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民居设计特征探讨

2019-05-26 02:15邱蔚琳
工业设计 2019年11期

摘要:客家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它从在南宋开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形态的汉民族民系,孕育出独特的客家文化。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精神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通过梅县客家民居的几大代表建筑,对其独特的设计特点进行初步探析研究。

关键词:梅州客家民居;设计特征;客家民系文化

中国分类号:TU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11-0103-02

客家人是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自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始,随着历史的流淌定居在闽、粤、赣交界地区,形成独特的方言、习俗和其他文化。到明末清初嘉应州成为粤东客家大本曹之一,以文化之乡为名孕育成梅江文化,并在民居建筑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客家地区的“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间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梅县客家民居的形式主要有“围龙屋”,还有棋盘、二字、四角楼、围楼、土楼、五栋等等。《嘉应州志》说:粤东“无平原广陌,其田多在山谷间,高者恒苦旱,下者恒苦涝。”本文通过被称为“世界客都”的梅县地区客家民居的代表建筑,对客家民居独特的设计特点进行初步探析。

1集群聚居的设计特征

客家人作为“客居者”式民系,形成了以家族为核心的群居模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极强。客家民居建筑设计形式正体现了客家人的这一特点,“围龙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如位于梅县松口镇铜琶村的世德堂、位于南口镇铅畲村的罗氏大新屋、位于丙村镇的仁厚温公祠等民居,规模宏大,历史久远,生动地反映了客家民系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坐落在梅县丙村镇的仁厚温公祠,建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唯一收入中国建筑学会编撰的巨著《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客家围龙屋,也是梅州地区最古老最庞大最为典型的客家围龙屋。它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堂屋、模屋、围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组成。池塘位于建筑整体的南部方位,而围屋北部则为山。半圆形的建筑形式,使房间之间的回廊口面对池塘,夏天天气炎热之时,穿堂南风从池塘上向回廊之内徐徐吹过,为建筑内的人们带来丝丝凉意;冬天北面山峰及围屋的后半圆建筑阻擋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保持围龙屋内的温暖。温公祠将家族的祠堂放入了主屋正堂当中,将祭祀场所和生活空间相结合进行设计。其建筑南北长87米,东西宽120多米。屋内鼎盛时曾住有九十多户,四百多人,整座屋宇有四进三堂八模三围,房间有390间,两边还有近百的杂间,家族之大让人叹为观止。这类建筑重点体现了集群聚居的设计理念,同时也表现了客家人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对先祖的敬重之意。

2因利势导的设计特征

梅县地处粤东北山区,客家先人们迁来后,受到山区天然环境的影响,为了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客家人将住宅建于所垦种的山间农田附近,且多为依山势而建,也就形成了它在建筑造型上因利势导的设计特点。客家民居多依山而建,并依据山形在主屋旁边建设鸡舍、猪圈、牛栏、磨坊、柴草间等附属设施;门前一般建有打谷、晒谷的禾坪,禾坪前多有半月型的鱼塘。其实这些建筑形式是受封建礼教、新的劳动环境和生活条件,以及风水的影响演变而成。山、水是自然的基本元素,建筑置于山、水之中,构成“天人和一”的关系,体现天、地、人的自然融合。 座于梅县丙村镇咀头村的怀永楼,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依据山势而建,地形为“蝙蝠挂壁”。主屋坐东朝西,八厅五井,两层楼房共62间,它的外筑墙全部是三合土锻打而成,异常的坚固。主屋大门上、屋内正厅屏风等处均有雕刻、绘画装饰,主屋的窗户为石刻,内附推拉木窗,既保障了通风采光的需要,又起到防御的作用。它的左翼依次建有厨房、猪啥、牛栏、柴草间,右翼建有私塾学堂、砻(碓)米房、厕所。主屋前因地制宜的建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子大门坐北朝南,大门前有禾坪和鱼塘。这一类建筑体现了因利势导的设计理念。

