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蕾
内容摘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获得收入的来源不断扩展,收入结构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显著,不同来源收入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前提下,即使总收入相同,收入结构的差异也会导致收入预期的不同,进而影响消费决策。因此,对于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与单一居民收入对消费的影响相比,深入研究收入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家庭收入结构 居民消费 心理账户
传统消费理论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消费者群体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来源不同的收入是能够完全替代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收入的可替代性作为假设关键,随着行为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消费行为受个人心理影响情况,以期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Thaler(1985)“心理账户”理论体系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需要依赖潜在或明确的心理帐户去确认,而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非替代性”,即人们会将自己的经济开支根据支出及收入区分出不同的帐户类型,赋予每个帐户独立的支配及预算原则,消费往往会受到对应帐户的约束及管理,不同帐户的资金不能够替代使用。Thaler & Shefrin(1988)以生命周期假说作为研究前提,研究提出行为生命周期论,他认为行为生命周期论会促使消费者对财富进行分类,从心理上将其区分为当期资产、当期收入及未来收入三大帐户类别,以不具备完全可替代性作为不同财富间的核心假设,不同类型消费支出及不同来源的收入不会完全属于同一心理帐户。因而,本文选择不同收入间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作为研究基础,对居民消费受家庭收入结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收入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政策”研究思路进行阐述,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比较及分析,从而有效调整居民的分配政策,为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建议。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作为研究基础,该模型是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前提下形成的需求函数体系,该理论将消费总支出以收入水平代替,将边际预算份额以边际消费倾向代替,从而获取需求函数如下:
(6)式表示不同收入可完全替代的模型,(7)式表示不同收入不可完全替代的模型,(8)式在(7)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可能会影响消费的变量,以检验(7)式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其中,Cit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t期的消费支出,Y1,it、Y2,it、Y3,it、Y4,it分别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t期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Wit表示家庭资产。Xit表示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和户主特征变量。Zit代表家庭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θ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控制了家庭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μ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回归方程(8),做出以下变量界定:
消費支出Cit:由于三年问卷(2012、2014、2016)中每项具体消费性支出包含的内容并不一致,为了保持每年的可比性,本文以2012年的消费统计口径为基础,保留了问卷中共有的消费项目。
不同来源的收入Yj,it:以收入来源作为区分标准,将CFPS家庭的总收入区分为如下五类: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其它收入。为了确保各年度收支具有极强的可比较特征,以2012年数据为参数,选择2014及2016年数据中具有可比特征的分类进行代入及调整。
社会保障Zit:本文选择医疗保障及家庭成员参加养老保障情况做为衡量家庭享受社会保障的关键指标。
本文主要使用的微观数据是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使用了其中2012、2014、2016三年的数据,2012年基线调查共采访14960户家庭、42590位个人。经2010年基线调查界定出来的与家庭有血缘/婚姻/领养关系的所有家庭成员,他们作为CFPS的基因成员,将成为调查的永久追踪对象。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CFPS数据库,按照既定的原则提取14960户家庭的相关资料,从数据资料中剔除如下分类:剔除消费支出及家庭收入等关键变量缺失的数据、剔除家庭消费支出为零及食品支出大于家庭总收入的数据,最终获取合格观测样本4333户。随后,对选择的观测样本的衣着支出、食品支出及消费总支出等指标进行统计及衡量,分别得出该家庭在2012年、2014年、2016年的标准差及均值(见表1)。
从2012-2016年数据分析可知,国内居民家庭消费开支由2.18万元上升至3.12万元,其中以衣着、食品、居住等支出分类增长极为快速。2016年,居民用于居住的开支较2012年增长了一倍有余,说明房价的快速提升迫使居民成本同步提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及交通通讯等支出的普遍增幅达到20%-30%之间,明显低于食品等生活需求类别,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国内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较为缓慢。国内家庭资产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增长状态,2016年较2012年上涨22.16万元;家庭规模整体保持在3.8左右,呈现出逐年下滑趋势。家庭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障覆盖率均处于逐年提升状态,可能随着国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及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会得到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好保障。
由表2可知,居民收入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2012-2016年,居民家庭总收入普遍上涨1.36万元,工资性收入是国内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为总收入的65%以上,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说明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经营性收入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2016年占比回调至12.8%,说明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国内居民极为重要收入来源。但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存在此类情况的原因在于国内居民资产以风险资产比重小、家庭资产管理储蓄占比较大有关,但财产性收入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2016年较2012年占比上涨0.7%,与居民家庭资产的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说明财富持有量的不断增长会推动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简而言之,收入结构与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最终会促进转移性收入及居民家庭工资收入的持续性增长。而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呈现出反向趋势,即财产性收入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而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则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二)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总支出的影响
