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红,杨延龙
(北京中水新华灌排技术有限公司,100053,北京)
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确定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要求2019年打好节约用水攻坚战,并把实施高校合同节水作为2019年度节约用水攻坚战的亮点,提出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尽快建成节水型高校。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结合2019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当前水利改革形势和高校用水现状,对实施高校合同节水的必要性、实施环节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思考。
合同节水管理是指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以合同形式,为用水户募集资本、集成先进技术,提供节水改造和管理等服务,以分享节水效益的方式收回投资、获取收益的节水服务机制,具有保证长效节水效果、节约财政资金、降低用水户节水投资风险等独特优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落实绿色、创新发展理念,践行“节水优先”“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的具体举措。高校数量多,用水集中,易发生用水浪费现象,同时又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特点,实施高校合同节水,一方面,对于节约水资源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对于培养社会公众树立先进的节水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数量和规模巨大且增长迅速,目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和年毕业人数已居世界首位。据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高等学校共有2 880所,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 699万人,东部地区许多省份的高校数量超过100所,在校生人数合计超过90万人,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甚至超过120所。高校数量大、人数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是城镇用水大户。据2004年一项调查研究,北京市高校用水量约占市区生活用水量的10%,且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民办高校的迅速兴起,高校用水量呈增加之势。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厉行节约的理念逐渐淡漠。特别是在高校,普通自来水不对学生实行单独计量收费,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教育,用水浪费现象不可避免。据调查,高校人均用水水平普遍高于居民家庭用水水平,用水浪费现象严重,有些高校的学生人均生活用水量达 500~600 L/(人·d),远远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定额标准。据研究,国内许多高校存在上百万吨的水投入冗余量,存在很大程度上的过度用能以及低能效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未能达到相对效率最优的状态,存在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的现象。
人才培养及知识创新是高校的本质属性和社会职能,高校师生思想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高校是落实国家各项政策的先锋,对整个社会具有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合同节水管理这一新型节水模式就是率先在河北工程大学实施,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年均节水100万m3以上,并建立了完善的节水制度,培养了广大师生合同节水的先进理念,先后有水行政管理部门、高校等几千人次赴项目单位考察学习,对推动合同节水管理工作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综上,率先实施高校合同节水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通过打造高校合同节水亮点,必将对水利改革创新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项目实施层面,高校合同节水可以概括为8个主要环节:调查评估、合同签订、技术集成、资金筹集、工程实施、运维管理、效益分享、项目移交。通过各个实施环节的紧密配合和协同作用,保证合同节水项目的顺利实施,发挥合同节水模式的优势,实现长效、高效节水效果。
调查评估是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的基础环节,其目的是在对用水相关情况系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计算评估节水潜力、投资额度和节水效益。
用水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学校类型、在校人数、项目边界、占地面积及土地用途、建筑物种类及数量等。②用水量调查。包括水源结构、取水用途、用水规模及用水量、非常规水利用情况等。③供水管网调查。包括供水管网的建成年代、使用材料、管线布设、漏损状况等。④用水终端情况调查。对项目范围内的宿舍楼、办公楼、食堂等建筑物内的所有用水终端进行调查统计,包括用水终端的种类、型号参数、数量、使用年限等;对学校绿化、空调、消防、非常规水利用设施进行调查。⑤用水管理情况调查。包括日常管理、规章制度、故障维修、维护保养、应急处置、用水计量与监管、水费缴纳情况等。
