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振才
2019年4月15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夫人于若木同志诞辰100周年。她晚年为革命老区的建设与发展付出了慈母般的心血,让老区人民永志难忘。
我和于若木同志相识20多年,她先后五次来过吉林省临江,当时我作为临江市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有幸三次全程陪同。
当人们还沉浸在欢庆“四保临江”战役大捷的喜庆时候,于若木带着她的两个孩子(陈伟力、陈元)平生第一次来到了这座位于长白山下鸭绿江畔的东北边城——临江,也是平生第一次走进白山绿水这方热土。
时隔39年,1986年的8月,于若木第二次踏上长白山下临江这片有着悠久革命历史传统的土地。站在当年住过的这幢日式小平房(陈云旧居)前,想起在这里生活的情景,亲眼见到临江的老百姓还没有完全富裕起来,她觉得,制约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临江的建制问题。
1946年到1947年临江是县级,1959年5月,临江县撤销,成立了浑江市,临江就变成了乡级镇。1985年2月4日撤镇建区。1989年4月,临江区人大常委会曾致信给陈云,要求恢复县制。陈云同志了解情况之后,就委派时任全国政协委员于若木同志到革命老区临江调查研究。当时,她认为制约临江革命老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体制问题,应该尽快地恢复县制。
1992年3月,时任全国政协文史办巡视员侯玉珍起草的题为《关于尽快恢复历史名城临江原县制名称的建议》,就是一份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建议草案。3月14日,于若木同志对这份草案逐字逐句进行修改。3月21日,侯玉珍同志按于老意见又找到几位曾经在临江生活和战斗过的老同志,将这份提案与时任中共中央研究室研究员于若木、教育部部长高沂、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兼政协主席白介夫、农业部部长刘培植、副部长左叶等六位全国政协委员签字后,联名正式提交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正是这份提案 ,臨江恢复历史名城得以顺利实现。1992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临江正式撤区设县,恢复了1902年名称临江县。
也正是在于若木的热切关怀下,临江的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撤区建县,然后撤县建市。
于若木关心着白山和临江的交通建设,她给时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写了一封信,让其关心老区贫困县的公路建设,希望从白山市到靖宇县开通二级公路建设,她在信中说:“从支援革命老区根据地靖宇贫困县的角度,希望能得到交通部的关怀和支援”。1991年白山市到靖宇县的二级公路正式建成。
1997年,在认真查看市领导带去的矿泉水化验单后,于若木给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写了一封亲笔信,使得靖宇县的这个项目由娃哈哈集团投入资金建设,现在生产农夫山泉闻名全国。
1997年4月3日,白山市暨临江市隆重举行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50周年大会,于若木同志带着长女陈伟力和朱佳木(原陈云秘书、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与肖劲光子女肖继龙、肖伯鹰,肖华女儿肖霜等应邀前来参加大会,这是于老第三次来到这片让她牵挂的土地上。
纪念大会结束后,于若木同志和与会的同志一道来到了“四保临江”烈士陵园,怀念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在这座始建于1947年的陵园内,安息着483位在“四保临江”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这里,于若木老人久久不语,凝视着陈云亲笔题词的“人民烈士浩气长存”的纪念碑,仿佛又回到了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在得知吉林省委呈报中共中央在临江筹建“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后,她立即拿起笔来,在2004年3月,分别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写信。当她得知中央办公厅批准了这个项目之后,特别是国家发改委又下达了专项补助资金800万元,她非常高兴。在于若木的关心和支持下,“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不仅被国家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而且也成为吉林省纪念馆项目中第一个在中央争取来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2009年8月18日,“四保临江”战役纪念馆隆重举行了开馆仪式。