本节选择回归分析方法对模型(6)、(7)、(8)进行检验,而后针对家庭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的影响进行讨论。
由表3可知,在(1)列中,通过对家庭消费总支出及家庭总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获取家庭总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033,可以理解为家庭收入每增加1元,那么家庭的消费支出就会上涨0.033元。第(2)列结果显示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值分别是0.056、0.106、0.026、0.031,这一结果能够对本文有良好的印证效果,即收入来源不同会对边际消费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消费支出存在差异性影响。通过对模型假设条件进行放宽,在(3)列模型中加入家庭人口特征、社会保障代理、家庭资产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收入回归系数会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仍然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对上述四项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对其显著差异进行检验,从而得到边界消费倾向由小至大分别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工资性收入低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从居民收入结构来看,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约占家庭收益的65%以上,是家庭资产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来源。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外部消费环境及未来收入存在的不确定性,居民也会适当增加储蓄金额,以便能够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有意识的控制消费比例及水平,因此工资性收入往往具有极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国内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为主,随着社保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保障能力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状态。2016年,国内五项社保基金收入及支出分别达到3.98万亿元、3.3万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1.76倍、2.19倍;国内人均养老金支付水平超过2000元,职工住院医疗报销比能够达到80%以上,而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可以达到60%-70%。通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情况可以识别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转移变化能够解释4%的消费支出,而工资性收入仅能够解释其中的2.4%,说明2012-2016年,居民消费支出受转移性收入影响较大。
(三)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各项消费支出与居民家庭收入间的关系,将模型(8)中的被解释变量假设为1,将其细分为各项消费支出,对不同的支出过程进行随机分析,将结果代入Hausman检验确认回归模型(见表4)。
从模型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食品支出、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等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存在较高的边际消费成本,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所占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对于工资性收入、非食品支出对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的影響极为显著;财产性的支出对于居住、衣着及生活用品的支出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转移性收入能够对医疗保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转移性收入大多都是以医疗补偿及退休金方式存在,而这些收入能够为居民医疗保健提供支持,从而与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存在正向相关特征。
综上所述,财产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对日常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影响,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对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的需求有着极为良好的带动功能,从而体现出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能够有效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从而有效印证本文关于消费及收入结构的理论观点,居民确实将收入分配至不同的心理帐户当中,从而建立彼此独立又不能相互替代的消费型帐户,从而促使不同收入产生不同的消费倾向。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择2012年、2014年、2016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中国家庭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全面分析家庭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进一步明确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总支出及分项支出的影响情况。从中国居民家庭情况来看,不同来源的收入往往对家庭消费总支出呈现出显著的影响,从不同收入来源差异分析,转移性收入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其它三项,其中工资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比重最小。通过对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情况的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于食品支出均呈现出显著影响状态,而工资性收入、非食品支出等对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支出的影响较为显著,财产性支出对于居住、衣着及生活支出也存在显著影响,转移性收入对于家庭医疗保健类支出存在显著影响。可见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对于居民的衣食住行之外的消费需求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通过调整居民的整体收入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改革与升级。
(二)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居民消费及收入不仅仅是量的问题,也是收入结构整体优化问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对于消费产生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从而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入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有序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有效提升报酬在初次分配体系中所占比重。工资性收入往往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保障居民消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务工农民而言,由于受到户籍制度体制的限制,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其根本权益往往面临极大的风险,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渠道有效增加居民的工资收入。如提升个税起征点、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执行最低薪酬标准等,通过有效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合理化消费比重。
第二,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再分配”功能全面实施。通过扩大社会面的保障范围,全面推动医疗、养老保障的异地办理工作,提升资金保障力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从而有效消除居民消费的隐忧。
