时,很多家长会认为自己的权威遭受了挑战,进而恼羞成怒、大打出手;同时,“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长对于子女的家庭暴力行为往往被认定为“正常教育”或者“人家的家务事”,而非违法行为,因此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心态,家庭暴力往往被人忽视。此外,针对儿童的家庭暴力行为,被施暴者往往年龄较小,对于家庭的依赖性较大,他们缺乏相应的法律意识,因此不能及时保留被施暴的证据,并向有关部门揭发暴力行为;再加上有关人员或者组织往往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降低了处理问题的严肃性,反家暴措施缺乏公道和力度,也使得家庭暴力不仅得不到遏制,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继而对受害人更加凶残。
综上所述,当事人举证难、相关单位配合难、思想观念转变难、反家暴知识普及难已经成为我国反家庭暴力行为中的四个瓶颈,而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校怎样制止家庭暴力行为,并做好被家暴学生的心理干预,是我们从自身角度出发,做出的力所能及的探索[2]。笔者在下文中粗浅谈到了对家庭暴力的几点认识,并着重探讨了对被家暴学生的心理干预的策略,若有理解偏差或认识不到之处,还望专业人员指正。
一、针对青少年的家庭暴力的形式
针对青少年的家庭暴力行为,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肉体摧残,包括对于青少年的推挤、殴打、伤害甚至是故意杀害行为以及关禁闭、强迫过度劳动等,也包括对于青少年身体状况的忽视,如有病不治、故意让青少年吃不饱、穿不暖等。第二种形式是精神虐待,比如故意怠慢青少年正当需要,并用威胁、恐吓、辱骂、猜疑、恶意贬低、故意刁难等手段伤害青少年的自尊心。第三章手段是经济虐待,即剥夺青少年的生活必需品,不履行应尽的养育义务,对青少年吃、穿、住、用、教育等合理消费故意克扣,扼杀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权力。
二、家庭暴力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分析
(一)形成错误的家庭观、婚姻观认识
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行为的青少年,会对婚姻和家庭产生失望和悲观情绪,他们很难对家庭成员产生信任和亲情,对待家庭关系较为冷漠,这种错误的婚姻价值观,往往会在未来使其产生对于男女关系以及婚姻、家庭关系的错误理解,从而失去了获得幸福生活的机会。
(二)对于暴力行为的模仿
孩子对于父母的行为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父母的行为会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烙印,因此很多父母的行为最终也会出现在孩子身上。针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除了伤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之外,也会使其产生对于暴力的好奇和向往,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往往会产生可怕的质变。
(三)带来心理失衡甚至是心理扭曲等心理问题
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环境之下,青少年会长时间保持紧张、怯懦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的积累,最终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致命的影响。最轻的孩子,可能会养成内向、胆小的性格,他们害怕与人交往,不会也不敢正确表达自己,在与人相处时,因为性格懦弱,而常常受到欺负却不敢反抗,因此较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融入群体,经常被周围的人轻视、嘲笑,这些挫折会使一些青少年形成自卑的情緒,一旦严重,还有引发抑郁症或者人格分裂的心理问题,这对青少年精神的损伤是极大的,严重时还会采用自残、自杀、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这不只会威胁自身安全,还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子[3]。
(四)责任意识欠缺
处于家庭暴力环境之下的青少年,自信心、自尊心缺失,自卑心理和逃避心理较为严重,当他们走入社会开展工作之后,在面对强大的工作压力时,往往会出现退缩心理,也经常会推卸责任,这种责任意识的欠缺,不只不能使其在工作中取得突出表现,也会增加他们融入集体的难度。
三、家庭暴力的心理干预策略
(一)做好心理疏导,帮助孩子进行性格的重塑
教师应该提升对于学生的关注程度,循序渐进地加深与他们的交流,逐步建立起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从而深入了解学生内在的心理障碍,并探索心理重建的有效方式。比如,教师可以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倾诉空间和宣泄渠道,为了使其勇敢地进行表达,教师应该联合学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倾诉环境,利用心理信箱、网络咨询平台、心理咨询热线等途径,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对其隐私进行不同层级的保密:有的学生不想露面,就可以采用信箱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寻求帮助;有的学生需要面对面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则要做好“清场”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场所。当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教师则应该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他们安排可以发挥他们特长的活动,如绘画比赛、作文比赛等,并对其成绩进行公开表扬,从而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其在班级中的存在感,使其逐渐开朗起来,自觉抵制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引导孩子融入群体,并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
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往往性格比较孤僻,也较难融入集体,大多数学生不理解他們的苦衷,往往会产生敌意心理,这更使得他们无法在集体中立足。教师应该主动帮助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通过各种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遭受家暴的孩子逐渐敞开心扉。比如,教师可以首先在小范围内举办活动,比如同时邀请遭受家暴的学生以及其他几个性格善良、善解人意的学生来家里做客,或者帮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鼓励这一小组学生自主讨论并解决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中的难题,从而让遭受家暴的学生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不断提升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并与其他同学结交下深厚的友谊。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遭受家暴的学生积极参与到集体性的体育运动当中,如各种田径项目、球类比赛等等,从而让他们无所顾虑地在身体的自由中,获得心灵的涤荡。
(三)寻求专业的社会帮助,探索问题根源的有效解决
《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学校及教职工发现有学生遭受家庭暴力时,有向公安机关报案的义务;同时,学校还应该在校园范围内展开反家庭暴力宣传,从而提升教职员工以及学生及时报告的意识和能力。笔者认为,在履行应尽义务的基础上,学校及教师还应该积极寻求专业的社会帮助,比如聘请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与街道、社区联系,探索解决家庭暴力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浇灭家庭暴力产生的火苗,实现对青少年权益的最大保护。
四、结语
在现今貌似歌舞升平,邻里和睦的背后,家庭暴力也正像一个幽灵般游荡在我们周围,成为不容忽视的严重社会问题[4]。学校及教师应该明确自身在反家暴行动中的职责和义务,积极探索针对被家暴青少年的有效心理干预途径,从而尽最大力量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张素娴,郭少聃.建构良好干预关系,提高家庭暴力干预效果[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3):88-91.
[2] 梁昌林,胡余兵,郑文强.家庭暴力受害者心理之三维评估模型探析[J].心理医生,2018,24(12):298-299.
[3] 曲姮诺.家庭暴力视野下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救助[J].中国新通信,2019,21(2):226-227.
[4] 范春燕.家庭暴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卷宗,2018(8):14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湖南省家庭暴力发生状况与变化趋势的对照研究,项目编号:15C1361。
作者简介:陈月,女,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精神应激与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