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珉琦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得靠自己找回来。找不回来就是一场灾难,找回来就‘都挺好”。
重男輕女宠溺儿子刻薄女儿的母亲、虚伪愚孝死要面子的大儿子、啃老无能有暴力倾向的二儿子'对母亲之死看似冷漠实则掏钱帮忙的三女儿,懦弱媪和却自私自利的父亲……热播电视剧《都挺好》犀利戳中疮疤鲜血淋漓、孝睇一地鸡毛的中国式家庭关系痛点。
观众被剧中各有性格缺陷的奇葩人物形象气得火冒三丈,一时间,“原生家庭决定论”“父母皆祸害”成了各大社交平台上的热搜。
什么是原生家庭?即个体出生以后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直到成年后找到配偶组成新家庭。
如果你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家庭、孩子,是否会在跟另一半相处或者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某一刻,突然发现自己跟过去的父母一模一样,而这些相像的部分正是你意识中错误的行为。然后,你开始恐慌,埋怨,甚至有些绝望。
近年来,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提出的“原生家庭”这一概念在中国广为流传。网络上.无数专业、非专业人士撰写的文章,都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原生家庭是如何塑造人的情绪、人格、行为模式的。
于是,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重视为自己的行为寻找过去的根源。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出口,认为这种回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下所面临的困境,避免自己的下一代受到错误教养方式的伤害。
这样的自我觉察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念出现在生活中,都需要磨合。当你错误地或者过度地使用它,一定得不到你真正想要的结果!
过去的经历对于个体当下产生的影响究竟可以追溯到多远?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婴儿期。事实上,成年^是不存在对自己婴儿期的记亿的,但是个体在长大后的情感模式,却无意识地深受那段时期的影响。
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在婴儿时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而这一切,都是在婴儿与其照看者(主要指母亲)之间形成最初亲密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的。
“如果母亲很好地满足了婴儿的需要,对他足够关爱和认可,他就可以获得人与人之间最深切的可依靠可信赖的情感连接,而不会感到疏离和恐瞑。他所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照顾.也是产生自我价值感最初的来源。”中科院心理所教授龙迪表示,原生家庭对人最根本的心理影响,其实就是满足这种依附需要。
有了这个安全的港湾,个体才能发展社交需要,开始懂得照顾别人的需要。因为.除了父母,他也可以信任别人,而无须惧怕。并且,对方的回应可以让自己进一步提升自信。她说,当孩子有了信任和自信的基础,才有勇气向外探索世界,去完成生命的成长、发展。
原生家庭帮助人们学会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连接,懂得如何处理“关系”,这对人的影响非常大。
但龙迪坦言,原生家庭容易给孩子造成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人际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表现为否定、拒绝、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的言行;并且它给孩子造成痛苦。它的内在逻辑是:我要你做我想要你做的事,如果你不做,我就惩罚你,你别无选择。
她表示,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或者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也不会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因为难以理解别人的需要。
典型的影响就体现在亲密关系的建立上。对于成年人来说,与伴侣建立的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亲密关系,而建立的过程与婴儿在幼年时期与双亲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非常相似。
华夏心理网资深心理蛋咨询师荀炎表示,健康的原生家庭能够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使他能够在恋爱、婚姻中形成安全型关系。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懂得保护自己的需要,也照顾别人的需要。相反,则有可能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
“临床研究发现,有一部分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其情感模式的特点是,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资格获得爱的人,她们总是努力讨好对方,甚至在受到虐待后依然不顾自己真实的感受,以此来支持消极的自我表象。”荀炎说,她们并非不懂得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括,但却受困于她们早年已经习惯了的成长环境,无法自拔。
尽管原生家庭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龙迪认为,如果人们用决定论的态度来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过去不好的经历可以决定你未来的命运,那就严重偏离了生命的本质。“因为生命不可能只由一个条件来决定!”
