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始于免疫

2019-05-23 02:05付冰冰
人民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预防接种疫苗规划

付冰冰

健康中国,预防为主。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最好的办法,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法。2019年4月25日是我国第33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为“防控传染病,接种疫苗最有效”。通过疫苗接种,我国成功消灭、实现无脊灰目标,降低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有效控制和降低麻疹、乙脑、流脑在内的许多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

我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来讲,预防接种的好处体现在方方面面。它可以有效预防疾病发生和死亡、保护未接种者、提高人均期望寿命、减少抗生素耐药性、增加卫生措施公平性、减少巨大经济损失、改善卫生服务和基础设施。

70年,经济社会双重效益突出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关心和重视免疫规划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参加儿童预防接种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充分肯定了预防接种工作取得的成绩。

本刊记者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获悉,自1959年开始使用疫苗以来,1979年我国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2006年后白喉连续13年无报告病例。我国麻疹发病从最高年份报告9444659例降至2018年的3940例,降幅达99%(降幅同样达到99%的还有乙脑和流脑)。风疹发病较最高年份下降96%,百日咳下降95%。

免疫规划工作是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最为显著、影响最为广泛的工作之一,是儿童健康的基本保障,是预防、控制乃至消灭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国家免疫规划创造了突出的经济效益和持久的社会效益,免疫规划工作机制不断创新,相关法律法规得到逐步落实,预防接种服务和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通过实施免疫规划工作,保护人民群众免于多种疾病的危害,进一步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助力。

综合国力的提升带动了免疫经费的投入。自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免疫规划经费投入从1.12亿增至2017年的35.5亿,用于接种补助、监测、冷链、脊灰策略调整等支出。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疫苗监管

国家免疫规划自实施以来,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显著降低,有效保护了我国儿童的健康和生命,促进了家庭的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对推动我国人均期望寿命逐年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相关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为解决免疫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1989年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2005年,国务院颁布《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先后组织制定了预防接种工作实施、疫苗储存运输管理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有力推动了免疫规划工作规范和有序开展。

2010年,卫生部印发《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

2016年,国务院修订《条例》,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使用的管理。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印发《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

2018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意见》,贯彻“四个最严”要求,优化流通配送,规范接种管理,全力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全稳定大局。

2019年4月20日,《疫苗管理法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草案二审稿明确,提高对制售假疫苗违法行为的罚款额度,规定生产销售假劣疫苗最高可罚3000万元。此外,草案还对于疫苗生产、流通、监管等方面作出新的规定。

作为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免疫工作目前仍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与挑战。

免疫规划工作基础性地位的重要性突显不充分,14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占比较少,地方财政保障不足;公众关注从疫苗可获得性转向安全性,公众对疫苗安全性的关注度增高,对预防接种重要性认识不够;媒体不准确的报道,全球由误导信息等因素造成的疫苗犹豫,均对我国群众接种意愿造成不良影响;免疫服务体系供给能力不足,疾控机构招不进,留不住高素质人员;基层接种单位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缺乏激励机制,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积极性;免疫规划疫苗价格未形成合理的动态调整机制,疫苗企业缺乏创新动力,新型疫苗、联合多价疫苗研发少。

免疫规划工作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在健全免疫规划服务体系过程中,国家有关部门科学规划和设置预防接种单位,不断加强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预防接种实施条件。严格预防接种人员资质,加强人员专业培训。建立了完整的冷链系统,实现了疫苗从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的全程低温冷藏,保证了免疫效果。

截至目前,全国共有15.7万个预防接种单位,预防接种人员近40万,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城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每年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约4亿多剂次。

预防接种被誉为是最伟大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之一,普及预防接种使各国感染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人数大大减少。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谢铮表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显示,公众对疫苗的支持、信任程度普遍下降,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免疫覆盖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部分疫苗的接种率下滑明显,如卡介苗等。中低收入国家疫苗覆盖率仍未完全达到全球疫苗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目标,并不断面临着各类疫苗事件的挑战。此外,全球新疫苗的推行效果不理想,如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流感疫苗的推行在多国受阻。

基于全球日益嚴峻的形势,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疫苗犹豫(Vaccine hesitancy)”的定义:尽管疫苗接种服务可及,人们仍会延迟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现象。疫苗犹豫所指的情况包括接受部分疫苗但拒绝另一部分疫苗、延迟接种、已接种但是不确定这样做是否正确等处于全部接受所有疫苗与全部拒绝所有疫苗之间的所有行为。

自疫苗诞生之日,人们就对疫苗存在着疑虑与担忧,抵抗疫苗的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时有发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会形式的变化,问题更加复杂多样。研究影响疫苗接种的因素对于更有效地实施干预措施,提高免疫接种率,充分发挥疫苗的人群免疫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前进的道路曲折艰难,通过70的持续努力,我国免疫规划工作仍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表彰我国乙肝防控工作,我国乙肝防控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的伟大成就,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指引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相关领域的交流,为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高质量疫苗,全面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猜你喜欢
预防接种疫苗规划
加强预防接种管理对儿童预防接种的影响
关注!新冠病毒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问答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