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爱上上海的100个理由

2019-05-24 02:31应琛
新民周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上马大师赛体育赛事

应琛

五盏红灯一齐熄灭,赛车如子弹般疾射而出。引擎的轰鸣、轮胎的摩擦、车尾的火花……F1的速度与激情让观众血脉偾张。4月14日,F1千禧站的正式比赛日,在现场数万名车迷的见证之下,汉密尔顿实现了在上海的第六冠,以一骑绝尘的方式加冕“千站之王”。

一周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路跑爱好者齐聚浦东陆家嘴,他们为2019上海国际半程马拉松而来。15000人迈着自信的脚步,踏上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赛道,共同庆祝上海半马的5周岁生日。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男选手Antenayehu Dagnachew YISMA和女选手Bedatu Hirpa BADANE,分获各自组别第一。

2019年上海环球马术冠軍赛、2019年射箭世界杯(上海站)、2019年环崇明岛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巡回赛、2019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上海站……整个五月,一场场精彩的国际赛事,接连在申城上演。

从一年忙一个到一忙忙一年,从请进来到抢着来,各类国际赛事争相抢滩上海的背后原因,是体育地标的全面覆盖,更是上海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而这些国际赛事,不仅成为上海城市的一张张靓丽名片,也是世界了解上海的重要窗口。

筑巢引凤,在上海,“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一千站,在上海

对于进入第16年的F1中国大奖赛而言,再也找不到比“一千站,在上海”更有力的宣传方式。

为了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早在两个月前,赛事的门票就已宣告售罄。而4月13日在市中心举行的那场盛大路演,F1赛车的引擎声浪响彻新天地,更是让一级方程式运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贴近上海。从“上赛道”水景广场上的1000站元素展示,到各位F1车手们录制的祝福视频,在一系列的预热活动之后,一切只待好戏开场的那一刻。

据上海久事体育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亦斌透露,从见证史上F1首战的英国银石赛道,到五年前才被纳入版图的俄罗斯大奖赛,多场分站赛都曾提出过承接F1第1000站的意向,而在中国大奖赛组委会提出申请后,F1中国大奖赛成了最终选择。

2019 年4 月14 日,F1 第一千站大奖赛在上汽国际赛车场轰鸣启动;4 月13 日,F1 赛车首次亮相上海市中心,通过融合中国文化元素,大赛发挥着“城市客厅”的功能,展示了中国和上海的城市形象,也带动了旅游、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这里有专业的赛道、浓厚的氛围。过去15年,F1中国大奖赛一届比一届更出色。”在一级方程式管理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切斯·凯里看来,中国已成为F1世界版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见证这一历史时刻的绝佳选择,“将第1000站留在中国,这证明了我们的态度,也关系到F1运动的未来。”

或许许多人感觉,F1在落户上海这么多年后,早已没有当初那股火爆的劲了,甚至有些过时。但如果你身处赛场的话,也许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F1运动有着独特的影响力,我们不会太过纠结于项目本身是否盈利。”杨亦斌表示,推动城市发展、拉动相关产业提升、展示城市形象,才是举办F1中国大奖赛的意义,而未来的发展目标之一是“更国际化”。

事实上,改变已在悄然发生。杨亦斌透露,每年F1的比赛有近10%的门票是由海外渠道直接售出,再加上在国内渠道购票的老外,“综合下来,大概有18%的老外车迷”。换言之,至少有数千名车迷是专门从世界各地赶来,在上海住宿、消费、旅游。在这条关系链中,F1中国大奖赛既是纽带,也是渠道,让更多人领略上海城市风采和文化底蕴。这正是这场顶级赛车赛事所发挥的“城市客厅”功能,推动着上海乃至中国的形象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

为了不负使命,每年F1中国大奖赛组委会都会在往年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综合保障工作。据悉,今年的赛事总计招募了约900位裁判及240余位赛事志愿者,以保障赛事的服务与平稳运行;在水景广场地铁出入口处设置限流措施,增加现场指引标识,应对赛事大客流高峰。在属地保障方面,嘉定区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国网嘉定供电公司等均派专业团队进驻赛场,做好赛场周边综合治理等各方面的保障工作,确保F1第1000站这一历史性时刻圆满上演。

