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看到,面对新的市场环境,青岛也一直在积极探索未来之路。
青岛市统计局于2016年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当年,青岛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比为3.7:41.6:54.7;而2011年三次产业占比为4.6:47.6:47.8。五年间,青岛明显第三产业占比提升。2016年,青岛新兴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第三产业在青岛的发展呈现高增速、高比重、高贡献率三大特征,且对GDP具有强拉动力。
2018年,青岛市统计局局长刘岐涛在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进行新闻发布时表示,当年,青岛三次产业占比为3.2:40.4:56.4。与2016年三次产业占比结果相比,前两大产业又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升。当年,青岛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64亿元,增长7.7%。
刘岐涛说,8个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其中,优势特色产业有4个,分别是现代海洋产业、汽车制造、商务服务与健康养老。新产品产量增速较快,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9.4%、20.5%、14.4%。
但在这种喜人成绩的背后依然有隐忧。
在一篇名为《鲁商文化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文章中,作者陈晔指出,深圳、杭州等城市已经形成了以金融、物流、文化与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格局,但青岛目前在这些方面还有明显差距。
青岛在未来亟需进行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双招双引
2018年1月10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该方案提出,青岛接下来将重点发展西海岸新区、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以胶州、平度、莱西等为支撑,构建“四区一带多园”的核心布局。
青岛要重点打造的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智能家电、海洋经济、高端软件、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航运物流、财富金融、影视文化、时尚消费等国内外领先的产业集群。
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上,青岛将积极创建条件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服务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争创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海洋名城。
2019年将成为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之年。
青岛市发改委主任李刚表示,今年,青岛将围绕“956”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努力培育发展更多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将滚动推进1000个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设立100个新旧动能转换精品项目。
“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也是青岛未来紧抓的一项要事。对于“双招双引”,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大要点,包括:建设青岛高新区、中德生态园、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军民融洽示范区等重要功能区;持续建设好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孵化器载体;着力打造跨国公司领导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整合全球要素资源的重大平台;发挥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的载体作用,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到青岛工作、创业。
此外,青岛市委市政府还提出要不断提升青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对世界范围内人才、资本等各种要素资源的吸引力。
这一切,都为青岛描绘了美好蓝图。
国际化
2016年4月,《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推出(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围绕青岛创新发展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创新中心、培育迈向高端的产业体系、建设全域统筹的海域型都市区、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几大方面指出了青岛未来奋进的方向,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了青岛的未来。
在科技领域,《纲要》中提出要完善公共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等服务体系,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下力。这说明,青岛正在关注与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除科技领域外,青岛定下了其他一些重点培育领域,分别是: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现代商贸、高端商务、文化创意、教育、健康養老(含体育)。未来,青岛将会在上述现代服务业方面加速推进。
《纲要》中还提到了青岛在未来要实现的几大目标,比如,提升企业研发力度,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达到32%;加大人才引进,到2020年,实现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00万人;推进智能化建设,到2020年,打造50个智能工厂和500个数字化车间;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60%;加强互联网在多领域的应用,到2020年,实现互联网技术在星级饭店、A级景区和旅行社覆盖率超过95%……
2020年距离我们已不再遥远,青岛在《纲要》中的种种规划能否预期完成,很快就能见分晓。问题是,2020年以后呢?比如2035年,2049年,在共和国重大的历史节点上,青岛将用什么或以什么样的成绩向祖国献礼,似乎才是更加重要、关乎未来的问题。
国家也好,城市也罢,未来既虚又实,似乎遥不可及,却又指日可待。关键看每一个时段以什么样的标准与要求来衡量。
青岛要想打造世界的青岛,就必须按照城市国际化的评价指标努力。
在一篇名为《高能数据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国际城市》的文章中,作者就很直接地指出了国际化城市应该具备的要素。文章指出:“如果一个城市只对本地人有吸引力,那它只能是普通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对全省的人有吸引力,那它可以被称为省域中心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对外省人有吸引力,那它可以被称为国家中心城市;如果一个城市对外国人有吸引力,那它可以被称为国际大都会。
“纽约伦敦为什么被称为世界一线城市,根本原因就是全世界的人都想去”,文章中这样说。
机场出入境吞吐量可以直观说明城市对外国人的吸引力。2018年中国大陆各大机场出入境吞吐量排名显示,上海浦东机场、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双流机场、杭州萧山机场、深圳宝安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分别位列前七位,青岛流亭机场位列第十位,吞吐量363万人次,而上海浦东机场的吞吐量为3840万人次。
对比其他城市,青岛似乎还需要更明确具体的规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深圳 赶深圳
青岛向何处去?我们似乎已经可以从王清宪几个月以来的施政纲领中感觉到某些新意。
“我们要学深圳、赶深圳。”上任以来,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多次会议上这样表示。
4月8日,青岛市党政代表团赴深圳考察学习交流会一直开到晚上八点半才结束,在这场会议上,28位考察团成员谈认识、找差距、提建议,气氛热烈、酣畅淋漓,分别提出用市场化法制化搞活青岛、打破用人框框、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坚持“双招双引”、突破发展新兴企业、读懂企业家、扶持高成长性企业、讲好青岛故事等多个青岛在“学深圳、赶深圳”的路上应当去做的事。
王清宪在会上尤其强调了青岛要深化市场改革以及加强科技创新的决心。他指出,学习深圳经验,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坚持深化市场化、法制化改革,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使运用市场化手段成为思维习惯,以市场力量整合资源。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王清宪则表示,要抓住新一轮科技浪潮,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5G应用和信息产业、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抢占行业制高点。
不能不说,刚到任不久的王清宪书记把青岛对标深圳的做法,算是一招妙棋。在远景尚不明朗的情况下,给青岛定下一个参照物,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深圳看齐,不仅给了青岛明确的希望,更为青岛的未来提供了明确的路线图与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