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拾荒者:海归女硕士投身农村环保

2019-05-24 01:40
时代邮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厨余乡亲们垃圾桶

硕士毕业且有留学经历的陈立雯,本可以留在学校当老师,工作体面,收入也不低,可她却立志从事农村环保事业,并在2个村庄建立了垃圾分类试点,手把手地教乡亲们进行垃圾分类。从环保志愿者到专职环保公益人,陈立雯一干就是10年。她的事迹曾被央视的《新闻周刊》报道,知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希望像她这样的人再多一些!

一张照片让她“追”着垃圾跑

陈立雯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今年36岁。读大学时,她就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活动。一次,在一个倡导垃圾分类的活动现场,一位美国摄影师拍摄的信天翁的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这只死去的信天翁体内残留着许多无法消化的塑料垃圾,有的直接刺穿了它的内脏……陈立雯震惊了,一种莫名的难过涌上心头。

人类制造的塑料垃圾已经无处不在。在陈立雯的记忆中,儿时的家乡是充满绿色的,但这几年回去,她看到村子周围堆积着越来越多的塑料垃圾,不时散发着异味。她意识到,这些垃圾正在蚕食自己美丽的家乡。再想到那张信天翁的照片,陈立雯立志要做一名专职环保人,用行动改变当前的环保现状。

“扔掉的垃圾如果不进行正确处理,会造成永久性的危害。”为了践行环保理念,陈立雯外出时会随身携带布袋和水杯,避免产生塑料垃圾。从河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陈立雯考取了天津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其间,她加入了一家环保公益组织,做垃圾污染、分类、回收处理情况的调查工作。陈立雯不再买漂亮衣服,开始整天围着垃圾堆转。她对父亲说:“我要成为一名专职环保人。英语老师有很多,不差我一个。”

硕士毕业后,陈立雯正式进入环保公益组织工作,负责调研垃圾处理情况。在北京,陈立雯跑了几十家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研究北京的拾荒人群和垃圾分类。陈立雯曾和拾荒者相处长达一年半的时间,以至于“全北京收破烂的人有一半都认识她”。有拾荒老人惊诧地问:“姑娘,你也干这个啊?”陈立雯笑着回答:“我是做环保的。”因为整天待在垃圾焚烧场,陈立雯衣服上的味道根本散不掉。“回家的时候正赶上晚高峰,尽管地铁车厢很拥挤,但其他乘客还是会和我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追”着垃圾跑的几年里,陈立雯看到了混合垃圾焚烧、填埋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她意识到:不进行垃圾分类管理,就无法摆脱垃圾带来的困扰。

扎进农村推行垃圾分类

2015年,获得加拿大一所大学的奖学金后,陈立雯跟着一位研究全球电子废物的导师学习了一年,接着又去美国南加州大学进修了一年,专门研究中国垃圾分类和回收的历史。两年的留学生涯,让她对垃圾分类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2017年5月,陈立雯学成归国。之前,她曾尝试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但由于管理复杂,很难实现。于是她决定扎进农村,推行垃圾分类。陈立雯说:“和城市相比,农村的垃圾管理更缺乏资金投入。”但农村背靠土地,产生的厨余垃圾经过处理就可以变成肥料。陈立雯觉得,农村更适合作为垃圾分类的推广试点。

2个月后,中国扶贫基金会找到陈立雯,想让她解决河北涞水南峪村的垃圾问题。因为毗邻野三坡风景区,南峪村正在大力发展旅游和民宿,随之产生的垃圾问题让村委会十分头疼。2017年8月,陈立雯来到南峪村,她提出的垃圾分类计划得到了村委会的认可。紧接着,陈立雯撤掉公共场所的垃圾桶,拆除垃圾池,将铲平的山坡作为堆肥场,建立了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

陈立雯还带来了垃圾分类车,给每户村民都配了2个垃圾桶:绿色的用来放厨余垃圾,黑色的用来放其他垃圾。陈立雯挨家挨户地做宣传,面对面地进行动员。看到有人把塑料袋、快餐盒扔进绿色的厨余垃圾桶,她会伸手拣出来,告诉大家:“这个不能堆肥,要扔到黑色的垃圾桶里。”乡亲们听不懂,她便继续解释:“能腐烂的,就是厨余垃圾。”乡亲们亲切地喊她“小陈老师”。

每天下午5点,陈立雯都会和司机老张一起在村里收垃圾。见这个“外来姑娘”这么上心,乡亲们都积极配合。每次听到“倒垃圾喽”的喊声,乡亲们便走出家门,把分好类的垃圾按照顺序丢进垃圾车。南峪村224户人家,一户都不落。村里的张大爷看陈立雯十分辛苦,便主动承担起垃圾分类的监督工作。

之前,南峪村每天都有200多公斤垃圾要运到镇上的垃圾清运公司,在陈立雯推行垃圾分类之后,每天只有50公斤的垃圾需要运到垃圾清运公司,厨余垃圾都可以在村内堆肥。3个月后,陈立雯离开时村支书拍着胸脯保证:“我们一定保住成果,为了你的一片苦心,也为了旅游经济的发展,更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陈立雯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2017年10月9日,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的事迹被央视的《新闻周刊》报道后,陈立雯成了环保界的“网红”,她推行的垃圾分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建设环保新农村

海归女硕士整天围着垃圾堆转,老家的乡亲们开始很不理解,陈立雯说:“我选择在农村做垃圾分类是水到渠成的事。不论是从小在农村生活的经历,还是10年来从事环保看到的问题,都让我决心要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从环保志愿者到专职环保公益人,再到推行垃圾分类,每一次转身,对我来说,都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开始。”

2017年11月,在河南省平顶山市曹镇乡大王庄,陈立雯建立了第二个垃圾分类试点。她带来一辆崭新的垃圾运输车,给每户村民发放2个垃圾桶,并改造了堆肥场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化建设使农村的垃圾量成倍增长。过去,乡亲们养家禽,厨余垃圾能自然消化,现在没人养了,垃圾自然会增多。”在村子里,陈立雯总会随身携带一个本子和一只夹子。收垃圾时,她会用夹子翻看垃圾分得是否精细,然后在本子上记下哪里还有垃圾,有哪些垃圾。

刚到大王庄时,陈立雯碰了不少“软钉子”,一些村民觉得垃圾分类很麻烦,不愿意配合。但陈立雯没有气馁,她不厌其烦地向村民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有人跟她说,咱不比大城市的人,办不成这事。她笑着回应,我是从北京来的,那儿有些人做得还不如你们好呢。在陈立雯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大王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乡亲们接受了垃圾分类的理念,也尝到了垃圾分类的甜头。

2018年6月,陈立雯成立了“农村垃圾分类基金”,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挑选6个村庄建立垃圾分类试点。陈立雯希望,农村管理部门能将垃圾分类提上议事日程,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你有硕士学位,还留过学,却整天和垃圾打交道,心里不会有落差吗?”对于这样的疑问,陈立雯爽朗地回答:“我不觉得和垃圾打交道有什么丢人的,因为垃圾分类是我的职业,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很快乐!”

不做分类直接回收,是处理垃圾最简单粗暴的方法,看似省事,实际上却只是对垃圾进行转移,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回收。不论对垃圾进行填埋还是焚烧处理,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最终还是会反作用到垃圾制造者身上。“垃圾分类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尽微薄之力,由村到镇,以点带面,让更多农村变得洁净美丽!”

猜你喜欢
厨余乡亲们垃圾桶
厨房里的芽芽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厨余垃圾特性及预分选处理技术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有机肥市场方兴未艾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
不同厨余垃圾发酵效果比较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