“其实我们也确实比较注重赛场环境的细节,比如建造一些绿化带、喷水池这样美化环境的设施,还要对其他设施进行完善,十几年运营下来,赛场周围的便民设施已经很成熟,这有利于这个赛事长期在这里举办。”杨亦斌还特别提到地铁11号线的作用。自从2010年11号线正式开通后,每逢F1赛事前后,11号线都会遇到瞬间大人流。针对这一情况,每年赛事期间,车辆班次就会进行调整,整个服务都在不断完善,政府对赛事的各种支持都很到位。“你看以前大部分观众都是自驾来观赛,而现在大部分都是乘坐地铁。我们不断满足车迷到现场看赛事的需求,也是提升赛事口碑的一个关键。”

奠定上海在网球界的国际地位

和F1一样,久事体育运营的另一项赛事——上海劳力士大师赛同样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项标志性国际体育赛事。

2018年10月6日,上海旗忠网球中心,费德勒大唱中文生日歌、吹蜡烛、吃蛋糕,参加了一场热闹的生日派对——这一天的主角,是10周岁的网球大师赛。

十年里,旗忠中央球场见证过第38次经典的“费纳决”,俄罗斯“沙皇”萨芬的退役仪式,德约科维奇的成长与巅峰,以及中国网球市场的扩张……

费德勒在大师赛10周年之际送上贊美:“上海的优势在于既办过上海网球大师杯,又办过ATP1000大师赛。上海的中央球场非常美,是巡回赛最棒的球场之一。通过举办上海网球大师杯汲取经验,他们知道该如何处理问题,这是一项快乐的赛事。”

2018 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男单1/4决赛,天王费德勒宝刀未老。

2009年9月,上海ATP1000大师赛组委会成立,宣告这座城市永久拥有大师赛举办权和全部商业权益。ATP1000大师赛是ATP世界男子巡回赛中最高级别的赛事,规模仅次于四大满贯。作为全球9站大师赛之一,上海劳力士大师赛是亚洲地区唯一的一站,其余8站赛事均扎根于北美和欧洲。当时,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落地,被认为是中国网球市场的一次突破,打破了这项赛事长期由欧美国家垄断举办的局面。

凭借着强制性的顶级参赛阵容、持续向好的赛事氛围和商业开发,过去10年,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影响力稳步提升,曾五次被球员评为“年度最佳ATP1000赛事”,迅速成长为亚洲网坛最具有影响力的顶级赛事。

而这一切起点还要追溯到2002年上海第一次举办上海网球大师杯。“2002年可谓是上海网球发展的分水岭,对上海,乃至全国网球推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杨亦斌告诉《新民周刊》,从那年开始,上海的网球人口是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在递增,“也是从2002年开始,我们的网球赛事就再也没有组织过观众。”

在杨亦斌的印象里,2002年上海还没有什么重大的国际性赛事,上海的国际知名度也远不如现在。但当时上海正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那年年底国际博览局就要对申办地进行投票。

“我们就想通过国际性的活动,来提升上海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形象。体育赛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当确定2002年上海网球大师杯要在上海举办时,上海也获得了很多国际关注。”但杨亦斌清楚地记得,当时全世界很多人是不知道上海的,“我们在悉尼大师杯总决赛观摩学习时,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提到了第二年的举办地是上海,很多球员都表现得非常陌生,不知道上海” 。

不过,杨亦斌表示,ATP也有自己的考虑,因为中国是一块全新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当时已经显现出来,“网球原来的发展中心在欧美地区,但中国肯定是未来的必争之地。ATP也希望在全球巡回赛来推广网球运动”。

最后,2002年的那次比赛办得超乎所有人想象地好,得到了外界很高的评价:“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网球大师杯”,也由此奠定了上海在网球界的国际地位。

“但我们一下子也感觉到高级别赛事和低级别赛事的落差,因为把上海观众的胃口吊起来了。”杨亦斌坦言,这也是最终促成ATP1000大师赛落地的诱因。

不过,上海职业网球赛事发展的全部历程,还要从喜力公开赛说起,这是一场长达20年的铺垫和演变。

1997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巴士集团以112万美元买下ATP巡回赛上海站,然后出资成立新新体育发展公司来具体运作赛事,知名品牌喜力则成为冠名赞助商。