节水潜力和节水收益评估:以学校项目实施前一年用水量(或前三年用水量均值)为用水基准,从终端节水、管网节水、非常规水利用、管理节水等方面分别测算节水潜力,进而评估出整体节水潜力。在上述基础上,根据当地水价和初步投资概算,对应不同的节水措施及节水潜力,即可对相应的节水收益进行评估。
以调查评估结果为基础,经过用水户和节水服务企业的充分磋商,签订合同节水项目合同。合同应对项目边界、期限、合同节水模式类型、收益分享比例或约定节水目标达到后的付费方式、双方权利与义务、合同变更、违约责任等进行规定。合同节水管理主要包含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果保证型、用水费用托管型三种类型,双方应在综合考虑节水投入和收益的基础上,遵循长效节水、双方受益、公平自愿的原则,共同协商确定采用其中一种类型或混合类型,使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有机组合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体系,以实现单个技术无法实现的综合节水效果。
实施高校节水项目涉及的技术主要包括:用水终端节水技术、供用水管网漏损检测与控制技术、污水处理回用技术、雨水收集利用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用水智能监管技术等,应根据高校实际条件,统筹考虑节水技术的先进性、必要性、稳定性、衔接性及投入与需求的匹配性,因地制宜地选择和集成。
由于高校规模及采用的节水技术措施不同,需要先行投入的资金也会有较大差异,根据经验,通常从一百多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资金筹集主要由节水服务企业负责。由于种种原因,合同节水项目的融资存在较大难度,且由于金融扶持政策还未在合同节水项目中普及,借贷成本较高,因此只有节水收益高、资金回收周期短的项目才适合。实际操作中,投资额度不大时,有实力的节水服务企业通常利用自有资金先行投入,以最大程度地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收益;也可以与具有投资能力的节水公司合作,以共享节水收益的方式收回投资,取得合理利润。
水利工程建设的要求、技术标准、规范同样适用于合同节水项目的工程实施环节。实施高校合同节水项目时,节水服务企业(或各投资方)组成项目公司或项目部门,落实责任分工,严格按照国家、地方及行业有关规定和技术要求进行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校方可聘请监理单位进行第三方监督,施工完成并试运行后,可按照合同约定对项目进行建设阶段的验收。
长效运维管理是合同节水项目的特色之一。按照模式要求,运维管理由节水服务企业负责组织实施,校方可定期对节水效果进行考核,作为双方效益分享的主要依据。运维管理主要包括技术设备的日常运行管理、维护保养、设备故障维修、计量收费、应急处置、数据统计、运营报告编写、运营档案管理等。运营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安全生产,保证与项目相关的设备、设施健康稳定运转,实现节水效果和约定目标,节约运行成本,取得预期节水效益。
对于节水效果保证型和用水费用托管型项目,达到合同约定目标,校方则按约定付费,投资方收回投资和合理利润。对于节水效益分享型项目,双方根据实际节水效果计算节水收益,并按约定比例进行分享,节水效果越好,收益越高。原则上,节水收益应优先用于偿还项目投资,然后校方和节水服务企业再按一定比例进行分享。
合同到期后,节水服务企业将节水设施无偿移交给校方。移交后,固定资产归校方所有,节水服务企业有对校方相关人员进行运维培训的义务。
近年,高校合同节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需不断完善细化制度。一是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高校合同节水项目怎样进行采购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项目落地渠道不清晰,影响了高校实施合同节水的积极性;按照当前财政政策,公立高校用水经费需要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并根据实际发生进行决算,与合同节水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兼容,导致高校无法利用社会资金实施节水改造。二是完善融资扶持政策。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合同节水项目贷款优惠政策,有些地区虽然有一些优惠渠道,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三是完善节水激励机制。有些地区水价较低,直接节水经济效益低,不能完全覆盖节水投入,加之税收减免、节水奖励政策还不到位,无法吸引社会资本。建议尽快建立和完善上述政策制度,助力高校合同节水项目的顺利实施。
高校合同节水项目现场宣传
经过近年的研究、宣贯和实践探索,合同节水管理的概念已为许多节水管理者和从业者所认识。但从实际调研得知,许多基层管理者对合同节水管理了解不多,对怎样实施高校合同节水更是知之甚少,以目前水平,根本无法进行正确指导和管理,严重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建议各级主管部门尽快组织培训,一是宣贯相关政策制度,二是培训实施高校合同节水专业知识。只有管理者更加专业和敬业,才能更好地管理和指导项目工作,真正实现打造亮点的预期目的。
合同节水管理已经初步建立起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模式体系,但在实践中发现,由于水资源条件、水价、节水技术、甲方主体性质等不同,合同节水项目在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实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对项目顺利实施和工作推进造成阻碍。除共同的研究课题外,对于高校合同节水建议重点研究节水服务费用的财务预决算制度问题、新建校区合同节水项目的实施问题等。通过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工作,为高校合同节水有关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