陈元受母亲于若木的委托并与肖华子女肖霜、肖露、肖雨等同志亲临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陈元代表家人,也代表肖劲光、肖华等同志的家人讲话,在开馆仪式上向各位领导、社会各界对纪念馆建设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也正是在于若木的耳濡目染下,她的子女们也和她一样,心系老区,情牵老区。陈云女儿陈伟力回忆说:“我母亲去世以后那段时间,我们就想过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当时就想捐一笔钱,这个钱放在哪儿?全国哪好?后来想来想去,还是在东北,就放在临江吧,再加上我父亲说过那句话:‘东北是我的第二故乡,那么,这笔钱还是放在这儿最合适。”
在陈云诞辰105周年之际,于若木和陈云的5个子女捐资80万元,临江市出资120万元,在临江市注册成立了陈云教育基金。在2010年陈云教育基金已募捐到2010万元,在白山市成立了陈云教育基金理事会,陈伟力当选为理事长。到2018年底,已经捐助了1358名贫困优秀大学生,资助金额1450万元。
1998年吉林省总工会呈报全国总工会,建设临江职工之家活动基地,于若木致信全国总工会主席:“为促进革命老区工会和边境经济建设发展,希望予以支持。”7月6日,全总无偿拨款50万元,建立职工之家。
于老了解到当年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幸存的老干部、老战士和支前模范人物没有活动场所,于1999年8月12日给中央组织部领导写信,8月18日得到批示:“由国家计划无偿拨款140万元建成了临江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刚刚度过80岁生日的于若木主动要去临江,并邀请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南开大学物理研究室主任蔡载熈教授及夫人汪宝锋教授,第四次来到让她牵挂的临江革命老区。这次来临江,是她在得知临江正在发展人参产业后,出于对老区产业发展的关心,专程来到临江的。
在临江市的桦树镇,视察了这里的人参栽培情况,详细了解了人参栽培技术,并和专家一起,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鼓励临江人要把人参产业做大,推向全国。
于若木同志不仅关心临江的经济发展,对临江人民的身心健康也时刻挂在心上。在建国小学,她详细了解孩子们的日常营养后,觉得营养还不够,然后,对身边陪同人员说:“我们这个地方生产大豆,而且还是优质的东北大豆,应该让学生每天都能喝上一杯新鲜的豆奶。”事后,她还无偿为建国小学捐赠一台价值近万元的豆浆机。
然而,这一次临江之行,给于若木老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当她乘坐的车辆途经老岭山脉时,亲身感受到了老岭这“十八弯”坡陡弯急的险峻。在路上,她就对同行人员说,应在此处修一条隧道。
2000年2月26日,81岁的于老因病住院,卧病在床的于老时刻挂念临江的交通发展。她用颤抖的手执笔,给吉林省交通厅领导写信:“临江是陈云同志的第二故乡,我曾先后四次路经老岭到临江。老岭为国防公路的险要段,成为沈长公路的最大瓶颈,制约了老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修建老岭隧道非常必要。恳请交通厅关怀老区,希望老岭隧道今年能够立项,争取明年开工,结果盼告。”临江老岭隧道工程建设项目,在2001年10月吉林省计划委员会立项,并顺利通过了老岭隧道工程可行性报告,付諸实施。2001年11月8日,于老饱含着对临江革命老区的关切之情,给国家计委领导写信:“在安排2001年度地方财政债券时,给予帮助解决老岭隧道建设资金。”为此,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很快有了回音。2002年1月4日,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吉林省沈长线老岭隧道项目建设问题复函于若木同志:“考虑到该项目所处革命老区的特殊性,我委将视今年国债资金情况给予必要补助。”2002年5月17日,国家计委给临江老岭隧道安排了0.5亿元无偿国债资金。2003年4月国家交通部为老岭隧道工程建设项目补助0.7亿元。
2005年国庆前夕,老岭隧道(全长2.77公里)顺利建成通车,从临江到白山缩短了1个半小时,临江人民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在于老的关怀下变成现实,并题写《临江隧道》。
于老看到临江多年来缺乏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活动基地,而又愁于没有建设资金时,2001年4月19日,她又亲自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写信,恳请国家给予投资建设。在于老的亲自关心过问下,为吉林省追加了一个青少年宫,国家财政部资助建设资金180万用于临江市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为解决青少年宫建设缺口资金,2001年10月14日,于老又给时任吉林省省长的洪虎写信,省财政又给解决了40万元的资金,临江市青少年宫很快建成使用,于若木并为临江青少年宫题名。
