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成
气象服务工作在现代农业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生产离不开气象服务的支撑和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而农业生产高度依赖天气气候条件,天帮忙则丰收,灾害多则歉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增强,农业病虫害趋多趋广,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变暖还导致水资源短缺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速度加快,严重影响水、光等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受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和水、光等气候资源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更多更大。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5%—20%,远高于自然灾害损失占全国GDP2%—5%的比重。同时,养殖业、渔业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大力促进农业生产,有效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更加重视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一些问题,努力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扩展对气候资源的利用,强化气象科技的支撑。面对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部门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时期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气象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职能和作用,全面提升支撑和保障农业生产的能力。
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多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未能摆脱气象灾害的影响,而且农业发展水平越高,防灾减灾任务越艰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实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及时预警、災中跟踪服务、灾后影响评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的重点。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农林牧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报预警,为重大病虫害防治提供气象保障;加强海洋渔业防台风气象服务,保障海洋渔业安全;加强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监测预警,保障生态安全;加强农业生产的抗旱减灾和防雹工作,积极开展人工增雨和防雹,扎实开展农场雷电灾害防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减轻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地域性灾害风险;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需求,以乡镇精细化天气预报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类气象信息,密切结合农业生产中作物生长进程和农业生产各环节对气象条件的不同要求,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为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趋利避害提供科学指导。
加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农业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行业。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着力提高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科学应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减轻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加强极端气候事件预测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继续做好世界主要产粮国主要作物产量预报,进一步完善国内主要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拓展粮棉油作物之外的农产品产量预报,努力提高异常气候条件下产量预报的准确度,为制定农业宏观政策和农产品购销、储运提供重要参考,为国家粮食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信息;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工作,科学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促进我国农业气候潜力的挖掘与气候资源持续高效的利用;根据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对发展外向型、城郊型现代化农业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等提供针对性服务。
加快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业气象公共服务体系,是气象服务和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气象部门应继续加强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农业气象观测、试验和业务服务工作有序发展;健全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监测体系,加强农业气象专业观测系统、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评估系统、农业气候区划系统建设;加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投入,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改进观测手段,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预测和监测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系统,积极拓展农业气象服务领域,完善多渠道农业气象信息传播平台,着力解决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瓶颈等问题;加强农业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持续推动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等农业气象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农业气象科技新突破;加强农业气象科技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深入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农业气象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农业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 作者单位:164021黑龙江省赵光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