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丽红
(咸宁市中心医院 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湖北 咸宁 437100)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发病群体一般为处于育龄期的女性。临床主要症状为不孕不育、肥胖、卵巢增大以及月经失调等,如果不及时医治,还易导致继发性不孕不育,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当前,临床上主要通过服药治疗为主,以促进其排卵[1]。相关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在治疗促进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2]。为进一步确定该药物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此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8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28.62±1.33)岁,平均不孕时间为(3.24±1.52)年,已婚与未婚分别为28、16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9.27±1.25)岁,平均不孕时间为(3.87±1.66)年,已婚与未婚分别为31、13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的各项资料,发现P>0.05,组间存在可比性。
1.2 治疗方案:采用阴道镜、B超等医疗设备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并确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给予两组患者避孕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1个周期(撤退性出血或月经第5天开始用药,21 d后停止服用药物,直至下次月经来潮5 d为1个周期)。随后,对照组开始采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75U/次。观察组患者则采用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23370)进行治疗,口服,服药的第1周期,每次500 mg,3次/天,第2周期以后,患者用药剂量增加到每次800 mg,3次/天。连续治疗3个周期以后,再采用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进行治疗,肌肉注射,75U/次。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空腹胰岛素以及瘦素改善情况,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排卵正常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的统计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患者年龄、激素水平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卵正常率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各项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对比:治疗后,两组的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空腹胰岛素以及瘦素有所改善,观察组各项激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且P<0.05,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各项激素水平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 时期 黄体生成素(IU/L) 促卵泡激素(IU/L) 空腹胰岛素(mmol/L) 瘦素(μg/L)观察组 治疗前 8.56±2.45 4.88±0.84 17.62±5.64 17.62±5.24治疗后 4.78±2.20 3.62±0.75 12.33±4.30 8.60±2.72对照组 治疗前 8.33±2.52 4.92±0.66 17.30±5.21 17.96±5.88治疗后 6.31±2.52 4.31±0.57 16.32±5.11 11.30±2.97
2.2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排卵正常率比对照组优,且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n(%)]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女性群体中常见的一种病,容易导致女性出现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等情况,如患者在确诊之后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如糖尿病、不孕症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从而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3-4]。当前,临床上主要通过相关的激素药物来促进患者的卵巢发育,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大多数药物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且还容易引发相关的不良反应。
促性腺激素是一种促进性腺发育的激素,该激素可以对垂体前叶造成刺激,促使垂体前叶分泌出可以促进卵巢发育的黄体生成激素,从而达到促排卵的目的[5]。然而,此种方式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良影响。相关研究显示,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是患者发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重要原因。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不仅容易导致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出现紊乱,还容易导致其体内的雄性激素出现增高,从而导致患者排卵出现异常。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排卵不畅的问题,则必须要先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不正常的情况[6-7]。二甲双胍是一种常见的胰岛素增敏剂,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服用该药物后,其食欲会出现相应的减退,从而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血糖含量,且人体肌肉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有所降低,进而有效缓解患者高胰岛素血症的情况[8]。与此同时,二甲双胍还能促进排卵,从根本上提高患者妊娠的成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激素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排卵正常率均比对照组优,且P<0.05。
综上所述,采用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仅能使患者的排卵恢复正常,还能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