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英华
如何评价溥仪?简单地说,他是一个历史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无奈的悲剧人物。我讲述的溥仪,力求真实客观,避开人所熟知的内容,而侧重讲述溥仪人所不知、人所罕知以及故事背后的故事。
溥仪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十四日,即1906年2月7日。据《清史稿》记载:“宣统皇帝名溥仪,宣宗之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监国摄政王载沣之子也。母,摄政王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光绪三十二年春正月十四日,诞于醇邸。”
清宣統帝溥仪自用田黄石古兽钮章。
这里说得很清楚,溥仪出生于醇亲王府,但究竟具体出生在哪儿?实际上,京城原有两个醇亲王府,并不在同一地点。最早的醇亲王府在西城太平湖北岸,就是如今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那是溥仪的大爷——光绪皇帝的出生地,也是光绪皇帝的潜龙邸,也就是说他当皇帝之前,“蛰潜”于此。
确切地说,溥仪生于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这里早先是康熙皇帝宠臣明珠的府邸。实际上,溥仪出生在醇亲王府的思谦堂东里间,这是醇亲王载沣夫妻的卧室。
为什么能说得如此确切呢?一是依据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的采访记录,同时我也找到了民国期间原版的外国画报,上面有一张当年思谦堂东里间的摄影照片为证。
众所周知,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共有四子、七女。嫡福晋瓜尔佳氏·幼兰,生下了两子三女,即溥仪和溥杰以及三个妹妹。载沣另外一子四女,则是侧福晋邓佳氏所生。世人罕知的是,溥仪还有一位三弟叫溥倛,但不到三岁便天折而亡。只在爱新觉罗家谱上,空留下了一个姓名。
醇亲王的长子,即是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说到这儿,须提到溥仪的小名即乳名。皇上能有小名吗?不少人都提出过这个问题。经考证,溥仪不仅有小名,还确有一番来历。他的小名叫“午格”。
溥仪
宣统皇帝溥仪和弟弟溥杰及其父——醇亲王载沣。
溥仪出生当天,一见是个男孩儿,醇亲王府上下欣喜若狂,他的父亲醇亲王载沣素来以抠门著称,这回也算开了窍,上上下下无论什么人,一律给予赏赐。孩子生下来了,总得起个名字。载沣事先几经考虑,煞费苦心地琢磨出几个备选的小名,郑重其事地写在一张红纸上,亲交溥仪的祖母刘佳氏,由她老人家亲自挑选定夺。到最后,老太太挑选了一个,确定下溥仪的小名叫,午格。
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因为溥仪的出生,占了四个“午”字——“丙午年”出生,而且又是“壬午月”“午时”出生干醇亲王府。再加上溥仪又属马——午马。
“午格”——午是汉文,说的是出生的具体时辰。格,是满语,意思是英俊的男子汉。可见,溥仪生下来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从留下的真实照片来看,也的确如此。从溥仪的小名来看,也体现了汉满结合的特点。
然而,溥仪出生之后许久,都不知自己有小名,更不知道小名叫什么。直到他50多岁特赦回到京城,在撰写自传《我的前半生》时,查阅父亲载沣的日记,发现有一处贴着一个黄绫子条,这显然是特指皇上的“避讳”。