于老对临江的关心是全方位的。2001年8月1日,她给中宣部领导同志写信,为纪念“四保临江”战役胜利55周年,促成了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于2002年8月27日赴临江慰问演出,这是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首次在全国县级市演出,大大提高了临江人在改革开放中的美誉度。
2002年8月26日,于老已经是83岁高龄的老人了,于老第五次来临江参加庆祝“四保临江”胜利55周年活动,8月27日,她参加了庆祝“四保临江”胜利纪念大会。第二天,安排于老休息,她却提出要看看她从北京植物园无偿引进3000株的“京优、京秀、京早晶”葡萄长势情况。当时我们谁也没想到她事过三年还记得这件小事,要亲自到临江卧虎山果农苗锡久葡萄园,当时上山没有公路,全是狭窄的山间小道,83岁高龄的她看到葡萄长势很好,摸着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连声道:不错、不错。欣慰之情溢于言表,高兴得象个年轻人。
于老在得知白山和临江老区没有机场后,亲自打电话给国务院领导,动情地说:“老区群众盼建飞机场都盼了几十年了,无论如何也要圆了老区人民盼发展、求发展的梦想。”她还给洪虎省长打电话:“希望机场建设在白山市,希望能够得到您的帮助。”最后,终于在白山市抚松县松江河建成了长白山国际机场。
2003年3月10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关于将临江市列入国家二类艰苦边远地区的请示》,于若木致信国务院领导及人事部相关领导,经国务院批准将临江市列入二类艰苦边远地区并享受津贴,每年由中央财政转移资金800万元,同时,白山市浑江区、江源区均享受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2004年2月12日,春节刚过,交通部领导在吉林调研与吉林省领导交换意见时强调指出:“临江是陈云同志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为改善吉林省临江革命老区的交通条件,同意将老岭隧道及相连接的项目纳入‘十五计划。”2004年5月12日,于老得知这个信息后很高兴,当即给交通部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交通部领导关怀革命老区的公路交通建设……以我个人名义并代表临江老区人民向交通部领导和交通部全体同志对临江革命老区公路建设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事后,交通部给临江拨款1.2亿元。
2005年年底,于若木老人患重病住进了医院,2006年于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关心着白山的发展情况。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她,得知老区在争取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时,她顾不上病痛,亲笔致信国务院领导。她在信里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党员、老同志,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白山的情况向你反映,恳请您一如既往地给予革命老区更多的关怀和支持。”这是于若木同志一生中写就的最后一封信,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她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厚意,这一封信解决了白山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这一天是2006年的1月18日。1月20日,国务院领导批示,要求国家发改委、振兴东北办认真予以考虑。在于老的关怀下,国家发改委到白山考察后,国务院批准白山市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每年由中央财政专项转移资金给白山1000万元。41天后的2006年2月28日,这位慈怀关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与革命老区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老人走完了光辉的87载人生岁月,与世长辞……
“白山绿水情深,难忘老区人民。”“山高水长,老区情深。”这是于老为临江老区写下的饱含深情的题词,也是于老的真实写照。
她对老区的伟绩写在蓝天,
朵朵白云是老区人民向她敬献的花环;
她对老区的伟绩刻在大地,
座座高山是老区人民为她树立的丰碑;
她对老区的佳绩印在江河,
滔滔江水是老区人民对她不尽的诉说。
如今老人已经走远,
山水间凝固了那殷切的慈祥;
还有那灿灿的音容,
她真的走了;
在安详和欣慰的春天里,
鲜花静静地绽放。
(作者时任陈云教育基金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白山市政府经济顾问、中共临江市委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