不断拓展居民收入渠道,重视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产生的积极作用。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要完善未来政策体系、建立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导扶持小微企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居民经营性收入数量;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及补偿机制,确保其拥有稳定的财产收入,进一步丰富农村居民合法的财产性收入来源,不断提升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果。
传统消费理论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消费者群体在进行消费决策时,来源不同的收入是能够完全替代的。生命周期假说以收入的可替代性作为假设关键,随着行为经济学的不断创新及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消费行为受个人心理影响情况,以期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Thaler(1985)“心理账户”理论体系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往往需要依赖潜在或明确的心理帐户去确认,而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非替代性”,即人们会将自己的经济开支根据支出及收入区分出不同的帐户类型,赋予每个帐户独立的支配及预算原则,消费往往会受到对应帐户的约束及管理,不同帐户的资金不能够替代使用。Thaler & Shefrin(1988)以生命周期假说作为研究前提,研究提出行为生命周期论,他认为行为生命周期论会促使消费者对财富进行分类,从心理上将其区分为当期资产、当期收入及未来收入三大帐户类别,以不具备完全可替代性作为不同财富间的核心假设,不同类型消费支出及不同来源的收入不会完全属于同一心理帐户。因而,本文选择不同收入间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作为研究基础,对居民消费受家庭收入结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按照“收入结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分配政策”研究思路进行阐述,通过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对其进行实证比较及分析,从而有效调整居民的分配政策,为有效提升居民消费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及政策建议。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选择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作为研究基础,该模型是在线性支出系统模型(LES)前提下形成的需求函数体系,该理论将消费总支出以收入水平代替,将边际预算份额以边际消费倾向代替,从而获取需求函数如下:
(6)式表示不同收入可完全替代的模型,(7)式表示不同收入不可完全替代的模型,(8)式在(7)式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可能会影响消费的变量,以检验(7)式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其中,Cit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t期的消费支出,Y1,it、Y2,it、Y3,it、Y4,it分别表示第i个家庭在第t期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Wit表示家庭资产。Xit表示家庭特征变量,包括家庭人口规模和户主特征变量。Zit代表家庭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θi表示个体固定效应,控制了家庭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μt表示年份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回归方程(8),做出以下变量界定:
消费支出Cit:由于三年问卷(2012、2014、2016)中每项具体消费性支出包含的内容并不一致,为了保持每年的可比性,本文以2012年的消费统计口径为基础,保留了问卷中共有的消费项目。
不同来源的收入Yj,it:以收入来源作为区分标准,将CFPS家庭的总收入区分为如下五类: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其它收入。为了确保各年度收支具有极强的可比较特征,以2012年数据为参数,选择2014及2016年数据中具有可比特征的分类进行代入及调整。
社会保障Zit:本文选择医疗保障及家庭成员参加养老保障情况做为衡量家庭享受社会保障的关键指标。
本文主要使用的微观数据是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使用了其中2012、2014、2016三年的数据,2012年基线调查共采访14960户家庭、42590位个人。经2010年基线调查界定出来的与家庭有血缘/婚姻/领养关系的所有家庭成员,他们作为CFPS的基因成员,将成为调查的永久追踪对象。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CFPS数据库,按照既定的原则提取14960户家庭的相关资料,从数据资料中剔除如下分类:剔除消费支出及家庭收入等关键变量缺失的数据、剔除家庭消费支出为零及食品支出大于家庭总收入的数据,最终获取合格观测样本4333户。随后,对选择的观测样本的衣着支出、食品支出及消费总支出等指标进行统计及衡量,分别得出该家庭在2012年、2014年、2016年的标准差及均值(见表1)。
从2012-2016年数据分析可知,国内居民家庭消费开支由2.18万元上升至3.12万元,其中以衣着、食品、居住等支出分类增长极为快速。2016年,居民用于居住的开支较2012年增长了一倍有余,说明房价的快速提升迫使居民成本同步提升,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及交通通讯等支出的普遍增幅达到20%-30%之间,明显低于食品等生活需求类别,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国内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升级较为缓慢。国内家庭资产规模呈现出一定的增长状态,2016年较2012年上涨22.16万元;家庭规模整体保持在3.8左右,呈现出逐年下滑趋势。家庭医疗保障及养老保障覆盖率均处于逐年提升状态,可能随着国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及发展,社会保障覆盖面会得到不断增加,从而为居民生活提供更好保障。
由表2可知,居民收入結构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趋势。2012-2016年,居民家庭总收入普遍上涨1.36万元,工资性收入是国内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约为总收入的65%以上,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转移性收入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说明政府转移支付对居民收入增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经营性收入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2016年占比回调至12.8%,说明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国内居民极为重要收入来源。但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存在此类情况的原因在于国内居民资产以风险资产比重小、家庭资产管理储蓄占比较大有关,但财产性收入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2016年较2012年占比上涨0.7%,与居民家庭资产的整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说明财富持有量的不断增长会推动财产性收入的增长。简而言之,收入结构与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最终会促进转移性收入及居民家庭工资收入的持续性增长。而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呈现出反向趋势,即财产性收入呈现出缓慢增长趋势,而经营性收入的占比则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
(二)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总支出的影响
本节选择回归分析方法对模型(6)、(7)、(8)进行检验,而后针对家庭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存在的影响进行讨论。