发展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发展首先是有生物前提的,也就是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是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所塑造的.家庭环境也只是后天环境的一部分,而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还有个体的主观意志以及家外环境的影响。
“实际上,哪怕是孩子,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脆弱。”荀炎表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梅齐和鲁特通过对儿童抗逆力的追踪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尽管生活在高危的环境中,仍然发展为健康的,符合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年轻人。昕以,即便是儿童,也具有自我矫正的倾向;即使在逆境中,仍然能够发展出能力、自信和照顾等技能。
当人们开始意识到原生家庭的问题时,一般已经进入了成年期。实际上,从青年期开始,个体就会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早期,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得到迅速发展,这才是决定个体终生发展方向的重要时朗。
发展心理学特别强调,由于青年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强,过去的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的经验直接强化或者其他外来影响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少,自我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大。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隆胜曾经对影响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因素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随年龄的增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因素占据了绝对地位,家庭生活因素只能排在其后。
这也意味着,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自我才最有可能是未来的我。
因此,龙迪强调
一味地用直线因果的分析方式,向自己的原生家庭追责、讨伐,是非常不公平,也是无效的做法。家庭治疗并不支持这种做法。
不需要否认,思考、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对于解决人们顼在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是有意义的。这代表—种对自我的觉察,有觉察才可能带来改变。
实际上,早在“原生家庭”这一专业名词传入中国大陆之前,还在媒体从事心理督导工作的龙迪就发现,人们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比如离家求学、毕业工作、结婚、怀孕、开始抚育自己的孩子等节点,都会激起对过去家庭的感受,这是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并不是^们刻意为之的。
“尤其当年轻的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当他们在跟另一半相处或者在陪伴孩子或长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跟自己的父母一模—样的时候,会开始感到绝望。因为,他们不允许自己伤害孩子和爱人,却无法控制自己做出错误的行为。”
于是,当原生家庭的理论开始被传播并借助网络迅速流行起来的时候,人们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原来这_切不是自己的错。人们开始把所有的账都算在原生家庭头上,好似自己掌握了一种话语权,可以分析父母、埋怨父母,甚至修理父母。
苟炎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关注的表现,过度关注了防痛。“值得提醒的是,所有的家庭治疗都不会让你去谴责自己的父母,因为在珊实层面,所谓完美的父母从来都是不存在的。”
“更何况,受到谴责的父母并没有变成你想要的样子。他们必定会反击,双方都可能再次受到伤害。而年轻人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只是让自己生生变成了一个火药桶。这样循环往复。”
在龙迪看来,许多人抓错了目标。分析原因、追究责任并不是最终目的,转化过去带来的伤痛才是。事实上,这是有可能做到的,只是很多人并不动得正确的方法。
让转化发生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如何理解父母的!
父母过去可能对我们造成过伤害,这是真的!但我们真的能够与父母一刀两断吗?当然不可能!那么,跟父母和解,是必须的!
前提是,你真的了解你的父母吗?就好像我们经常质问他们,“你们真的了解我吗”一样。
龙迪回忆,自己刚做母亲时,也对父母有许多抱怨。但在接受中德班家庭治疗培训的个人体验时,德国老师询问了她三个问题,深深地改变了她与父母的关系。
你父母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也许你会回答,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比现在动荡,经济条件比现在匮乏,对个体家庭的支持几乎没有,没有人教会父母应该怎样养育孩子。那么,你知道他们在那个发展远比今天落后的年代,是怎样尽最大努力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吗?他们做不到的地方,也会有内疚和自责,但那不是他们的错,是他们当时面临的困境得不到有效的帮助。
你身上哪些美好的品质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
尽管你发现,身上的毛病可能跟父母一模一样,但是,那些你引以为傲的优点,难道跟父母毫无关系吗?当你发现,那些成就了我们今天的品质,也是继承于父母,你一定会心存感激。
今天的你敞父母和你的父母相比有什么进步?
此时此刻,你探讨原生家庭,意识到家庭教养的重要性,难道不正是一大进步吗?你已经在改变了。事实上,变化才是不变的真理。你不可能完全成为你父母的复制版,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完全复制你的童年。只要你放下怨恨、停止责备,最重要的是学习创造和平、喜悦的生活氛围,家庭生活是可以得到进化的。所以,不要惊慌,不要着急。
“当人们能自发地体会和感受父母所经历的生活困境的时候,内心升起的就不再是责备了。如果还能想到他们的好,就更能够融化很多过去对他们的怨恨,放下伤痛。”
龙迪说,到了父母的年龄,他们正面临衰老、生死的威胁,无论是身体还是内心都是很脆弱的,老人是需要支持、原谅和善待的。“原谅父母,不代表他们过去做的就是对的,而是不追究,把关注点放在今天的幸福快乐上。这是身为儿女的情义。”
同时,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让彼此促进理解,也能转变他们过去的一些错误的想法和行为?
在她看來,就是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生活。大多数人痛苦是因为现在生活得不好,因此,转化痛苦,就是去建设快乐的生活,而不是讨伐别人的过错,或者把心理咨询作为唯一的依靠。我们可以去学习生活健康的人在做什么,进行一些心理训练,听听朋友的经验,甚至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等等。
“关键是年轻人得有这个意愿和能力,先做出改变。再用获得和平喜悦滋养的内心去浇灌父母内心中美善的种子,帮助他们补充在成长中缺失的部分'而不是用所谓的知识和技术去修理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