在ATP的推荐下,时任香港公开赛总监的吕华勇受聘成为喜力公开赛的赛事总监。这位在南加州长大的墨西哥裔美国人,从事过网球教练和赛事运营工作,从1994年开始负责香港沙龙网球公开赛的运作,是最熟悉亚太网球市场的赛事经理人之一。

作为ATP巡回赛国际系列赛事之一,初来乍到的喜力公开赛级别并不高,全球有多达41站同级别赛事。然而,喜力公开赛是中国首批由企业操作的体育赛事之一,其产业化操作是早期模板,为中国培训出赛事管理人才。

在市体育局等上海市政府相关委办局的全力保障下,在资深赛事经理人吕华勇的带领下,1998年首届喜力公开赛,从赞助联络、电视转播、赛事纪念品开发到票务销售均实现一步到位,当年曾获得ATP授予的“最佳新站奖”。

坐落在上海市虹桥路的仙霞网球中心,1997年8月正式建成,顺理成章成为上海首项职业网球赛事的举办地。华裔巨星张德培在赛事元年举起沉甸甸的奖杯,国内对职业网球有了最初的认识。

大师赛10周年展馆里写着这样一句话:“1998年,世界职业网球的版图扩展到上海,仙霞网球场成为诸多中国球迷记忆中最初的坐标点。”

不过,由于赛事级别不高,网球运动在当时的中国仍是小众新兴项目,首届赛事的现场观众数量仅几百人。直至2001年最后一届喜力公开赛,随着世界排名第一的网坛巨星阿加西参赛,加上仙霞网球场改造完成,这项赛事才真正有了存在感——阿加西、伊万尼舍维奇、里奥斯、舒特勒、诺曼、诺瓦克、沙尔肯,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都曾闪耀在上海的赛场上。

“马拉松”时代,上海风景愈发好

记者从上海市体育局了解到,2019年拟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共55个项目181场,其中国际性比赛40个项目88场。

2018 年11 月18 日,2018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跑。这场没有围墙的比赛,或许最能彰显上海的城市气质。

除了引进来之外,还有很多在上海土生土长的自主赛事品牌。在这众多比赛之中,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以下简称“上马”),这场没有围墙的比赛,或许最能彰显上海的城市气质。

“现在单幅路面量出来是七米,七米的话应该是够了。然后这样单向跑,然后我们是逆向先这么过去,那边这么回来。好,整公里点在这儿,标志,灯杆,对面是派出所,路口。”蒋珎,是上马承办方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每年上马的启动工作开始,他便开始了徒步与柏油马路打交道的日日夜夜。

上海徐汇区的龙腾大道,北至龍水南路,南至龙腾大桥,从2017年起成为上马赛道的新成员。对于蒋珎来说,承担上马赛道的丈量工作,意味着变身昼伏夜出的夜猫子,“我们一般都是选择晚上,交通人流量少的时候,来进行丈量。”

为了迎接数以万计的跑者,无数像蒋珎的“上马人”,不舍昼夜,在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上海这座城市,为这场没有围墙的赛事,铸成一道无形的保护墙。

从1996年办赛开始,今年上马进入了第24个年头。第一年的赛事规模只有5000多人,来自国外的跑者不到百人。而去年,上马预报名的人数高达16万人,最终通过抽签的方式,选出38000名参赛者,其中有6200多人是来自境外。

“这些数据说明了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上马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现在大家都是觉得中一个上马名额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上海东浩兰生赛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周瑾表示,2013、2014年左右,马拉松迎来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我们也正是从2014年开始,来承办上马的。”

打造上马,周瑾和团队始终围绕着两个词——“传承”与“创新”。“一方面要保持上马作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创新的品牌思维来运营。”在周瑾看来,上马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还是一场城市的嘉年华,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发展面貌,“市民的节日”是其全新的定位。

据周瑾介绍,上马的品牌定位有四个特征——

第一,更国际。相较于国内其他的马拉松赛事,上海本身就是一座国际大都市,无论是从参赛人群,还是国际马拉松文化交流上,上马天生带有“国际化”的基因。

第二,更都市。上马赛道贯穿浦西,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到南京路、淮海路这些CBD,再到滨江风貌,最终到达上海体育中心,无不体现了“魔都”的风采。

