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2019-05-23 10:45张桂玲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资源配置

张桂玲

[摘 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劳动力跨产业流动逐渐加快,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主要是从低层次产业向中高层次产业流动;从产业结构来看,从农业向非农业流动。基于此,本文针对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制约因素、具体应用对策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跨产业;资源配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08.058

[中图分类号]F249.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9)08-0-02

0 引 言

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是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情况,也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内很重要的课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国家工业化高速发展,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现象,并肯定了跨产业流动带来的积极效应。跨产业流动提高了劳动效率,也提高了整个行业的生产率,极大地促进了资产积累与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在劳动力跨产业流动中又面临着新问题,如城市失业问题。为了加深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跨产业流动必须和经济发展相互协调。我国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引起的社会经济变化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在改革开放以后,各方面的改革促进了劳动力流动的规模效应,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还存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国际局势动荡加剧了这种情况,如何确认劳动力跨行业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具体应用,将有助于公共部门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和相应的引导规范。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劳动力相关概念

世界银行将劳动力的概念界定为在具体劳动范围内,包括所有有能力进行劳动的人,但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情况不同,劳动力的年龄被界定为15~64岁。在我国,劳动力从16岁开始,60岁(男)、55岁(女)结束。

劳动力流动的概念相对宽泛,指劳动力根据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工作地点的改变进行的相应流动。劳动力流动包括岗位间流动,即在单位内各个工种间的变动;职业间流动,即在不同职业之间的切换;单位间流动,即就业单位发生的变化;产业间流动指跨产业、跨行业间的变动;区域间流动,即在地区之间的流动等。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劳动力的跨产业流动,具体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之间的流动,如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流动,也泛指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技术密集型行业流动等内容。

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和本文研究的劳动力跨产业流动有密切的联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剩余劳动力概念是相对应的,侧重于地域间的概念,农业剩余劳动力和非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概念则侧重于产业范畴。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农村中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更宽泛。

1.2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在经济学中的概念是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还包括因为经济的增长而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产率的提升。从长远来看,经济发展的概念和经济总量的增长概念是统一的。基于此,本文将运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经济结构的优化作为经济增长的评判标准,将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对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结构的变化影响作为研究的量化标准依据。

2 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1 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劳动力在跨产业流动的过程中,往往都来自不同岗位、不同职业,拥有不同的工作经验。在劳动者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人力资源成本,这是劳动力在跨产业流动中所形成的增值部分和积累的副产品。同时,劳动力跨产业流动形成的人力资源资本促进了我国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减少并优化了农业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工业劳动者、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数量,有利于推动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建设。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域经济呈割裂状态,多数城乡都处于封闭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出路,造成了闲置和浪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改革的深化,这些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等转移。这些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接受了工业、第三产业的培训,接收了更多先进的思想信息,从而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更新了他们的观念,使其业务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都得到提高。这些趋势提升了劳动者的价值,也形成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和人力资本,是我国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2.2 重新配置劳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调整优化,从原来以农业为主向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转变。这种形式下,劳动力的跨产业、跨区域流动频繁,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优化了城市的劳动力结构,调整了城市人口比例,为城市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锐减、人口的减少,也有助于第一产业的集约化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小农经济向产业化、机械化农业发展,不仅有助于第一产业从人力劳动向机械化转变,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改善农村经营从小农经济向产业化转变。这些跨产业的流动重新配置了劳动力,工业、农业、服务业也因此得到了优质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2.3 跨产业流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东部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较发达,但西部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在人口结构方面,西部剩余劳动力较多,东部的人口相对密集。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东部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力、人才的渴求不断加大,西部的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收入,会进行跨地区、跨产业的流动。这种流动是正向的,促进了各项生产要素在各个领域内的流动,让生产要素趋于平衡,不僅促进了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部贫穷落后的状况。这种改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了共同富裕。

2.4 影响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因素

2.4.1 收入差异因素

新古典主义强调了个人理性决策对人口流动的推动作用,经济能够促使个体效用最大化。城乡间的预期收入差距是促进跨产业流动、城乡流动最根本的经济因素。城市的收入高、具有空闲时间、农作物收益低等因素都使农村劳动力完全或者部分摒弃农村的工作,向城市发展。

2.4.2 流动劳动力人力资本因素

对跨产业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人力资本,通常来说,传统的第一产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劳动人口平均文化程度较高。因此,跨产业劳动力流动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要让人口转移过程中的教育水平跟上时代的要求。达到高教育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国政府长期对教育进行投入、制度化引导等。因此,很多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根本问题往往是人力资本的匮乏,而非物质资本的短缺,发展的捷径在于增加人力资本投入,积累人力资本,改变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将富余劳动力逐步转化为可以适应跨产业要求的人力资本优势。

2.4.3 城乡门槛制度因素

户籍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适应重工业生产而制定的一项政策,尽管现在已经废除了城乡户籍制度。但是,劳动力市场上无法快速消除存在的二元结构,这依然是阻碍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因素之一。通过古典经济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而资源的自由流动是市场配置的基础。改革户籍的问题早已被我国政府所认可和执行,但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措施、更多的时间来消除现有的二元痼疾。

2.5 劳动力跨产业流动的应用促进经济增长

2.5.1 产业结构的优化

现有条件下,跨产业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朝着发展快、收入高的部门或者地区进行流动,因此,有关部门要引导劳动力向需要的部门或者行业进行跨产业流动,从而促进整个市场和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此外,还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引导,为了引导劳动力进行有序流动,国家可以采取优化产业结构的措施。优化产业结构是在农村劳动力充分使用的情况下,兼顾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确保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社会的整体进步。

2.5.2 加强劳动力培训

“人往高处走”,多数劳动力流动是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流动,在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劳动力受到教育水平的制约,往往难以适应更高层次的工作。因此,加强劳动力的培训,为劳动力的跨产业良性流动提供必要条件,成了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基于此,我国政府应当持续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在日后的社会竞争中获得立足之地。

2.5.3 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

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生产效率、经济增长。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并不完善,很多人力资源的流动并没有受到相应的社会政策保障。因此,對于劳动力市场而言,要完善其流动制度,提供充足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很有必要的,尤其要加强养老、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的措施,强化劳动力市场在用工层面的规范,确保其合规合法,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这些措施都是促进劳动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楠.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效应研究[J].统计研究,2016(2).

[2]范英.大庆新材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界,2018(4).

[3]李小萌,陈建先,师磊.进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3).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资源配置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基于“五力模型”的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过程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建构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计划外用工:当代中国史上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