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 新时代 新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K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08.001
五四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其孕育的“五四精神”对中国人民百年来的奋斗历程起到了鼓舞和引领的巨大作用,研究和弘扬“五四精神”对于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五四运动,从狭义上来看,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对日屈辱政策的事件;从广义上来看,不仅包括1919年5月4日当天爆发的学生游行示威运动,还包括发生在1915年至1921年间的一系列事件——从1915年日本趁欧洲战场打得热火朝天,无暇顾及中国之时,提出屈辱的“二十一条”,到1919年欧洲战场结束,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激起了中国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反抗情绪,中国学生及民众发起的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也包括一直延续至2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因此,毛泽东把1919~1921年称为“五四时期”,并把它称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个时期。在这场反帝反封建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中,中国青年面对国难挺身而出,面对衰落的中国殚精竭虑、上下求索,试图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这场运动既呈现了中国民众义愤填膺的感情色彩,也显露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抉择和挣扎。
1919年5月4日,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天,北京学生3000多人,齐集在天安门前,强烈抗议帝国主义列强把持下的“巴黎和会”所作出的关于将德国在我国山东所强占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坚决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外交政策;要求惩办出卖国家主权的三个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这一事件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民族救亡运动,并拉开了中国现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五四运动的伟大意义就在于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存亡和发展的问题,而“五四精神”就是推动这一运动向前发展的精神。对“五四精神”的探究从五四运动爆发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了。最早关于五四运动的文献是北大教授顾孟余在1919年5月9日发表的《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活动与国民之精神的潮流》。北大学生领袖罗家伦在1919年5月26日《每周评论》第23号上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首次提出了“五四运动”一词,且提炼出“精神”二字,认为“五四运动”是“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1]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张东荪于1919年5月27日,在其主编的《时事新报》中发表文章《“五四”精神之纵的持久性与横的扩张性》,首次提出“五四精神”一词。1920年4月,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正在酝酿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陈独秀,在上海中国公学发表演讲,认为“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是“五四运动重要的精神”,呼吁广大青年“努力发挥这两种精神”。[2]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反映的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精神。1924年5月,恽代英在论及五四运动时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是“普遍于青年界的革命精神”,是“不顾一切的前进”。[3]1925年4月,瞿秋白在纪念五四时提出,五四运动“在世界史上实在是分划中国之政治经济思想等为前后两时期的运动”。[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是鲜明地指出:“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5]
一百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以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从长远来看,五四运动的社会影响、政治影响、文化影响极为深远。“五四运动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陈独秀就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逐步否定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并参加工人运动的。毛泽东也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由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毛泽东在谈到五四时指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其声势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简直是所向无敌的”。与此同时,邓中夏、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周恩来、赵世炎、董必武等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分别经过各自的努力,在五四运动之后先后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之所以具有深刻的内容、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历史前进的要求,把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任务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说,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五四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什么?要确切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察五四以来百年“中国梦”的寻梦之旅,把百年中国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和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起来。五四之后中国百年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两个30年”“一个40年”。第一个30年,就是从1919年到1949年,这个时期,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个30年,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是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独立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6]一个是40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7]百年来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五四精神”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从1840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中国就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为了人民解放,无数仁人志士都在苦苦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反复鉴别、比较和论争,五四先驱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武器,从而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四时期,爱国,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帝国主义奴役和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惨败,五四运动的主要口号就是“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五四运动的重要成果就是迫使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可以说,五四运动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就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最为可贵的精神。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摆脱了百年的屈辱史,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个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是五四爱国精神不断弘扬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高涨。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武力威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创造性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和具有世界意义的社会变革。在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确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也发生过严重失误。面对这些困难和失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内,我国就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大力发扬五四爱国精神也是密切相关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发生了根本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在于,从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转变为捍卫国家的独立和促进祖国的统一。改革开放之初,一方面,中国经济濒临于“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边缘,另一方面,由于国门打开,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甚至有人喊出了“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再一次面临着“启蒙”与“救亡”(开除球籍的危险)交织的探索之路。1981年北大学子在燕园一起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响亮口号,很快,这一直白却饱含力量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成为那个时代激励中国人奋发图强的磅礴精神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中国学界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文化热”,重提“启蒙”,其中心议题就是“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
