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现行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正在不断创新。研究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演变,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中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模式的演变经历了财务监督阶段、会计过程监督阶段、三重会计监督阶段和综合会计监督阶段四个重要阶段。此外,不同阶段的背景、发展过程和特点也不尽相同。现阶段会计监督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监管的多重性、制度设计的缺陷、形式重于实质、政府干预经济的倾向、缺乏激励控制机制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施模式组合管理,提高会计监督效率,明确会计监督的界限,建立激励控制机制。
关键词:会计监督模式;任命会计系统;派出监事会;外部董事制度
国有企业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的头三十年,国有企业是唯一的经济组织形式。1984年,“计划商品经济”首次提出。1993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1984年到1993年,国有企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方式,是补偿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子公司、孙子公司、分公司、合资企业、股份公司集群,利益关系、血缘关系、家庭关系、业务关系复杂,导致内部控制,导致会计监督失败。其次,规模小,主营业务一般,行业跨度大,地理范围广,使得管理风险增加。投资者再次缺席,国有资产损失严重。此外,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往往不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核心,从而导致许多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同时,基础会计工作不扎实,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风险难以控制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会计监督,巩固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堵塞国有资产的漏洞,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会计监督模式演变的过程及特点
客观地说,新中国对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在较长时期内发展缓慢。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它的发展一度陷入停滞。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得到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演变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金融监管阶段(1949-1961);监督会计过程的阶段(1962-1991);三重会计监督阶段(1992-2004);全面会计监督阶段(2005-至今)。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征。
(一)金融监管阶段
金融监管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实行预算管理制度。会计的概念与财务的概念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它们往往统称为会计工作。国有企业的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拨付。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结余是这些企业的主要会计业务。会计监督纳入财务监督。国家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会计监督的实质是监督资金的流动,即财务监督。与此同时,建立了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统一转让价格、财务审批制度、要求企业利润除留成外全部由国家全额支付等财务监督制度。
金融监管是自上而下的。国有工矿企业分为中央部委直接管理的企业、临时委托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军队管理的企业、委托地方人民政府或者軍队管理的企业。同时,指导政府管委会财务经济委员会对现有厂房和企业进行管理职责划分,制定厂房和企业投资贷款管理办法。金融监管企业的权力自然落在了金融经济委员会的肩上。后来,权力逐渐转移到中央部委、地方人民政府和军事机关。建立垂直会计制度,便于实施严格的财务监督。
(二)监督会计过程的阶段
第一次全国会计会议召开后,会计界对会计的职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受马克思关于簿记是“过程控制和思想总结”的论述启发,许多专家学者将“过程控制”具体化为会计的“监督功能”,即会计具有监督国有企业经营活动的功能。“会计过程监督”逐渐取代了“财务监督”。
(三)三重会计监督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会计系统的统一性和通用性得到了提高。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相同的会计准则。由于国有企业的固有特点和地位,国家在借鉴国外会计监督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并逐步引入了一些具有我国国有企业特点的会计监督模式。
(四)全面会计监督阶段
外部董事制度的建立削弱了内部控制,约束了公司领导的经济行为,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控制国有企业重大经营决策的风险,通过控制董事会实现对会计的事前监督。
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外派会计、外派监事、内审、外聘董事的职责是对国有企业实施会计监督。指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是通过会计审计和内部检查制度,在会计工作中实施会计监督。派遣监事的职责是查阅与业务活动有关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查阅、核实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审计的职责是监督和评价企业的财务收支、财务预算、财务会计和管理业绩。外部董事指导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二者的侧重点看似不同,实则工作重叠,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会计管理和监督的难度。
分配会计的职责划分是不科学的。被委派的会计师不仅从事会计工作,而且代表投资者监督自己的工作。会计与会计监督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需要帮助与合作的代理来完成预期的目标,客户端将使用一系列的激励机制来激励代理人努力工作的价值最大化整体代理,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监督的激励约束机制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会计监督的效率。会计监督主体是人,会计监督活动也需要对会计监督主体进行激励和约束。激励机制促进会计监督人员不断发现问题,积极打击会计舞弊。约束机制使会计监督人员的行为不超出法律法规的范围。要做好会计监督工作,首先要协调好鼓励和支持指定人员履行职责的法律。应发展各种形式的奖励机制,例如优先就业、期权奖励和奖励之间的差别。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职业禁令、行政处罚、法律责任追究等约束机制,强化责任追究。
参考文献:
[1] 夏冬林.充分披露、完全信息与国有企业会计监督[J].会计研究,2002(11):23-27.
[2] 陈国辉,陆建桥.企业产权组织 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监督——兼析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反映失真、会计监督弱化的深层动因[J].会计研究,1996(5):33-37.
[3] 王心琳,王伟红,刘作江.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系的构建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2010(13):48-49.
[4] 周艳丽.强化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对策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2009,28(4):149-150.
[5] 沈洪涛.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J].中国商论,2013(28).
作者简介:
王俏元(1994.6.20-),北京人,主要研究方向:会计、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