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曾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这些品牌不仅带动了青岛市的品牌经济,而且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有许多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经济界、管理界的经典案例。
青岛市有六大企业品牌范式,被称为六大模式,即海尔模式、青啤模式、海信模式、双星模式、南车青岛模式、青岛港模式。对此,青岛人几乎了然于胸。这六大品牌模式在全球化品牌战略、管理、技术革新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色。
2002年,在六大模式的基础上,青岛市开始将品牌打造的概念从企业扩大到了城市,将品牌创建活动由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向政务品牌和社会各领域延伸,把品牌创建活动推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据新华网统计,该时期,海尔、青啤等10家名牌企业经济总量占青岛市工业比重达50%左右,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均占到全市总量的40%以上。
青岛品牌经济大大提高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许多国际和国内大企业纷纷把代表核心技术水平的研发中心转移到青岛市,搭建出一个集研发、制造、采购、物流等于一体,辐射能力巨大的产业发展平台。
青岛市工商部门在全省工商系统率先提出了探索商标维权长效机制的思路,在全市各大商场推广实施了商品商标查验备案制,要求商业企业在进货时,都要向供货单位索要商品的商标及相关证明材料进行查验备案,符合规定的方可进场销售,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了假冒侵权商品流入市场,保护了品牌企业。
企业家争先恐后,政府持续推动,造就青岛品牌经济一方热土。据2006年统计,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3%,这在当时已经是极佳的經济结构状态。青岛的一代代实业人靠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围绕六大模式走出了一条“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品牌城市”的特色发展之路。青岛,以出标准、出经验、出理论、出文化、出典型、出名牌,一度占领了中国品牌事业制高点。
青岛是中国品牌事业的重要窗口,“品牌之都”的名声无疑成为青岛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特色。问题在于,今天的青岛依然还能当之无愧叫响自己“品牌之都”的名号吗?今后,青岛还能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成为“品牌之都”是历史的必然吗?事实表明,自海尔、海信、青啤等大品牌诞生以来,整整20多年,青岛再没有新的大品牌产生。青岛的六大模式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即便在今天依然有借鉴意义,但注定成为青岛的历史。
2018年,青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1.2万亿元,名义增速为8.74%,同比上年增长了964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依然稳居山东第一,似乎一切都志得意满。然而如果横向比较国内其它副省级城市,我们却似乎有理由为青岛捏上一把汗。
同为副省级城市的深圳,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4万亿元,足足是青岛的两倍。
“青岛发展慢下来了。”青岛当地一位品牌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这样的观点也呼应了王清宪这位新上任不久的市委书记的担忧。
对比青岛过去在品牌事业方面的成就与作为,再看今天的青岛,其间无不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因而我们选择以青岛为样本进行调研,对整个中国品牌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