第三,更文明。马拉松其实也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在赛事氛围的营造当中,不仅是看选手竞技方面的较量,更是一种文化的展示,比如各个拉拉队、志愿者、热心市民都在赛道边为选手加油助威。

第四,更安全和人性化。通过不断挖掘跑者在参赛流程中的一些需求,上马推出了很多创新的赛事服务。如报名阶段专门推出的“退赛机制”,以应对突发不能参赛的情况;在去年的赛道中,首次出现了“蓝色跑进线(Blue Line)”,提醒跑者最短的过弯路线;在赛后,为完赛者提供一双拖鞋,因为考虑到全马选手跑完42公里后,脚穿运动鞋是非常胀的……

“马拉松其实还是存在一定运动风险的,如何保障整个赛事的安全、选手的安全,我们需要在运营管理和后勤保障当中做很多措施。”周瑾表示,2017年,上马正式迈入“全马时代”,“将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进行更专业的分流,为不同程度的跑友打造更纯正、更贴心的赛事,是我们做出改变的初衷。如果你想在上海跑一次全程马拉松的话,那就只有上马这一年中仅一次的机会。正是这种稀缺性,令改变成为了必然”。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周瑾说,一场马拉松赛事,从流程到细节,都需要方方面面无微不至的关切,为了对比赛保驾护航,公安、交警、医务人员、志愿者等一路相随、一路守候,令人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人文高度。

上马不仅仅是一场体育赛事,还是一场城市的嘉年华,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发展面貌,“市民的节日”是其全新的定位。

上马升级为全马赛事后,配套的赛事服务也相应转型。赛道中设立了22个医疗救助点和4个起终点医疗站,沿途还有20辆救护车及2辆特种救护车,共计近1000名医护人员及急救志愿者参与保障赛事。此外,骑行保障队几乎覆盖全程,协助做好运动员安全保障。医疗护跑团也分时段、分路段进入赛道,进行流动赛道医疗观察,越来越科学、多元的医疗救护方案让运动员更安心参赛。

在选手保障上,上马增加了移动厕所、海绵块、饮用水、运动饮料、补给站、小食品、志愿者。从15公里开始,设立8个能量补给点,精选香蕉、提子、番茄、能量棒、蛋糕、巧克力等跑者最适合补充体能的补给品提供,为跑者助上一臂之力。

而上马途经的赛道所涉及的百条道路以及近一百五十条公交路线在比赛当天都必须进行临时交通管制。如此一来,不少沿线的小区会遭遇“临时封闭”,车辆暂时无法进出。

“我记得有一次正好碰到一对新婚夫妻在比赛当天要迎亲,但因为我们交通管制,所以婚车没办法接新娘。新郎临时就骑了一辆自行车,把新娘接出来。我们的参赛选手路过时,也鼓起了掌,为这对新婚夫妇送出自己的祝福,所以这种互动,我觉得真的就是上海的一个城市温度的体现。”这些年,周瑾明显感受到,从赛事之初市民的抱怨比较多,到这两年随着上马深入人心,身边喜欢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对上马更理解,也更包容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统计,上马改革为全马后,选手完赛率达到95%以上,而几年前,1.5万人参加上马全马项目,完赛率约是89.4%。全马人数翻了近一番,完赛率却只增不减,表明参赛选手的态度、水平均明显提升。

目前,上马已经成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自主品牌赛事之一。其对城市的溢出效应也日渐凸显。“我们还一直在推广体育+旅游、体育+教育等一些产品。尤其是针对国外的参赛者,我们和旅行社合作,会有一些‘旅游加参赛的打包产品。”周瑾补充道。

国际赛事之都的未来目标

举办赛事,重要的并非全是“赛”,对一个城市的考验,更多在“办”这个词上。考验的是上海这座城市管理者的用心,以及这座城市的公共管理能力。

时间回到2018年4月15日凌晨4点半,在中华艺术宫南侧的空地上,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的工作人员正严阵以待,只为迎接这项赛事的“贵宾”——赛马。

