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文
在云南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背景前提下,本文探讨了云南发展高原特色生态经济农业的方法和途径,结合当地中温带和高原气候7个气候类型,介绍了多种经济作物适宜高原生长,发展生态经济农业有明显的优势。从而推动全县高原特色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方向迈进。
一、提高认识、系统规划
近年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三农问题,高原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依靠原有的经济作物种植手段,难度很大。必须发展特色农村经济作物。因为特色农业是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高原乡村必须围绕特色经济作物发展之一主线,结合中省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政策和农村实际,根据市场导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农民种植习惯,科学制定特色经济作物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将特色农村经济作物计划细化到村组,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找准特色差异化路径。南部高原山区要在深入调研乡村情况实际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按照农村经济作物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要求,围绕市场需要和资源优势,选好选准主导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传统的特色产业不能丢,如马铃薯、烤烟、玉米,要继续推进品种改良,从注重规模向提升品质转变。另一方面,新发展的产业如草莓、西红柿、中药材和设施农业等,要积极创品牌、闯市场,走绿色、生态、规模、特色的发展路径。要加大对乡村农副业产品销售加工上的政策扶持,推动品牌创建、市场拓展和链条延伸。
二、内外联合、扩大规模
特色化、规模化、效益化是乡村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的方向,高原农村要按照“做优、做大、做强”的原则,充分重视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等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带领农民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壮大各类产业化经营租。要培育壮大特色经济作物龙头企业。围绕发展目标,采取有效措施,以规模大、带动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为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行政推动等多种手段,争取建设一批农村特色经济作物村,培育壮大各类产业化经营组,争取做到高原农村都有特色经济作物龙头企业覆盖。要推动特色农村经济作物合作社发展壮大。按照“支部+合作+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户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等生产要素开展联合与合作,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的方式,把农民适时适度地与市场捆绑起来,有利于提高规模化生产,有利于农村经济作物生產总产量的提高。更有利于拓宽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有效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共享。要适度规模经营。鉴于高原地区山地多、农村人口少的地域特点,发展农村经济作物不能一味扩大规模,防止脱离实际,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应适度地考虑市场饱和度,注重品质和质量,做强做精,打造农村经济作物区域品牌。
三、稳定基地、打响品牌
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作物的基础,只有稳定的基地,良好的环境条件,才能生产出质量稳定的特色经济作物,才有利于开发产品、开拓市场,打造品牌。要积极整合经济作物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水土保持、扶贫、移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农业科技项目等项目资金,以区域化、良种化、专业化为基础,以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为重点,突出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品牌创建是否成功,是衡量一个地区特色经济作物发展水平的标尺。积极推进品牌创建活动,组织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积极宣传高原农村经济作物种植品牌。增强品牌意识,极大品牌投入,全力培育高原地区经济作物地域品牌,积极参加各类经济作物农产品评优、评奖活动,开展经济作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对获得品牌经济作物、无公害经济作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其他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基地和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四、开拓市场、融合发展
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经济作物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特色经济作物经营赖以发展的导向和载体就是市场。要加强农业农村服务和市场研判,吃透上级政策、紧跟市场变化、掌握需求动向,准确研判市场的承载量和保有量,第一时间将市场信息转化为组织农业经济作物生产的信号和动力,做到应时而动、顺势而为,强化服务保障,避免出现过剩经济作物生产伤农的问题。同时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发展与工业、旅游、颐养等产业的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积极挖掘农业旅游功能,打造以马铃薯、西红柿为重点,集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等新型业态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推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旅游业发展和域内重点经济作物为依托,着力发展食品工业园,加大科研开发,加强特色农村经济作物深加工,推广分享经济作物产销方式,有效挖掘和掌控产品市场。
(作者单位:655414云南省宣威市落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