五四时期,进步,首先是反对阻碍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没落的东西,推动中國社会向前发展。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一个社会也是如此,而推动社会进步不仅要靠强大的生产力和物质条件,也需要有一种不断进取的进步精神。五四运动即是一场爱国青年追求卓越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对社会文明和进步不懈追求的运动。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仅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国家。”[8]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他们对故步自封、屈辱卖国的政府感到愤恨,他们追求真理、崇尚文明,希望能够改变当时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这一时期,新旧思想相互碰撞,关于东西文化的论战、问题与主义的论战、科学与玄学的论战、旧文学与新文学的交锋,尤其是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是进步精神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闯,破除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和体制障碍,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大踏步赶上时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五四时期,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五四运动是一场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前后,整个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数千年以来的封建制度和官本位思想致使中国民众缺乏民主观念,新思想的传入使旧观念受到冲击,民主思想的萌芽为解决内外交困的境况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开始觉醒,并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诠释民主。一方面,民族危机加重,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西方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巨大,人民期盼推翻独裁专制的旧制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西方民主制度不再单纯地接受和模仿,而是进行批判和改造,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无产阶级民主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的局限性。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一大批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他们对民主有了新的认识,追求的民主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狭隘的资本主义民主,而是渴望实现人民向往的民主。可以说,没有民主思想的启蒙和觉醒,就不可能发生意义深远的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通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如果说五四之前,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条件,各家各派试验资本主义的民主还不失为是一种尝试的话,那么,在五四运动之后的一百年内,不是从外部移植的、而是内生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民主制度已经在中国建立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之相反,资本主义的民主却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英国通过公投面临硬脱欧的僵局以及法国的“黄背心”运动等。当然,社会主义的民主及其制度与资本主义的民主及其制度的较量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
五四时期,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真理和发展道路。五四运动的科学精神,是在探索改变中国命运的真理和道路中孕育出来的。而对于科学精神的认识并不是对自然科学的探寻和研究,而在于通过对科学精神的崇尚和高扬,反对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追求利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和指导实践。任鸿隽在1916年《科学》第2卷第1期开篇即赫然而发“科学精神论”,认为有一个“不可学而又不可不学”的东西,这就是“科学精神”。他解释说:“真理之特征”就是“有多数之事实为之佐证”,因为科学精神必须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就是“崇实”和“贵确”。[9]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就认为,欧美文化中,“一切政治、道德、教育、文学,无不含着科学实证的精神”。科学精神就是“别是非,明真伪而已”。[10]胡适也认为:“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方面的第一特色是科学。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11]胡适所提倡的科学精神,既包括重估一切的存疑精神,又有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在《科学与人生观》的序中,胡适更是指出:“这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它表示轻视或反对的态度。那个名词就是‘科学。”[12]总体来说,科学精神可解释为实证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求真求实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可以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历史意义,并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在于其思维模式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思维方法,或者说更多的是“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13]
五四运动至今已整整百年,今天,我们纪念五四、回眸五四百年的历程、继承五四的事业,必须用历史和时代的双重视角去重新审视“五四精神”,如果不能超越五四,也就继承不了五四。“五四精神”不仅反映了五四运動发生的那一时代的精神,而且还在每个不同的时代和阶段都附加了不同的内容,每代人在与五四对话的时候,都会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把五四精神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实践结合起来,使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从而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和新的价值。在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怀有居安思危的救亡意识和思想解放的启蒙精神,从而不断赋予新时代“五四精神”新的丰富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的综合国力迈上了新台阶,人民生活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新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五四精神”的衰落或丧失,新时代“五四精神”依然具有极其深刻的价值,不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内涵发生了变化,而且其具体的表现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具体表现在:由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由革故鼎新的进步精神转变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由追求资产阶级民主转变为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从科教救国到科教兴国,再到由科学精神助力推动建设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世界科技强国。尤为重要的是,爱国、民主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五四精神”的价值在新时代得到有力彰显,为当代青年指明奋斗方向。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弘扬与传承爱国主义精神,需要我们每个人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一,热爱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热爱祖国,不仅要有情感上的依赖,还要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自觉抵制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我国历史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否定,坚决同一切精日分子、哈韩分子、崇美分子、汉奸作斗争。同时又要积极借鉴别国长处,科学理性地发展和完善自己。既不盲目崇洋媚外,又不狭隘故步自封,这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气节也好,人格也好,爱国是第一位的。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14]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
第二,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夙愿,是中国人民一直以来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生活幸福的渴望和追求。实现这一梦想,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尤其青年一代,凝心聚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投身改革创新的实践,勇于迎接时代赋予的任务和挑战,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自觉践行爱国主义这一核心价值。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每一个进步和成就,都是进步精神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继承和发展这种进步精神,更多地体现在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改革创新精神既是对中华民族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特征。
第一,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顺应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是根据我国实际作出的正确战略决策,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下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把握正确方向,一是要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理论观念,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路。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抓好难点问题和关键环节,把切实解决问题作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改革,要狠抓落实,将“难啃的硬骨头”各个击破,不见成效不罢休。积极主动参与改革是全体人民尤其青年干部群众的重要使命,也是“五四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
第二,以创新引领发展。中国提出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就必须首先把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放在第一位。习近平主席曾深刻指出:“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15]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国家的发展壮大越来越依赖于各个领域的创新。只靠模仿和技术引进永远无法摆脱技术落后和对外依赖的局面。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成就,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同时也应意识到在很多领域我们的创新能力还不足,还存在一些亟待攻克突破的“卡脖子”技术。为此,就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如创新对外宣传话语体系,让世界听到、听懂中国声音;创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让中国“芯”服务自己并走向世界,这些依然是当代青年所需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16]
