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敏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全球性粮食短缺背景下,农作物产量不但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着直接联系,同时也与我国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备一定关系。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动农作物产量的提升,以便实现人民生活安定、综合国力增强的目的。
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显著提升了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产量也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农业人口趋于减少,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使得农作物产量缺乏稳定性,并逐年下降。对此,必须优化栽培技术,并在有效对策的实施下,推动农作物高产的实现。
1农作物常见高产栽培技术
我国农作物栽培中常用的技术主要由下述几类构成:配方施肥技术,有利于施肥水平的提升;修筑梯田、节水播种及化学抗旱等旱地农作技术;灌溉中的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等技术;轻简栽培技术;中低产地方综合性治理、产量增加技术体系的构建。此外,还包括合理密植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合理运用阳光,优化农作物光合作用。农作物增产作用技术中,合理密植技术占比1/4。光合作用中,生物化学与光化学及二氧化碳彼此间会有积极的作用产生,一旦有环节产生误差,光合作用效果都必然会受到影响,故而必须在充分了解整体与个体的基础上,明确与农作物成长最为适宜的种植密度。而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上述技术能够直接关系产量的高低,因此在具体栽培中需将各个细节全面掌握,深入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以便每种技术得以合理运用,实现产量最大限度的增加。
2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
2.1耕地管理
耕地管理是由土地耕翻、施肥、灌溉、农药喷洒、地膜铺设、中耕松土等流程组成。其中,中耕松土指的是在农作物栽培中期对植株彼此间的土壤进行翻耕,确保土壤含有的氧气充足,且能快速分解微生物,实现营养成分的增加。而耕地管理内容中,施肥也是极为重要的,施肥量能对农作物生产造成重要影响,具体量正比于施肥效果。因此,通过肥料的科学配比,将农作物生长需求的营养充分满足,也可实现农作物高产。
2.2播种时期
播种时间的合理选择,能为农作物提供健康生长的保障。适宜的播种时间,能够满足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气温及养分等条件,保障幼苗的“免疫力”,确保发育成长得以正常,并将部分虫害、恶劣自然条件抵御。过早的播种会使种子无法适应环境,发芽率降低;而延后的播种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周期不完整,大幅度减少产量。对此,必须合理选择播种时间,为农作物高产提供保障。
2.3種植密度
农作物种植密度不但与土壤中水分与营养的均衡利用存在联系,同时在对农作物光照度造成影响的基础上也会使作物光合作用受影响,最终减少农作物产量。过小的种植密度,尽管使农作物实现最大化的土壤水分和营养的吸收,然而因缺乏中体种植数量的缘故,整体产量会受到影响;而过大的种植密度,会导致单株作物欠缺足够的空间,土壤供应的水分和营养无法将作物生长需求满足,同时还会对植物光合作用构成影响,最终减少整体产量。
3实现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3.1积极采用先进的栽培技术
农作物栽培技术是由土壤翻耕、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技术组成,故而可通过下述措施的实施实现农作物产量的提升:科学翻耕土壤。首先,需保障土壤播种条件良好,以农作物植株大小为根据合理确定播种空间,以土壤水分含量为根据合理选择灌溉措施,以便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通过表层土壤的积极翻耕,将杂草彻底清除,确保土壤氧气含量充足,构造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良环境;以土壤类型结构、农作物具体生长时期需求的营养元素为根据合理选择施肥方法,以此将充足适量的营养元素供于农作物生长,推动农作物产量的提升。
3.2中耕除草
农作物生长期间,中耕除草这一耕作作业方式不但能通过除草提升土壤疏松度、含氧量和透气性,还能快速溶解土壤营养成分,有效调节土壤水分。雨季时期,通过中耕可将土壤含水量减少,有效预防作物根部出现过涝现象。而干旱时期,通过中耕可对土壤水分蒸发进行有效控制,为土壤含水量提供保障,确保作物生长所需水量充足。结合上述分析,在农作物栽培过程中,通过相关技术含量的提升,合理改善能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有利于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升。
3.3密度合理规划
结合上述分析得知,农作物种植密度能够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因此在具体种植期间需对作物植株间的空间分布严格进行控制,通过密度的合理规划,确保作物植株地上、地下部分能够汲取充足的营养。还需注意的是,单位面积上作物种植密度也需合理进行控制,如此即可提高整体产量。通过合理规划密度,能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营养和光照,同时也可实现土地的充分利用,将资源浪费情况避免。
综上所述,为将农作物高产目标进一步达成,需深入开展农作物科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作物品种合理选择,积极改善栽培环境,推动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提升。同时,在现代化栽培技术的积极运用下,科学栽培、严格管理,推动农作物高产稳产目标的实现,如此即可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上升。
(作者单位:064400河北省迁安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