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志新
水稻机插秧技术是模拟人工移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一次技术革命,现已成熟并在各地推广应用,极大地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达到了节本增效目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明光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水稻常年种植面积70余万亩,总产量6亿斤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境内池河由西南斜穿明光城区经女山湖入淮河,淮河干流萦绕明光市北部40余千米,经泊岗乡流入洪泽湖进长江,水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发展水稻产业发展。
1明光市水稻机插秧发展状况
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劳动力紧缺,特别是农忙季节,更是出现一工难求现象,严重影响水稻产业发展。为此,明光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用水稻標准化育秧工厂试点、水稻产业发展、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扶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明光市已建成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50多座,插秧机保有量130多台,年插秧能力达10万亩。
2明光市水稻机插秧存在问题
2.1明光市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易旱易涝,东南部以及中西部地区多以山区、丘陵为主,土地零散,不利机械化操作。近年虽然通过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土地平整56万亩,但与水稻机插秧现代化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尤其在平原地区未实施改造的农田中,田块小而分散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少数田块农业生产还主要靠人力或小型机械辅助完成。如明光街道蔬菜村2753块土地面积才1816.68亩,亩均仅0.66亩,给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2.2水稻价格受到粮食市场行情影响,价格逐年降低,加上人工成本逐年增加,农户收益下降,影响农户农机购置积极性。2018年生产的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每斤1.26元、1.3元,比2016年每斤分别下调了0.12元、0.25元。
2.3劳动力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有限。随着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转移,特别是有知识、有文化、有劳力的农民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是老、弱、妇、幼,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接受能力有限,严重制约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
2.4水稻机插秧要求质量高。水稻机插秧质量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为了保证水稻栽培的产量和质量,对苗床整理、稻种播量、大田栽插等各个环节都要有严格要求。苗床高低差控制在4cm内,秧板制作要尽量做到“平、光、直、实”;秧苗群体质量均衡,常规粳稻育秧要求每平方厘米成苗1.5~3株,杂交稻成苗1~1.5株,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量多,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cm,厚薄一致,提起不散;栽插时秧龄一般控制在18-20天左右,叶龄为3叶1心至4叶1心;插秧过程秧苗的分布距离一致,根系不得断开,插深不超过2cm,水深2-3cm,漏插穴数和全漂株数小于3%。
3明光市水稻机插秧推广建议
3.1加大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水稻机插秧推广速度。
为了保证机插秧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培训,需要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建设等政策扶持力度,同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轻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压力,并对提供水稻机插秧等服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给与一定的政策扶持,提高农业机械化利用率,减少生产用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
3.2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农业机械化发展。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田间规划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始终,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3加强科技服务,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水稻栽插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建立一批水稻机械插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扩大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加强农机和农技部门联合,共同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全程做好水稻育秧、机械化栽插指导,加快水稻机械化插秧步伐,使农民真正从水稻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努力提高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水稻生产成本逐步提高,水稻产业发展“瓶颈凸显”,加快水稻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推广应用意义尤为重要,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在不断加快水稻机插秧用应用推广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还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抓好各顼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水稻产业转型升级。这样才能为水稻机械化插秧、育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水稻种植的丰产稳产。
2010年来通过千亿斤粮食田间规划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施,农田整理面积达56万余亩,对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单位:239400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管店镇农业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