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娜
│展覽时间│
2019/04/19-2019/07/21
│开放时间│
11:00 - 19:00 周一闭馆
(不包括法定节假日)
│展览地点│
上海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今年4月至7月,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埃莱娜?比奈(Hélène Binet)的中国首次大型个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广大艺术爱好者见面。展览全面梳理艺术家在过去三十年职业生涯中的代表作,同时将呈现本次特别委任创作的《苏州园林》系列,展出共计百余幅作品。作为PSA在“建筑与城市”展览与研究方向的全新拓展,“对话”将通过摄影的抽象情绪为观众开启一个理解建筑的入口。
埃莱娜?比奈1959年在瑞士索雷尼奥出生,成长于意大利罗马。她曾就读于欧洲设计学院的摄影专业,毕业后在瑞士日内瓦大剧院短暂任职摄影师。八十年代中期她与时任伦敦建筑联盟学院教师的丈夫白瑞华移居伦敦,并逐渐将兴趣转移至建筑摄影。比奈在当地很快结识了包括扎哈?哈迪德在内的一批新锐建筑师,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主席阿尔文?波亚斯基与其他同僚的鼓励和引荐下,比奈前往柏林完成拍摄了首个项目,并在之后逐步成为当代最受追捧的建筑摄影师之一。
比奈是当代建筑摄影领域为数不多坚持使用胶片创作的摄影师,她的摄影多以欧洲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建筑为主题,近期也开始关注自然景观与亚洲古代建筑。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在形容她的作品时曾说道,“比奈拍摄的每一张照片都揭示了建筑的成就、力道、情感与脆弱”。几乎是在首次拍摄约翰?海杜克的柏林公寓楼项目(1987年)的同时,比奈就奠定了并延续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冷静、结构明确,又充分调动了观赏者对空间的亲密想象。她曾表示,“作为一个摄影师,第一要义就是要学会排除”。她的摄影极少囊括建筑物的全景,往往通过非常规的构图聚焦于建筑骨架,以局部的结构和肌理折射出广义的建筑理念,使人联想到卢西安?赫尔维、雷内?布里、朱迪斯?特纳等人抽象视角见长的摄影风格。
在拍摄当代建筑时,她往往对搭建过程和最终结果表现出同样的兴趣,作品极少囊括建筑全景,而是通过特别的取景与构图升华建筑本身的语言。
展览标题中的“对话”一词出自艺术家本人,她认为“摄影将流动的世界凝固,从而让人们洞察其中的奥妙。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需反复拿捏线条、光影、留白、特写和背景、对象、构图和质感之间的对话,直至画面形成一个独立自治的叙事。”
关于艺术家
埃莱娜?比奈是一名法国瑞士籍摄影师。她于1959年在瑞士索雷尼奥出生,目前与丈夫白瑞华在伦敦生活。比奈在罗马长大,曾在欧洲设计学院就读摄影专业。在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比奈广泛涉猎当代建筑与历史建筑等多种题材。她曾拍摄过白瑞华、卡鲁索-圣约翰建筑事务所、扎哈?哈迪德、丹尼尔?里伯斯金、孟买工作室、彼得?萨尔特与彼得?卒姆托等多位建筑师或建筑工作室的杰出设计。拍摄当代建筑时,她往往兼顾建筑过程和完工成果。除了现代与后现代建筑,比奈的摄影题材还涵盖诸如阿尔瓦尔?阿尔托、杰弗里?巴瓦、勒?柯布西耶、斯维勒?费恩、尼古拉斯?霍克斯穆尔、约翰?海杜克、希古德?莱韦伦茨、安德烈亚?帕拉第奥、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塞吉奥?穆斯梅奇与汉斯?范德莱安等人在历史上留下的著名建筑。
近期,她在创作中开始关注亚洲古典建筑。比奈最新的创作方向是风景摄影,她将自己在建筑摄影中关注的话题转移其中。
比奈的作品曾出现在多种出版物中,亦在国内外被多次展出。第一部关于她摄影作品的专著《谱写空间》在2012年由费顿出版社(伦敦/纽约)出版。她曾在2015年荣获朱利乌斯?舒尔曼研究院杰出摄影奖,并在2019年获得艾达?露易丝?哈克斯塔布尔奖。
本次展览历数了比奈曾拍摄过的约翰?海杜克、丹尼尔?里伯斯金、西古德?莱韦伦茨、季米特里斯?皮吉奥尼斯、路德维希?里奥、勒?柯布西耶、彼得?卒姆托与扎哈?哈迪德等著名建筑师的经典作品。通过强调建筑师与建筑师之间,又或是建筑师与某个自然景观之间的呼应,比奈将不同系列的作品分成三两一组,形成主题各异的“对话”:比奈在拍摄印度斋普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与法国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圣玛丽修道院时,都将镜头对准建筑材质表面的强烈光影对比,诘问神性与科学极限的一线之隔;而另一处,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那些不断延展的建筑曲线与一望无际的阿塔卡玛沙漠和瑞士山景遥相呼应,平静之中暗涌着地貌形成的强大力量。
艺术家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