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梦婷
摘要:《中国诗词大会》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全国上下的万众瞩目,它不仅以新颖的节目方式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同时,也掀起了一股传统诗词学习的浪潮,如此,不仅提升了国民的自身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中华文明注入全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中华文明生命力 传统文化传承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以及经典的存在,对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古今纵览,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但那些人性中、民族中最美好的精神是具有可以穿越岁月的力量的,它们像阳光照进我们的心灵,像丝带联结起我们的情感。纵观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开播后,传统文化的古诗词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到国民的视线,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注入了时代的新元素,为中华文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形式创新,为中华文明注入创新生命活力
对于我国来说,虽然信息科技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无线电视,数字智能电视层出不穷,但是,纵观我国的电视节目原创的却少之又少,不是模仿国外的节目,就是全盘抄袭,只是换了名字而已。而《中国诗词大会》从最初开办起,就决心以原创作为节目开办的初衷,拒绝使用外国的节目样式,进行全新的原创[1]。
即是《中国诗词大会》自然需要完全是中国的风格,因此,节目从录制的那一刻起就完全交由我国的教科人员,以及教科频道进行全权负责,而且,節目的开发完全坚持由古诗词为基础,加入创新的元素和时代的元素,进行设计和包装,即便与市场中的团队进行协作,但是却依旧坚持以中央卫视作为节目的主导,完全的原创,来制作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
也正是因为不和国外节目模式相同,完全以创新元素注入诗词大会之中,使得我国的中华文明,在全新的时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为中华文明注入时代新元素,来掀起一股文学热潮。
(二)内容坚持诗词为主体,为中华文化的重生注入生命活力
《中国诗词大会》不同于其他的娱乐节目,与其说是娱乐更不如是一档教育类的节目,它的主体内容没有明星故事,没有真人秀等幽默的吸引受众眼球的内容,有的只是我国古代的诗词,我国的经典文化。
也正是因为节目从形式和内容上坚持以诗词作为主体,不过多的看重娱乐和形式上的东西,所以才能更加深入的挖掘到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和内涵,《中国诗词大会》开办的宗旨和原则就是希望“欣赏古代诗词,寻求传统文化积淀,品味生活文学之美”。
虽然是现代化的节目,没有穿着汉服进行知识问答,但是,不论是从舞美还是从舞台的设计上都体现着我国诗词的魅力和内涵,让我国的诗词包装着现代元素的外衣,却能够原汁原味的展现在众人的眼前,带领着受众重新领略古诗词的美,让古诗词再一次重生现代,注入全新活力。
(一)节目内容重温诗词经典,传承诗歌文化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来说,央视举办的初衷就是希望带领全国的受众重温古诗词文化,勾起大众对于诗词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将古代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2]。传统文化包括文物典籍、传统技艺、节日民俗等都是传统文化,但不全都是优秀的。什么是传统文化?那就要超越时代、普遍适用、利用当下。核心在于精神,这是文化的魂。
《中国诗词大会》即便内容与其他的节目有所不同,但是,总归是属于电视媒体的,只要在电视荧屏上播出,那么受众便是千千万万的全国观众,所以,在制定节目内容的时候,想要让全国观众能够主动的加入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来,在最初内容的设计上,选择的都是较为基础的小学教材上就能看到的诗词歌赋,如此,才能保证节目有参与度,有一定的效果,让所有人都参与到节目中来,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以此才能达到“带领国人重温古代经典诗词”的目的。
重温诗词经典,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传承诗歌文化要弘扬。比如传统民俗,春节意义在于家人团圆,体验人伦和睦与温情;清明节的意义在于铭 记先人之德;端午节在于弘扬爱国精神与民族大义;教师节在于发扬师道;母亲节在于弘扬孝道,等等。这些虽是抽象观念,但却是行为的灵魂,文化的精髓。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提高国人的艺术素养,对此笔者十分认同,诗歌在传承文化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聚集民智、创造大家普遍接受、乐于参与的新文化、新民俗这样以来,观众能够在自身参与的过程中,传承中华文化,透过文化来传承和宣扬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推动我国的发展。
(二)节目规则的设定上,带动受众积极参与以传承传统文化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属于知识竞技类的节目,不同于其他竞技节目,该节目在规则的设定上有一定的创新思想,让受众瞬间被吸引,通过“百人团”参赛的形式,不仅能够使得百人完全的加入到古诗词的竞赛之中,与此同时,观众也不仅仅是看客的身份,通过全场的互动以及观众现场打擂的方式,全程的参与到节目过程中,以此,能够有效的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
只要观众参与到节目中,就能受到传统诗词文化的洗礼,无形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节目的选手来源四面八方,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人参与
对于《中国诗词大会》中的挑战者,不局限于我国的某一城市,而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挑选,挑战者的来源覆盖了全国的各个地区,而年龄也不再是限制,即便是上到六十岁的高龄,下到七岁的孩童,只有热爱古诗词,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可以参与节目,这也使得文化的传承变得没有界限,没有限制。
央视诗词大会虽是竞赛的方式进行,但是,全新的方式,对手的多样化以及良好的学术氛围,让参与者不自觉融入到古诗词的学习和传播之中,推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弘扬[3]。诗词可以连通古今、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是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最难的一关,也是最需要的一环。《中国诗词大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当代眼光审视和解读古代典籍,寻求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六十岁的高龄选手王先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阅读古典诗词能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层面上,浸润人的心灵。所谓深度契合,以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来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和智慧,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提高文学修养和理论水平。
(四)优秀专家和学者的经典点评,引领众人感悟文化精髓
古代的诗词歌赋旋律优美,词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因为其古代韵味极强,又赋有古代诗人的抱负情怀,对于观众以及受众来说,如果不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古诗词即使能够背诵,也依旧读不出诗词的韵味,无法很好的进行文化感悟,更无法顺利的进行文化的传承。孔子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梁启超讲“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的音乐修养都是很好的,有些还能开音乐会。爱因斯坦说他死后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听莫扎特了,但中国的教育模式对这种看不见的想象力是忽视的。所以,我們要加强美育工作,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因此,笔者认为,诗词是一种发展人的感性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以美育人,美育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音乐和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美育与专业的艺术教育职能不同,它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造就具有敏锐洞察力,丰富的个性和高尚的审美趣味,以及多种爱好的一代新人。鉴于此,我们看到《中国诗词大会》央视特意邀请了优秀的专家和学者,为受众和参与者讲解每一首诗词的内涵和韵味,还原故事的背景,讲解诗人的经历,以此来引领受众进行诗歌的理解,感悟古代诗词的魅力,并且通过诗词来感悟中华文化的精髓,感受其中的情感和人文关怀,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通过创新的方式以及创新的手段,将优秀的古代文化,古诗词融入现代的元素,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国人面前,不仅激发了中华文明的活力和生机,让国人积极的参与进来,重温经典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和传承,希望能建成一个门类齐全、内容详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程教育课堂和公益性开放式数字教育资源库,让年代久远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让优秀文化的精神、专家学者的智慧、民间艺人的绝活传播开来。总的来看,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还通过节目内容以及规则,人员的设定,使得文化的传承任务自然的落到了国民身上,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萱.从《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浅析诗词教育对于我国文化传承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7,(51):357-358+360.
[2]刁生虎,黄子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视文化类节目中的传承与创新——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现代视听,2017,(04):16-19.
[3]许晓辉,李蕊.从《中国诗词大会》谈电视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J].当代电视,2016,(07):78-79.
(作者单位:郑州新枫杨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