于是,溥仪小心翼翼地揭开一看,俩字——午格。直到这时,溥仪才知道自己的小名。过后,他赶紧去二妹韫龢家询问,马上得到了证实。全家人都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唯独溥仪自己不知。因为皇上的小名不能乱叫,这叫“避讳”。甭看此事他不知,却知道自己是在康熙粉彩大果盘里长大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溥仪出生之后,根据醇亲王府的老规矩,长孙要交由祖母看养。以后出生的子女才能交给生母抚养。这样,溥仪刚过满月,就被抱到了老祖母刘佳氏的身边。
这位老太太成天吃斋念佛,是个性格温柔的善良之人。她对溥仪疼爱极了。起初,溥仪刚抱来时,她最喜欢和溥仪睡在一起,另有乳母王焦氏伺候这位孙子的吃喝拉撒睡。府里后来考虑到老太太年事已高,哪儿能天天昼夜陪伴溥仪呢?于是分开而睡。可每天晚上睡觉时,老祖母唯恐溥仪的被子没盖好,一夜总要起来几次,她怕吵醒长孙,便把鞋脱掉,仅穿一双厚底袜子,蹑手蹑脚走过去,察看溥仪睡得好不好,给他掖掖被子,唯恐这位宝贝孙子着凉受病。
刘佳氏整宿整宿的不睡觉,这哪儿行啊?这样便由跟她整天在一起的乳母王焦氏来给老太太做工作,说,您呐,就别多操心了,由我来伺候,以免您身体有恙。
溥仪的乳母王焦氏本是河北人,早年由于家乡闹灾荒来到了北京,听说醇亲王府招募奶娘,便来应招。在众多奶妈当中,她由于奶水充足、品貌端正,而且性格温柔,为人善良,因此被挑中成了溥仪的乳母。
王焦氏之所以能够当上乳母,还由于王府里有一种特定的检验乳汁的方式,即让乳母把奶水挤下来之后,放在一个白瓷盘子里,慢慢阴干。阴干后的乳汁里,第一,不能有渣子;第二,不能有异味;而且要求是纯白色的。有一部分乳汁阴干以后,就变成了血色。这样的乳汁是不能用的。王焦氏就是这样经过醇亲王府的反复挑选,当上了溥仪的乳母。
值得一提的是,祖母卧室的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巨大的康熙粉彩大果盘,里面一年四季摆放着宫内老太妃赏赐的各种水果。多宝阁上的花盆里,还栽种着鲜灵灵的水仙花。
说来也怪,幼小的溥仪从小爱哭,一哭就止不住,搁哪儿都不行。一次哭闹时,溥仪偶然被放入果盘里,竟然止住了哭声。此后每当被抱进去,溥仪就会变得眉开眼笑。大伙都说,溥仪和这只果盘天生有缘。
实际上,那次正赶上天热,果盘里凉爽,溥仪感觉舒服自然就不哭了。细心的祖母怕溥仪着凉,冬天往往在果盘里垫一个软秀垫儿,经常让幼小的溥仪静静地躺卧在里边,逗着玩耍直到被抱进宫之前。
平常日子里,老祖母总爱坐在康熙粉彩大果盘旁边,微笑地望着在大果盘里玩耍的溥仪,仿佛成了一种安慰。老祖母刘佳氏对溥仪格外疼爱,当溥仪进宫之后,老祖母还时常叨念起皇帝幼年的生活琐事,经常说起:“午格呀,是我从小抱大的哟。”
吉林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缉熙楼内景,溥仪书房。伪满皇宫博物院,是建立在伪满皇宫旧址上的宫廷遗址博物馆。伪满皇宫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时居住的宫殿,是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中国东北,推行法西斯殖民统治的历史见证。
如今客观分析来看,溥仪显然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最明显的是极为敏感。这跟溥仪从小由祖母刘佳氏教养有关。外人不知,刘佳氏精神上受过几次刺激,这对于溥仪有重大影响。长大以后的溥仪,也多少有些神经质,无论在宫内还是伪满总是怀疑有人想杀害他。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小孩除遗传外,尤其在3岁前,受天天接触的亲人影响最大。
那么,刘佳氏是个什么样性格的人呢?她的精神病,跟慈禧太后有关。慈禧太后的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是奕譞的嫡福晋,但她对姐姐却并不买账。据说,同治皇帝殡天后不久,慈禧召胞妹婉贞进宫看戏,哪知这位妹妹坐下后却一声不吭,双目紧闭。见此,慈禧恼怒地质问妹妹:“你为什么闭着眼看戏?”