3安全第一的设计特征

梅县客家民居历史悠久。历代中原人因战乱南迁,多为整族、整家一起迁移。为适应新的环境,防御土著、盗匪的打劫和野兽的袭击,便以家族为集群建筑,通常封闭性能好、防御能力强。因此,客家民居外墙厚实且多用三合土锻打而成,非常的坚固。大门多采用青石门框,厚重的硬木门板,有的在青石门框上加装了木阑珊,有的在木门上加装了铁皮,强化了防御上的需要。客家民居外墙窗户一般开得很少而且比较小,多为石窗,有的设置了枪眼。大家族居住的集群民居还建有碉楼,用于嘹望、射击。在房屋内部的设置上,门、窗一般开得很大,屋内回廊四通八达,互为联系,保证了屋内居民的生活需要,也便于在有外来威胁时一呼百应,共同御敌。

南华又庐是目前梅县发现的规模宏大、装饰精美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它是一座前低后高的单层土木结构建筑。“围屋”外观宏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由门坪、外围墙、堂屋、后庭院、横向枕头屋、果园等组成。内建有房室一百六十多间,“十厅九井,三堂四廊”。房屋的中轴线上分上、中、下堂,左右两侧各四堂,各堂既是独立又可连体,只是在中轴线上的下堂设置大门,其余各下堂不设大门,形成全封闭状态。上堂屋后面是一排长长的枕头屋,有厨房二座。枕头屋上面有炮楼,房子的左右两侧分别是花园和畜舍,枕头屋背后还有一座高墙周匝的大果园。这一类建筑体现了安全第一的设计理念。

4 与时俱进的设计特征

变化无穷的梅县客家民居建筑,无论从造型、格调、高度等方面,总能从总体审美效果上体现出群体的和谐统一之美,强调亲和自然之美。客家先人们定居粤东山区后,由于山区环境的限制,很多人漂洋过海寻求发展,侨居海外,他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意识,本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拼搏。在当地取得成功后,不少人受叶落归根思想的影响,回乡修建房屋。回乡的客家人把在外发展中接收到的新事物、新意识,吸收到的积极元素,用到居住建筑中去,形成与时俱进的设计特点。

白宫联芳楼坐落于梅县白宫富良美村,该楼占地面积2460平方米,建筑面积2930平方米,是由旅居印尼的华侨丘麟祥、丘星祥兄弟所建。该楼在平面上沿袭了客家民居建筑中的中轴对称布局,正面看楼面是三座凸起的钟楼式大门,西洋风格凸显,传统的瓦屋也改变成完全的平顶房。中间主大门楼顶筑有半圆形拱顶方亭,四角有立柱,柱顶有装饰瓶,正面设置屏壁,上面题书“联芳楼”字下有狮子浮雕,上置五角星,寓吉星高照之意。两侧次要门楼上立有西洋式屏风,同主门楼一样设置立柱和装饰瓶。大楼的三个门楼外墙处有不少中西合璧的浮雕,下层窗户顶端有凤鸟拱饰。联芳楼内部装饰有四季屏风等客家传统民居饰品,既有寓意吉祥的传统花卉雕饰,又有带翅膀的天使等西洋雕塑,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完美形式,堪称客家民居建筑的精品。白宫联芳楼是清末民初回流中国的华侨,依据西方的建筑特征融入客家围屋的特征而建,加入客家围屋的特色而建,这一类建筑体现出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

5结浯

梅县的客家民居,虽然类型不一、风格有异。但其在设计理念上充分考虑到聚居性、安全性,这是它们突出的共同特点。其建筑无论从造型、格调、色彩关系、高度变化、线条变化等方面,都能从总体效果上体现出和谐统一之美、亲和自然之美,创造出一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体现出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客家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5

[2]陆琦.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广东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3]潘安.岭南民居系列丛书——《客家民居》[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2

[4]徐建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空间的开拓——以梅县区客家古民居、古村落为例[J].客家文博,2015 (08).

[5]山茶花.梅县白宫联芳楼[ou.新浪博客,2007-8-2. http://blog.sina com cn/s/blog_4e008aa901000970.html

作者简介

邱蔚琳/1983年生/女/广东梅州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产品外观设计、包装设计(广东茂名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