清晨5点,运马车队准时驶入停车场。3天赛期,98匹赛马,3架包机,跨越近1万公里,不远万里来到上海。然而,打通这条“马到成功”之路,赛事主办方也克服了很多困难。

“从欧洲有近百匹赛马要进到中国国内来进行比赛,那就面临着一个检验检疫的问题。因为欧盟的检验检疫的体系和中国(大陆)的检验检疫体系是不对接的,双方对于生物安全的评价和预防的标准不统一,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2008年的奥运会马术比赛是放在香港而没有放在北京的原因。”杨亦斌告诉记者。

在国家各部委的支持下,上海最终与欧盟达成共识,以体育赛事为突破口,欧盟的马匹顺利进驻上海。

除了检验检疫,为了完成“上海之跃”,马匹的运输成为了第二道须要逾越的难关。而为了保障这条运马之路一帆风顺,“运马专员”也随之诞生。此外,相比于第一年环球马术赛捉襟见肘的马车“杂牌军”,五年后,迎接马匹的是浩浩荡荡的马车“正规军”。

充分的保障让上海浪琴环球马术冠军赛,无论是在上海市民中,还是在国际马术界都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现在整个比赛的流程已经非常顺畅了。而且我们觉得马术这项运动跟上海的气质还是蛮吻合的,尤其是又放在中华艺术宫这样上海的地标性建筑去做,离市区也不是很远,更方便市民来观看比赛。”杨亦斌相信,比赛的上座率会越来越好。

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既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

2015 年5 月2 日,凌晨3 时56 分,一架特殊的波音777 飞机降落在浦东国际机场,飞机落地后,上海海关、上海国检局、邊防、公安等工作人员迅速展开了工作,精心而又慎重。

如今,当球王费德勒挥舞球拍,开启上海劳力士大师赛的第十个年头;当丁俊晖在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的赛场上再次击球入袋;当东方体育中心在球类、水上、冰上场馆之间无缝切换……体育赛事,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所形成的辐射和溢出效应一步步显现。

打造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既是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文化、设施建设、产业升级等领域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举措。

早在“十三五”规划中,上海就提出了“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战略目标。

2018年8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体育产业三十条”,指出要加快国际体育赛事之都的建设,要完善重大赛事布局,打造职业赛事高地,扩大本土原创赛事影响力,提高赛事质量和效应。

同年12月,上海市体育局发布了“关于印发《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该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对标全球、塑造品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和坚持需求导向、优化服务”的原则。计划目标是,到2020年,上海体育赛事的品质和效益明显提升,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本市体育赛事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运营管理更加规范高效,服务保障更加坚强有力,品牌特色更加凸显,综合溢出效益持续释放,社会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展现上海城市健康与活力的亮丽名片。

通知重点提到了“六大行动”,即“体育赛事规划布局行动、体育赛事品质提升行动、体育赛事市场培育行动、体育赛事效益释放行动、体育赛事扶持保障行动和体育赛事国际合作行动”。在打造体育赛事自主品牌方面,倡导“一区一品”、“一街(镇)一品”;以具备条件的专业体育赛事节庆化、大众化为导向,打造体育赛事嘉年华品牌。

同时,加大体育赛事资金扶持,完善现有市级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鼓励设立区级体育赛事发展专项资金,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品质优良、具有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赛事给予资金补助。

徐彬介绍,2015年,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国际体育赛事之都。今年底发布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规划体系的目标定位是充分考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国际体育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以及上海竞技体育发展战略、上海本土特色体育赛事品牌培育与发展等内部环境的双重影响,构建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全球卓越城市地位相匹配的体育赛事体系。

据了解,规划具体从三个维度实现规划目标,一是对标伦敦、纽约、墨尔本等公认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从体育赛事资源、发展模式、结构特征和项目运动、举办时间分布等把握著名体育城市的发展特征。二是挖掘梳理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赛事和国际顶级职业性赛事等三类国际体育赛事的资源信息。三是科学研判目前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特征,从赛事空间分布、项目结构、时间分布和赛事效益等四方面分析赛事信息及社会影响力。

猜你喜欢
上马大师赛体育赛事
上马台的传说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epiglottiti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28 cases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产业园区、眼镜小镇扎堆上马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