哪想,这位胞妹竟然当场顶撞起了慈禧太后:“你难道不知‘国丧期间,穿孝不能看戏吗?”当即,平时说一不二的慈禧太后被性格倔强的妹妹气得大哭不止。此事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里有记载,可没详细写入书内的却是后边的突发事件。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叶赫那拉·婉贞病逝之后,慈禧太后得去醇亲王府“吊丧”。按照老规矩,溥仪的嫡祖母刘佳氏必须带着王府内的上上下下众人在院里跪接。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溥仪一家人始料不及的是,五月初八,慈禧太后故意挑了一个坏天气闯来大闹醇亲王府。慈禧刚迈进九思堂,就大发脾气,拒不发话让大伙儿起身,醇亲王府一家人只得继续跪在滂沱大雨中,整整几个小时没敢动窝儿。
刁钻的慈禧太后,把妹妹屋里最值錢的珠宝首饰,统统拿出来扔弃地下,又跺着脚踩了一遍。其实,这既是发泄心中的怒气,也是在检查珠宝首饰的真伪。据说,慈禧太后大怒:“真的踩不碎,就放进棺材里陪葬。如果是假的,必须立马扔掉!”
连溥仪后来也知道,祖母刘佳氏经过这一场雨中长跪,从此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种下腰腿疼的病根儿,始终没能痊愈。更没想到的是,刘佳氏由于多次受到慈禧太后威吓和刺激,患上了严重的精神错乱,来回发作,一直未能痊愈。这也是溥仪始终惦念的。
后来慈禧太后颁下懿旨,要求溥仪进宫,究竟溥仪是从醇亲王府哪里被抱走的?外人不知,其实就是从那只康熙粉彩大果盘里被抱走的。溥仪临走时,大哭不止,死活不肯离开康熙大果盘。直到溥仪进宫许久,这只康熙粉彩大果盘依然放在祖母卧室不让人擅动。据说,仆人擦拭果盘的时候,老祖母都不让动。她时常反复叨念起,当年溥仪在大果盘里玩耍的趣事。许多时候自言自语想念溥仪,府内的人们都议论说,老太太中了病喽。
据说,老祖母对溥仪格外心重,眼瞧心爱的孙子被慈禧太后下旨抱走,哭得背过了气。这对年老体弱的老人来说,不啻莫大刺激。从此,老祖母的健康每况愈下,天长日久精神病愈发严重。
那么,刘佳氏是满族人吗?的确不是。不仅如此,连溥仪在内的五代皇帝都有汉族血统。
堂堂大清宣统皇帝,居然有汉族血统?事实上,溥仪确有汉族血统。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爱新”是族名,满语金的意思,“觉罗”是姓氏,“爱新觉罗”连起来的意思是,像金子一样高贵的家族。
一般人知道,溥仪字曜之,号浩然。英文名字叫亨利——Henry。但几乎所有人都把溥仪的字,错写为——耀之。正确写法应当是“曜之”。笔者收藏并保存了溥仪写给友人的一封亲笔信,上面的亲笔签名为“溥曜之”,说明溥仪的字“曜之”是日字旁,有其特定的含义。
“日出有曜”这句话,最早见于《诗经》。曜,是一片光明的意思。《康熙字典》解释这个字,是“光明照耀也”,正如武则天起名“武曌”,是日月临空之意,溥仪的这个“字”显然把他比喻为太阳。
大家知道,满族素有指名为姓一说。那溥仪的名字是怎么起的呢?这不免要追溯到乾隆皇帝了。早在乾隆在位的时候,他依据一首自作诗,便确定了后代名字的排序,四个字——“永、绵、奕、载”,这就一直排到了溥仪的父亲载沣一辈——“载”字辈。到了道光皇帝时,又确定了四个字作为后代名字的排序——“溥、毓、恒、启”,到咸丰时,又补增至“焘、闿、增、祺”。
