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新角色

2019-05-23 14:56
中国名牌 2019年5期
关键词:青岛深圳培育

王清宪到任后第一次率队赴深圳考察,当媒体问及对深圳什么印象最深刻时,他讲了两点:“一是深圳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二是深圳各级政府官员尊重市场、利用市场的自觉,为企业服务的自觉与周到。”

的确,到过深圳调研的人都知道,深圳因“小政府,大服务”的运转机制而备受赞誉,一度被高盛称作“中国城市发展的蓝本”。那么,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青岛又应该学习哪些经验呢?

护花使者

青岛人特别是企业界人士,对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市政府在塑造品牌、实现品牌引领方面下的功夫均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在海尔集团工作了二十余年的王安喜介绍说:“海尔从最初一无所有到后来有自己的产品供应链和品牌文化,在创业期就是借地域的光、借政府的光,直到自己能发光。”

当年“五朵金花”之一的海信集团,如今在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中位居第六,已经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国际知名品牌。海信集团品牌总监朱书琴表示:“海信50年的发展,确实得益于政府创造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时,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品牌的创立也有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卢浪秋有一句话很形象:“品牌是企业之花,政府就是护花使者。”卢浪秋认为,品牌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这一过程必须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把政策措施贯穿到品牌发展的神经末梢,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多一点扶持,少一点羁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的市场还未觉醒或刚刚觉醒,青岛就已抓住经济转轨的历史机遇,在全国率先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早在1989年的3月20日,青岛市政府就提出要在全市工业系统开展争创“青岛金花”活动,立足于提高青岛工业产品的质量和档次,生产更多的名牌产品,扩大青岛工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覆盖面,并制定了一套严密的争创“金花”活动的方法、程序、宣传及奖励办法。

《中国名牌》记者从当时的回忆录和经历人员口述得知,政府当年对于创金花的有功人员奖励非常之大。政府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和奖励大会,大力宣传获得“青岛金花”称号的产品,并组织专家和知名人士在新闻媒体进行评论,进一步扩大影响。

十几年来一直负责青岛品牌工作的宋继宽告诉《中国名牌》记者:“当时政府做的其实就是企业需要政府做的,把好企业的做法总结推广,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

2012年,青岛市《关于加快我市品牌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意见》部署实施“十、百、千”品牌培育工程,即力求在五年内,全力再培育出10家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品牌企业,100家国内知名、行业领先品牌企业,建设1000家自主品牌梯队资源库。按照不少品牌专家的理解,这就是在为青岛品牌的持续发展铺路架桥,不仅要培育国际知名品牌,也要对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品牌“扶上马,送一程”。

对此,青岛海丽雅集团董事长张旭明深有体会:“海丽雅大力发展应急产业,就是希望在政府支持下,能打造应急产业的新金花。”从做头绳起家的海丽雅集团,如今已拥有1600多项专利,是“中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能生产“蛟龙”牌特种绳缆和“安心”牌应急自救产品,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在2017年青岛市品牌培育工作会上,宋继宽表示:“品牌建设需要营造法治环境、诚信环境、舆论环境,需要遵循品牌培育成长规律,需要社会各界合力作用,共同破解品牌建设所面臨的问题,共同营造质量品牌提升的良好生态。”品牌建设护花使者的升级版已呼之欲出。

品牌创新的“大脑”

“学深圳,赶深圳”,重视品牌建设也是深圳的一项重点工作。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2019年度深圳市质量品牌双提升扶持计划申请指南》显示,企业品牌提升项目、品牌公共服务项目、国家级质量品牌荣誉奖励都可得到该计划支持,其中,企业品牌提升项目和品牌公共服务项目都是按照上年度申报单位品牌实际投入总费用的30%给予资助,年度资助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力求铸就深圳品牌,推动深圳品牌国际化进程。

有关专家指出,深圳品牌的快速发展,与政府将品牌建设融入创新氛围有关。

“一个城市的活化就在于思想文化中,如果没有不断涌现的新思想,很难保持创新与活力。在品牌领域更是如此,无论是品牌理论还是品牌实践,都需要不断更新。这就尤其需要政府起到智库平台培育者或推动者的作用,集合政府相关部门、高校、研究机构、民间组织等多方力量,在品牌生态培育、品牌环境营造以及品牌政策制定方面多下功夫,保持品牌发展的活力。”盖彦说。

盖彦认为,青岛市政府过去在品牌培育、品牌城市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备非常好的基础。但在不同的阶段,政府提供的服务应该是不同的,应该因时而异。而今再发力,应主动发起或培育品牌智库平台,打造品牌生态群落建设的“大脑”,实现品牌创新与时俱进。

“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提倡服务到位的前提下,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刘文俭表示,对品牌建设来说,完善法律环境、建设公平竞争秩序、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尊重企业家并激发其创新动力是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搭建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青岛品牌化组织联合平台,更是当务之急。

此外,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品牌培育,也成为青岛品牌建设升级中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专家指出,过去青岛对于制造业品牌重视更多,而今在打造青岛品牌4.0版的过程中,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和传统产业品牌建设一样需要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小而美、有发展前景及潜力的产业及品牌,也应该有机会享受到品牌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政策,拥有良好的成长氛围和上升空间。

“青岛虽然是‘时尚之都‘品牌之都,但在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方面,距离深圳还有明显差距,因为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和上下游产业链条。”一位企业界资深人士举了个例子,“在一次国际交流会议上,有个国外的企业家想到一个手机的创意,他立刻选择联系深圳当地企业,并表示不出两三天这个创意就能落地。这就是深圳的创新速度和产业集聚效应。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产业发展和企业选择。”

对此,王清宪在深圳的推介会也特别提到了这个问题:“集聚了创业风险投资,高端人才就会跟着来,有了人才和资本的互动,加之宜居的环境、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转化能力以及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台,青岛科技创新引领的能力自然就会提升。”

王清宪的话反映了眼下青岛的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留住方面,当下的青岛,吸引力对比深圳、上海等地还是有所差距。

《中国名牌》在与企业家的沟通中就了解到,企业普遍反映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虽然在青岛买房相比北上广深容易些,但对高端人才来说,发展空间还是有限,而且也缺乏能满足人才多方面需求的足够配套”。曾有企业出于发展需要的考虑,想把企业总部迁出青岛。而另一些企业则选择在青岛和深圳建立双总部机制。

青岛要打造品牌创新的“大脑”,就必须在休闲、娱乐、商贸、教育、医疗等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城市综合配套方面做整体提升。只有这样,来青岛的人才不只是为了啤酒节、展会或是某项赛事而“短期入驻”,而是为了留在青岛。在这方面,政府责无旁贷。青岛市各级部门需要上下协同,主动地发扬服务精神,创造性地“招才引智”,像磁铁一般吸引人才,像阳光雨露一般滋润关爱人才。

如王清宪所说,“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要把关键的那部分人发动起来,把品牌界的有识之士都发动起来,才能形成青岛品牌升级发展的最大合力。

显然,面对新一轮经济周期与国际化浪潮,青岛,仍需再进一步!

猜你喜欢
青岛深圳培育
深圳欢乐海岸喜茶LAB店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深圳
深圳医改破与立
青岛明月申牌?
深圳“去编”激起千层浪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