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茹 王树朋
随着世界各地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保护耕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任务。同时,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之下,各种保护耕地的先进技术不断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視土壤保护工作,积极采用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主要对其种类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做好实施加以分析和探讨。
从保护性耕作技术自身来说,是一种应用较多,较为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它的核心是将农业作物成熟后的秸秆残茬覆盖在土地表面,在保证农作物的种子能发芽为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耕作量,同时,采用科学喷施农药的方法实现有效控制各种杂草和病虫害,这样做的优点及目的在于使土壤受到风蚀和水蚀的程度进一步减少,进而达到令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进一步提高目的。
1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种类分析
保护性耕作技术其核心在于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提高地力,减少耕作。在我国主要采用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种类主要包括:①覆盖耕作技术;②免耕技术;③少耕技术;④深松技术;⑤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技术;⑥合理用水、用药和施肥技术;⑦作物合理轮作轮耕技术。
2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注意的要点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应该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注意。
2.1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应有正确认识
这种技术相比于传统的精耕细作,其核心在于对耕作技术适当减少,采用各类作物秸秆还田(即用其对土地进行覆盖)方法,达到以下方面的目的:①减少水土流失;②提高土壤有机质;③提升蓄水保墒能力;④有效培肥地力;⑤实现节本增收,以保持和促进农业实现持续稳定发展。这项技术,对于那些土地贫瘠且降雨量少,总体分布不均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十分有利。采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含量,有效培肥地力,播种前,可注意施足底肥,同时做好适当的埋肥和整地作业,可以有效促进增产增收。
2.2加强示范点选择及做好专项技术宣传培训
保护性耕作技术虽然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在一些地区仍然属于较新的技术,推广上较为困难。所以在推广这项技术的初期,应该以农机化基础较好的乡村作为示范点,选择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农户作为示范户,使示范者通过接受新机具和使用新技术,以身说法,有效提高广大农户应用该先进技术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做好专项技术宣传培训工作,使典型示范工作与专项宣传结合起来,使培训加强针对性,有效提升农机手在新机具和新技术方面的掌握能力和熟练程度,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打牢基础。
2.3政府要大力支持建立新技术发展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中央及省各级有关部门针对应用这项先进的技术已经从资金方面大力支持,将其列入保护性耕作项目计划,但从总体落实方面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所以,为使这项技术真正能落地生根,必须要抓好配套资金落实,确保其足额到位,使项目实施能够实现顺利有序深入推进。如,以农机补贴资金为例,要在引进保护性耕作新机具方面给予一定倾斜,为提升农民在实现保护性耕作方面积极购机和用机上积极助力。
此外,由于保护性耕地政策的主要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为使这项工作能长期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要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争取项目实施不因资金原因而受到影响,以实现和保持滚动式发展。同时,还要在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基础上,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努力让示范区的农民群众能够真正地正确认识到这项先进技术的优势,提升他们科学的实施这项先进技术的能力,使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增产和增收方面的优势。
2.4切实加强对新型机具适应性的研究
实施好保护性耕作技术,需要通过保护性耕作机具来实施。从各地的土地条件来看,其差异很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机具的适应性。近年来,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在开展保护性耕作项目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应该不断总结这些先进的经验,总结其不足,以使机具的性能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针对性加强机具性能的研究,通过科学实验,提升这些机具适应性和可靠性,以实现作业质量进一步提高,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2.5切实抓好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进行大面积示范时,做好监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蛘键性环节。为确保这项技术能够真正通过实施取得实效,要坚持避免在项目管理上方面的两多两少现象。一是汇报多,实地检查少;二是在进行实地检查方面点上多、面上少。为避免这类现象发生,需要我们在具体的项目实施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新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在项目实施中总结经验,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当地条件,切实提升项目实施质量,以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促进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综合以上所述,保护性耕作技术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种类多,要求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技术种类。这项技术,对于有效促进旱作农业,加快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同时,也是一种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一项非常重要措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该技术在体系上,在与其配套的农机具及服务机制方面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从政府支持、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不懈努力,才能使这项技术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151100黑龙江省肇东市农机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