溥仪在伪满当上了康德皇帝,1938年委托皇叔载涛续修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又亲自添加十二字,作为后辈名字的排序,那就是“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从此,这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直系后代起名字的排序。直到伪满时,溥仪当上日本的傀儡皇帝后,仍然不忘让皇叔载涛寻找原版家谱,考证道光皇帝的妃子乌雅氏的渊源。因为这事关溥仪的血统。
而溥仪的汉族血统,要追溯到嘉庆皇帝的生母身上。据《清史稿》记载:“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内管领清泰女。魏氏,本汉军,抬人满洲旗,改魏佳氏。”
此处《清史稿》,确切记载着乾隆皇帝的妃嫔——后被追封为皇后,确系汉族女子。就是说,她父亲原是汉军,后被抬入满洲镶黄旗,她遂改姓魏佳氏。可见,嘉庆皇帝也确有汉族血统。
道光皇帝是嘉庆皇帝的第二个儿子,道光皇帝的妃子乌雅氏生下了溥仪的爷爷醇亲王奕譞,接着奕譞娶刘佳氏为侧福晋,生下醇亲王载沣,载沣的长子便是溥仪。刘佳氏也是汉族,因为溥仪的弟弟溥杰先生亲口对我说过,几乎所有带“佳”字的女子,都是加入旗籍的意思。
换另一角度来说,咸丰皇帝乃道光皇帝第四子,那么同治皇帝是咸丰皇帝长子,光绪皇帝即咸丰皇帝之后嗣。那么历数到末代皇帝溥仪,显然他便是道光皇帝的曾孙。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清朝后六代皇帝无一例外都有汉族血统。这或许带来了此事的历史启示:观历史更迭,中华民族融多民族而进化。说到底,民族的融合乃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必然。末代皇帝溥仪便是其中一个奇特而奇妙的例证。
说起溥仪,就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因为溥仪是被慈禧立为皇帝的。换句话说,没有慈禧,溥仪不可能成为“宣统皇帝”。
究其根本,溥仪只不过是慈禧太后即将收官的棋局中所布的最后一颗棋子——也就是第四颗棋子。
晚清末年,朝廷内外从上到下腐败透顶。国内外的复杂局势,可以用八个字形容:“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作为实际执政的人,慈禧太后面临着国内外诸多巨大压力。
首先是来自国外列强的威胁,比如当时慈禧太后想立端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为此,她出面宴请外国公使,没想到外国人集体罢宴,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外国人对中国朝政的干涉程度可见一斑。
其次,宫廷内外矛盾重重。以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对慈禧太后形成致命威胁。慈禧一直想废掉光绪,只是外国人不答应,她便没敢轻举妄动。更让慈禧害怕的是,国内民众普遍要求“立宪”,全国渐成燎原之势。
三是袁世凯为首的军界实权派勾结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乾隆帝十七子后人),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企图暗中控制晚清政权。庆亲王奕劻作为领衔军机大臣,其子载振出任商部尚书。国家的军事和经济运转,相当一部分掌握在奕劻父子手里。
京城内外,几乎每天都在疯传着似是而非的各种“大内”消息。实际朝廷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上——皇位继承。