由表3可知,在(1)列中,通过对家庭消费总支出及家庭总收入进行回归分析,获取家庭总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值为0.033,可以理解为家庭收入每增加1元,那么家庭的消费支出就会上涨0.033元。第(2)列结果显示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值分别是0.056、0.106、0.026、0.031,这一结果能够对本文有良好的印证效果,即收入来源不同会对边际消费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对消费支出存在差异性影响。通过对模型假设条件进行放宽,在(3)列模型中加入家庭人口特征、社会保障代理、家庭资产等指标,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收入回归系数会呈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仍然具有极为显著的效果。通过对上述四项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对其显著差异进行检验,从而得到边界消费倾向由小至大分别为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从边际消费倾向来看,工资性收入低于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从居民收入结构来看,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的经济来源,约占家庭收益的65%以上,是家庭资产形成及发展的重要来源。另外,为了能够有效控制外部消费环境及未来收入存在的不确定性,居民也会适当增加储蓄金额,以便能够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有意识的控制消费比例及水平,因此工资性收入往往具有极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国内社会保障以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及生育保险为主,随着社保基金规模的不断增加,社会整体保障能力也呈现出不断增加状态。2016年,国内五项社保基金收入及支出分别达到3.98万亿元、3.3万亿元,较2008年分别增长1.76倍、2.19倍;国内人均养老金支付水平超过2000元,职工住院医疗报销比能够达到80%以上,而城乡居民住院报销比例可以达到60%-70%。通过居民转移性收入的增长情况可以识别社会保障体系的变化情况,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发现转移变化能够解释4%的消费支出,而工资性收入仅能够解释其中的2.4%,说明2012-2016年,居民消费支出受转移性收入影响较大。
(三)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各项消费支出与居民家庭收入间的关系,将模型(8)中的被解释变量假设为1,将其细分为各项消费支出,对不同的支出过程进行随机分析,将结果代入Hausman检验确认回归模型(见表4)。
从模型分析来看,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食品支出、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等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经营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存在较高的边际消费成本,财产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所占边际消费倾向较小。对于工资性收入、非食品支出对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的影响极为显著;财产性的支出对于居住、衣着及生活用品的支出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转移性收入能够对医疗保障产生显著影响,由于转移性收入大多都是以医疗补偿及退休金方式存在,而这些收入能够为居民医疗保健提供支持,从而与医疗保障消费支出存在正向相关特征。
综上所述,财产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对日常生活需求存在较大影响,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对日常生活需求之外的需求有着极为良好的带动功能,从而体现出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能够有效推动居民消费升级。从而有效印证本文关于消费及收入结构的理论观点,居民确实将收入分配至不同的心理帐户当中,从而建立彼此独立又不能相互替代的消费型帐户,从而促使不同收入产生不同的消费倾向。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选择2012年、2014年、2016年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部分中国家庭进行动态跟踪,从而全面分析家庭收入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情况,进一步明确不同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总支出及分项支出的影响情况。从中国居民家庭情况来看,不同来源的收入往往对家庭消费总支出呈现出显著的影响,从不同收入来源差异分析,转移性收入存在的边际消费倾向显著高于其它三项,其中工资性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比重最小。通过对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影响情况的分析,不同收入来源对于食品支出均呈现出显著影响状态,而工资性收入、非食品支出等对于文教娱乐、交通通讯支出的影响较为显著,财产性支出对于居住、衣着及生活支出也存在显著影响,转移性收入对于家庭医疗保健类支出存在显著影响。可见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对于居民的衣食住行之外的消费需求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通过调整居民的整体收入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改革与升级。
(二)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居民消费及收入不仅仅是量的问题,也是收入结构整体优化问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及工资性收入对于消费产生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从而有效改善了居民的收入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有序发展。针对上述情况分析结果,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增加居民劳动收入,有效提升报酬在初次分配体系中所占比重。工资性收入往往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于保障居民消费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务工农民而言,由于受到户籍制度体制的限制,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对等的公共服务及社会保障,其根本权益往往面临极大的风险,无法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需要采取多种渠道有效增加居民的工资收入。如提升个税起征点、建立工资增长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执行最低薪酬标准等,通过有效降低预防性储蓄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的合理化消费比重。
第二,持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再分配”功能全面实施。通过扩大社会面的保障范围,全面推动医疗、养老保障的异地办理工作,提升资金保障力度,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从而有效消除居民消费的隐忧。
不断拓展居民收入渠道,重视经营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产生的积极作用。基于本文研究结果,要完善未来政策体系、建立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引导扶持小微企业、积极鼓励创新创业、提升居民经营性收入数量;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应当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及补偿机制,确保其拥有稳定的財产收入,进一步丰富农村居民合法的财产性收入来源,不断提升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东山.消费者购买决策理论评述与展望[J].商业经济研究,2017(21)
2.田靓,万映红,董兰兰.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心理活动维度的实证研究——基于心理账户理论[J].中国管理科学,2016(s1)
3.耿修林.不同收入等级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动态比较[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24(12)
4.张屹山,华淑蕊,赵文胜.中国居民家庭收入结构、金融资产配置与消费[J].华东经济管理,2015(3)
5.原和平.我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影响下的消费行为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5)
6.李江一,李涵.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结构:基于相对收入理论的视角[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8)
7.魏勇,杨孟禹.收入结构、社会保障与城镇居民消费升级[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3)
8.王雪琪,赵彦云,范超.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及趋势研究[J].统计研究,201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