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系统生物学助推中医学发展的可行性分析及策略

2019-05-24 11:14杜志峰
关键词:整体观中医学策略

杜志峰

【摘要】一直以来,有人坚持中医独立发展,有人则主张中西医结合发展。中西医能不能结合?如何结合?本文从中医系理论体系与系统生物学特点出发,探讨中医学借力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可行性,并提出结合发展策略,为将来中医学结合系统生物学发展提供一些可鉴思路。

【关键词】中医学;系统生物学;整体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5..01

中医学起于远古,经三世(三世医学:《皇帝针灸》、《神农本草》、《天子脉诀》),成内经(黄帝内经),其理备矣。在《黄帝内经》中,首次系统记载了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诊疗方法,为后世众多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后世中医学在其理论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其理论,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识到人体的复杂性,体现在系统性及变化性上,由此产生了系统论及控制论,在此背景下,系统生物学诞生了,它的发展促进了网络生物学及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伴随疾病网络的建立、药物多靶点作用的研究深入及计算药理学的兴起,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1 探源求同——从理论体系层面探讨系统生物与中医学结合的可行性

中医以气、阴阳、五行理论为基础,阴阳及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自然各组成成分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医学整体观之特点。 “天人相应”并非空穴来风,这些理论渐渐被系统生物学理论所认识、认知。中西文明因此而出现交汇。

2 研证求本—用系统生物学的手段阐发证的本质

中医的证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的核心,但证是复杂的、动态的,其涉及多层次、多脏腑、多系统,以往的研究很难全面揭示证的实质,系统生物学的出现为证的全面解析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3 系统生物学助推中医学发展之策略

中医学理论体系完备,临床效果明确,但缺乏现代科学符号支撑,不易于理解、掌握及传承,恰如美玉,但以往之技术、手段难合其体,以至于无突破性发展。当今时代,系统生物学蓬勃发展,为其由“黑箱”转“白”提供了平台,二者均注重整体、动态之共性决定了其可结合性,而其从宏观、微观着手之差异性又将使两者达到相需、互用,对立并统一。但综观既往研究,似乎乱而无法,缺乏系统性,如何使二者完美结合,浅见如下:

3.1 从“病、证、时、体、态、势”的角度确定结合系统生物学思路。

首先要从疾病着手,建立疾病网络模型,这个模型应该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依据模型本体的差异性及不同阶段的差异性,确定中医不同证的网络模块,并明确当前“态”下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特性,进而推测其转归变化,也就是“势”。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时间医学及体质学说,用变化的思维决定相应各种组学的研究。

3.2 研究要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经典后各家、先继承后创新的原则。

“先简单后复杂”就是在病证研究时要:先从一病、一证、一药着手,再进而研究一病多证、一证多病、一药多用及多药(复方)一用;中医医著众多,流派纷杂,确定研究方向要“先经典后各家”,由点及面向各家流派延展;“先继承后创新”就是要先证实已有理法方药的科学性,然后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辅佐创新出:新理论、新方药并到临床中验证之。

3.3 在药物研究方面:尽量避免走单体研究之路,注重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药物实验中尽量遵循由干性實验到湿性实验再干性实验之循环原则。

应用系统生物学手段,阐明中药配伍规律,如:麻黄甘草汤不同加味组合可以治疗不同疾病。这就需要我们用系统生物学方法,揭示不同组方及相同组方不同剂量下的各种代谢、蛋白、转录等组学变化,发现共性、找出差别、探索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遣方组药,由此可产生“科学方剂”。

任何未被验证的方剂均可先用计算药理学的方法(干性实验),推演其可能的药物靶点或作用分子及信号通路,证实已有作用并发现新作用,进而进行网络药理学实验研究(湿性实验),最终应用于临床。

中西医各有所长,其在临床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联合必将产生更大效能,但既往一些结合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科技、理念等因素影响,使其联合处于较低水平,并非真正意义的结合,系统生物学的兴起与发展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平台,二者之共性及差异性正如阴阳—对立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中医学与系统

生物学就像亚当与夏娃,其结合有可能创造医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庆其.黄帝内经专题研究[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116.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整体观中医学策略
田野调查和学术整体观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推进零售业务标准化转型需要整体观
基于“整体观”的“韦达定理”教学与思考
Passage Four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