面对复杂的晚清时局,慈禧太后先后布下了四招棋,直到临死之际,仍牢牢把握着大清政权,紧紧把控住了晚晴三代皇帝,即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以及一代摄政王。
笔者先从第一颗“棋子”说起。慈禧太后首先把第一招棋布在了自己妹妹身上,将她的胞妹叶赫那拉·婉贞嫁给了咸丰皇帝的七弟老醇亲王奕譞。
此后,慈禧太后不仅晋封奕譞为亲王,还授予他一系列掌管大内和軍队的实职,譬如整黄旗汉军都统、御前大臣,掌管神机营等等。最重要的是神机营,这是一支掌握新式武器的“现代化卫戍部队”。一句话,慈禧太后把这支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军队,交给妹夫奕譞,以便牢牢掌控军权,维护大清政权。
慈禧的第二招棋:让妹妹之子载湉进宫当皇帝、弟弟桂祥的女儿当光绪皇后。当同治皇帝殡天之后,慈禧即颁布懿旨,由她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入继“大统”,成了光绪皇帝。
光绪长大成人,慈禧又亲自出面把胞弟桂祥的二女儿静芬“指婚”嫁给光绪皇帝,即隆裕皇后。实际上,隆裕比光绪大3岁,是一个无法挺直身板的“驼背”。光绪大婚之后,由于喜欢珍妃,过分冷落隆裕,她就成了长年独守活寡的皇后。而隆裕恰恰正如死后的谥号一样——孝定“景”皇后,名副其实地成了宫中一“景”——摆搭。
超乎常人想象,隆裕皇后在宫中活得实在可怜,由于经济周转不开,甚至悄悄把皇上的龙袍都送进了典当行。这个重要的经济原因,为此后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埋下了伏笔。
慈禧太后为化解醇王府众人的仇视心态,绞尽脑汁琢磨出“化敌为友”的第三招妙棋:即让心腹重臣兼情人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嫁给光绪的弟弟醇亲王载沣。其目的是,力图化解醇亲王府上下对荣禄包括她自己的仇视。同时,近身监控并牵制醇亲王载沣。
那么慈禧的第四招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棋出现了,就是把载沣幼兰的孩子——溥仪立为了宣统皇帝。这一步血亲加亲情的棋,直接让慈禧的整盘棋局赢定了。
这样,载沣和溥仪父子两代,同时成了慈禧指定的“接班人”。然而,溥仪进宫后是否就被立为皇帝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在《清史稿》上有明确记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溥仪一哭——见慈禧。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申时(下午3点-5点之间),仅仅两岁零九个月的溥仪,坐着一乘小轿,从醇亲王府由神武门悄然进宫。溥仪进宫马上就被带去见了慈禧太后,这就有了溥仪的第一哭。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谈起过当年的印象。他突然被带到了一个陌生地方,看到了许多陌生人,在阴森森的床帐内,一个瘦得怕人的老太婆被搀扶着坐在床上。慈禧当时伸手想抱一下溥仪,不料,溥仪被吓得放声大哭。
慈禧见溥仪大哭,就让人拿糖葫芦哄他,没想到,溥仪接过来,又一下子摔在了地上,边哭边喊:“要嬷嬷!要嬷嬷!”溥仪所要的“嬷嬷”就是他的乳母王焦氏。“嬷嬷”这个词是满语,汉语即是奶娘、乳母的意思。一般病重垂危的老人,最怕孩子哭,往往视为不吉利。溥仪大哭起来,又不让慈禧抱,于是,慈禧内心极不痛快,烦恼地说:“这孩子,真别扭,让他上那边玩去吧!”
