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光效栽培技术示范研究

2019-05-24 07:44吴秀华
农民致富之友 2019年15期
关键词:测产拔节期行距

吴秀华

1示范目的

玉米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是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发明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根据东北夏季盛行西南风和西南西向光照时间长的季风气候特点,以太阳高度角和阳光入射角为计算依据,将玉米种植垄向改为磁南偏西19-20度的西南东北向,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风能力;玉米采用200厘米超大垄距的组合垄栽培方式,提高垄间透光率和光合质量,增大叶片受光面积和延长受光时间;休耕轮作,全株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产量。

2基本情况:

2.1品种:良玉88

2.2地点:双城区联兴乡安家村

2.3面积:80亩

2.4土壤类型:石灰性草甸黑钙土

2.5有机质含量:2.79%

2.6前茬:玉米茬

2.7中耕:两趟

3主要技术

3.1整地

首先进行旋耕整地,旋耕深度为20厘米,旋耕后及时耙平压实,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坷垃,土块疏松,细碎。

3.2确定垄向和垄距

垄向:为磁南偏西19-20℃。

垅距:200cm,大垅行距160cm,小垅行距40cm。

3.3播种方法

播种时按耕作行宽40厘米(小垄宽),休闲行宽160厘(超大行距)进行播种。

3.4种子处理:用35%的多克福种衣剂进行包衣。

3.5施肥:

3.5.1农肥:亩施优质农肥(含有机质8.3%)1.5m3,结合秋整地施入。

3.5.2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亩施含量45%复合肥20公斤,二铵10公斤,尿素5公斤,硫酸钾7.5公斤,随播种分层施入;追肥,尿素每亩25公斤。

3.6化学除草:选用了含量90%的禾耐斯(乙草胺)除草剂,除草效果达到了95%以上。

3.7密度:公顷保苗6万株。

3.8防虫: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达85%以上。

4生育期及秋季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

4.1地块基本情况地块基本情况表

4.2物候期

4.3拔节期(6月24日)

4.4成熟期

4.5 测产测产及室内考种表

5试验分析

5.1从表一、表二可以看出,处理与对照,地块、栽培管理完全相同,同一品种,叶片收敛。物候期调查发现,同时播种、出苗时间相同,拔节期处理比对照提前1天,抽雄、吐丝、成熟均提前2天。

5.2从表三看出,拔节期玉米长势,处理与对照相比,株高高6厘米,叶宽增加0.3厘米,茎粗增0.2厘米,根长增长2.3厘米,根鲜重增加2.2克;成熟期茎粗增0.4厘米,气生根轮数相同,单株气生根增加4条。

5.3由秋季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情况分析得出,处理与对照相比,双棒率增加1.67%,棒长增加0.7厘米;每穗粒数增加26粒;百粒重增加0.7克; 667平方米产量增加62.4公斤,增产幅度7.6%。玉米每公斤按1.60元计算,每亩增加产值99.84元,扣除亩增加整地收获成本58.00元,亩增效益41.84元。

通过一年的示范,玉米高光效栽培模式的实践,初见效果,由于第一年示范,经验不足,机械不配套,技术不到位等因素导致高光效栽培模式增产不显著,但是从中也可以探索出方向型技术,一是通风透光条件优越,充分发挥边行优势,彰显边际效应;二是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发育协调,地下根系发育庞大,地上茎粗叶片繁茂,抗倒伏、抗逆性能增强;三是植株个体发育空间优势大,叶片不受约束的生长发育,叶片增宽,加之底部叶片寿命延长,个体叶面积扩展,垄向角度的调整,受光时间增加,增强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光合质量;四是超大行距组合垄栽培,可以实现用地养地进行苗带轮作,秸秆还田补充有机质,提升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单产,增加收入。存在问题,一是调整垄向难度大,土地流转于合作社经营比重较小,眼下正在实施土地确权,农户分散经营的现状仍然没有大的改观,玉米高光效栽培核心技術之一磁南偏西20度角,垄向调整难度较大;二是农民现有农机具不能迅速系统的改到位,机械不配套,影响作业效率;三是玉米高光效与2比空、4比空等栽培模式差距不看明显,增产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实践探索。建议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要认真准备,详实试验,多点示范,利用先进设备,高科技手段进行检测调整后的垄向玉米受光角度、强度等实实在在的有效成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150100哈尔滨市双城区单城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测产拔节期行距
小麦测产迎丰收
2021年山西省小麦返青拔节期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桑园全年免耕周年套作技术进行专家测产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差一点点也算失败
拔节期弱光胁迫对扬麦15麦秸营养成分和体外发酵的影响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014年武山县全膜玉米测产报告
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