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仓
【摘要】目的 分析且比较在治疗冠心病中采取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和丹参滴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数据参考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开展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实验组开展丹参滴丸治疗,比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合计值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计算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和丹参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中的效果均比较显著,但丹参滴丸更值得应用。
【关键词】丹参滴丸;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2
本次评估且报道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和丹参滴丸用于收治的64例冠心病患者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6月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数据参考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5.65±3.54)岁;实验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55.87±4.55)岁。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彩超和心电图检查符合WHO给出的缺血性心脏病判断标准,且存在胸闷、胸痛、心悸等现象,患者自愿参与调查。
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心功能IV级等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单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每次服用20 mg单硝酸异山梨酯片,2次/d;实验组予以丹参滴丸治疗,每次服用10粒丹参滴丸,3次/d。
两组均开展8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计算且关注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合计值、不良反应计算值(面部潮红、头痛、眩晕)。显效:经治疗静息心电图不存在缺血性改变,且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大于70%;有效:经治疗静息心电图存在缺血性改变,ST段抬高1 mm,且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程度处于50%~70%之间;无效:经治疗不符合以上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计算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合计值
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合计值78.12%对比实验组的96.87%获得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2 计算两组不良反应计算值
对照组不良反应计算值25.00%对比实验组的6.25%得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属于高发病率的临床常见心脏病[1],虽然属于常见且多发的疾病,但需要高度重视疾病的不可预估性和严重性,疾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是老龄化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严重社会性问题,应该予以高度的社会关注。
硝酸异山梨醋属于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的一种硝酸醋类药物[2],比较常见,可对血管平滑肌进行松弛,体内的ISDN代谢产生单硝酸异山梨醋,释放大量一氧化氮,且类似于内皮舒张因子,将鸟普酸环化酶激活,增加平滑肌细胞内环鸟普酸,进而达到对血管平滑肌松弛的目的,此外也可扩张外周动脉以及静脉,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供氧量,缓解患者症状和心绞痛,但由于存在比较强的扩血管作用,进而导致发生扩张血管扩张性头痛,也容易产生副反应(眩晕、面部潮红)。
复方丹参滴丸包括三七、丹参、冰片等主要成分,主要药物即为丹参,丹参具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的功效,经现代药理分析显示:丹参存在活血化瘀的作用;三七存在止痛散血的作用,冰片存在引药入络、芳香通窍、活血散结的作用,联合以上诸药具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可对临床症状进行快速缓解[3]。临床治疗冠心病中采取复方丹参滴丸的时候,药物成分可避免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以及外周内皮质素的释放,具有保护心肌和舒张冠状动脉的功效。三七药物涵盖的成分可对心率失常进行有效抑制,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4]。
本次结果研究显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合计值、不良反应计算值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綜合以上结论,将丹参滴丸用于治疗冠心病中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对比展示出更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卢乃棉.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与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16):55-56.
[2] 高玉娟.复方丹参滴丸联合硝酸异山梨酯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J].母婴世界,2016,29(10):94-95.
[3] 闫英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7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35):97-99.
[4] 曲 娜.复方丹参滴丸与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199-199.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