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发展。民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成果,是文明社会的显著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目标,民主精神在新时代更应得到弘扬和传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彰显“五四精神”的真正价值。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其本质即是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以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传承民主精神,绝非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绝非生搬硬套、邯郸学步,而是要借鉴西方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扎根中国历史和实践的土壤,抓紧抓稳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我国通过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来保证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当家作主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事实充分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符合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制度的发展,而政治制度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各项制度化措施的有力执行,需要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因此,新时代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尤其青年一代,要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需要借鉴国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决不能放弃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同时要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推动建设科学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世界科技强国。五四时期,中国正遭受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束缚和西方列强巧取豪夺的双重打击,一部分先进分子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试图用科学和理性来推翻封建制度、抵抗列强掠夺行径。新时代传承“五四精神”,就要坚持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一,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弘扬科学精神,关键是“深入理解科学精神的精髓,使之上升到精神的层次,使其成为人们自觉的意识,使人们在碰到任何事情时都能以科学的方式加以解决,从而把人们的行为、思想纳入到科学的轨道上来”。[17]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却一次次失败了。五四时期,中国的先进分子努力寻找救国良方,他们认识到要改变中国现状,必须用先进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救国救民的迫切需要,加之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世界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中国的先进分子并不仅仅将马克思主义作学理性研究,还将其置于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同工农群众相结合,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至今,一直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的认识还要进一步深化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继续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加强全党的理论武装,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18]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载入宪法。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其精髓,将其学深悟透,对青年的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用科学的思想和理论武装头脑,是“五四精神”的重要表现。
第二,坚持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以价值理性引领科技理性,遏制科技理性僭越出自己的范围,避免唯科学主义;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谨防伪科学的猖獗与泛滥。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第三,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崇尚科学精神,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加快提升科技发展水平,做好科学普及和教育。“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19]综合判断,我国目前虽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还不能被称为科技强国。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带来重大科技变革,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科技成果的更新和轉化不断加快,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面对如此迅猛的科技发展态势,有必要加强科技投入和供给,加快建设一流的科研机构,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队伍,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对“五四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虽有百年之久,但其留下来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财富将永载史册。重审“五四精神”的时代价值,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20]“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依然是我们今天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不仅广大青年要坚守和践行,全社会都要坚守和践行。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18JZD002;辽宁省第二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大研究方向课题“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新发展理念”的阶段性成果;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戢虹雨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参见龚育之主编:《中国二十世纪通鉴(1901~2000)》(第五册),北京:线装书局,2002年,第1189页。
[2]《陈独秀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8~9页。
[3]《恽代英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02页。
[4]《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52页。
[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0页。
[6]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7]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5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9]任鸿隽:《科学精神论》,《科学》,1916年第2卷第1期。
[10]陈独秀:《近代西洋教育——在天津南开学校的演讲》,《陈独秀文章选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220页。
[11]《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第309页。
[12]张君劢、丁文江等:《科学与人生观》,胡适序,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第9页。
[13]《胡锦涛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61页。
[1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02页。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235页。
[17]洪晓楠:《哲学的文化转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67页。
[18]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267页。
[20]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责 编/刁 娜
Abstract: The May 4th Movement is a patriotic movement to save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demise and also an enlightening movement to emancipate people's mind. It nurtured the "May 4th Spirit" of patriotism, progress, democracy and science, with great patriotism being its focus.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 "May 4th Spirit" has kept up with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taken on a new countenance. A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s a new era, it still has profound value. Not only has the connotation of patriotism, progress, democracy and science changed, but also its concrete manifestation has changed: from the patriotism of saving China to the national spirit centered on patriotism; from the spirit of progress to the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from pursuing bourgeois democracy to successfully opening up and adhering to the road of socialist political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from sav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to rejuvenating the country through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o building China into a worl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with the unity of scientific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due to the help of scientific spiri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May 4th Spirit for the great vict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May 4th Movement, May 4th Spirit, new era, new-era spir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