就这样,溥仪与慈禧唯一的一次见面,就画上了句号。
溥仪进宫之后的第二天,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慈禧又颁布懿旨,立溥仪之父摄政王载沣为监国。因为光绪病危,必须马上立嗣。
据《清史稿》记载,溥仪是“承继同治,兼祧光绪”,就是说溥仪同时也是光绪的过继之子。溥仪进宫后,很快就被抱去见了光绪皇帝。
但《清史稿》和《我的前半生》中都没有任何记载。不过老太监信修明的日记里披露了当时的历史细节:“幸好皇上尚明白。”溥仪遂向光绪皇帝请过跪安,起来后便见到“光绪爷张开口直乐,含笑而崩”。
对于光绪死前到底见没见过溥仪,数十年前,我在四季青公社采访过信修明的后人,他们认为信修明的日记没有私利可言,也没必要编造。有的人找过信修明,要他删去某些内容,信修明宁可不出版,也不违心删改,因为他曾立誓,要留一部铁史传世。我认为,溥仪既然“兼祧光绪”,面见光绪既是程序,也在情理之中,是可信的。
值得重视的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临终前又颁布一道重要懿旨:“嗣后,军国正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懿旨,由摄政王随时面议施行。”
也正是这最后一道重要懿旨,为清朝灭亡埋下最重要的伏笔,也为袁世凯窃国打开了方便之门。就在光绪驾崩的第二天,即光绪驾崩19个半小时后,慈禧太后突然去世。
当光绪和慈禧死后一个月左右,1908年12月2日这天,也就是溥仪两岁零十个月时,清廷举行了登基大典,溥仪即位当上了“宣统皇帝”。然而,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未定稿中,错将登基大典日期写为“十二月初二”因为他把公历当成了阴历。
溥仪登基,又有了他的第二哭。
登基大典是在太和殿举行的。此前还有一个外人所不知的仪式,即按照清朝的规矩,登基前,先要把两岁零十个月的溥仪抬到中和殿接受侍卫内大臣的朝贺,之后,溥仪便被抬到太和殿的宝座上举行正式登基仪式,接受文武百官三跪九叩的朝贺。
没想到,溥仪放声大哭。于是溥仪的父亲载沣单膝侧身跪在金銮宝座下面,双手扶着溥仪,不让他乱动。可是小孩子哪儿管那套啊,边哭边喊:“我不在这儿!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
溥仪对当年登基的这回事果真有记忆吗?1956年,香港记者潘际坰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溥仪。提起溥仪登基时大哭不止的事,潘际坰问溥仪:“你记得有这样的事吗?”“有的,先生。那是给奏乐的声音吓哭了的。”溥仪认真地回答说。
这时,潘际坰顺手掏出清光绪朝进士金梁所写的《光宣小纪》拿给溥仪看。“宣统登基,余未在京。有人赴太和殿观礼,见摄政王拥上座。上泣啼不止,左右颇惶窘。王招近侍进一物,上玩弄,始止哭。众既讶为不祥,而又疑不知所进何物。私问之,则庙会所售玩物,曰虎小儿者也。”
所谓“虎小儿”其实是纸糊的小老虎,老百姓又叫“傀儡虎”一听这名字大家就明白了。后来溥仪在伪满成为“傀儡”皇帝的事实证明,“傀儡虎”叫得简直再确切不过了。
世人皆知,登基大典上为了哄溥仪别哭,载沣内心焦急,慌不择语地说:“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此话从宫内传出去,人们议论得满世界风风雨雨,全都说王爷怎能这么说啊,这可是不祥之兆啊!就连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是如此记述的。
果真如此吗?我给大家独家披露另一种说法:溥仪的二妹韫龢曾跟我披露,她父亲载沣从来就不承认他当时曾说“快完了”,他说自己明明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可竟被人误传成了“快完了”,到头来几乎所有人都这么说,一直流传到社会上,以至于从王公大臣到普通百姓,都把大清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在他这句话上了。载沣可真是气坏了,却百口莫辩,直到临终也没咽下这口气。
溥仪第三哭——慈禧出殡。
溥仪的第三哭,发生在慈禧出殡那天。许多王公大臣都簇拥着溥仪在慈禧灵前叩头哭丧。但现场除了溥仪是真哭,大多数人都在假哭,而且还是例行假哭。因為祭奠时有个仪式,叫“举哀”。这是宫内秘不外宣的老规矩,要由太监首领拖着长腔大喊一声:“举哀……”,然后再拍三下巴掌,宫内顿时哭声震天。幼小的溥仪面对这种阵势,不被吓哭那才怪呢!末代太监孙耀庭(1902—1996年,小明留金。天津市静海县双溪塘村人,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曾对我详细讲述过:“当时宫内的规矩和如今不一样,现在表示欢迎,大家才鼓掌。而当时皇上和皇后去世才拍巴掌,叫举哀。”
以上可以看出一个突出问题:封建制度除皇权世袭的特征以外,血缘或姻亲成了政权交接关键时刻的取信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