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秋发 吴隽童
叶菁自幼爱好绘画,一直研习西画。2009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2011年攻读陶艺与雕塑专业研究生。叶菁在学习中了解到釉下五彩色料品种繁多,色泽丰富,几乎涵盖所有色系。在色彩运用上,它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运用红、绿、蓝、黄、黑五种原色料(故谓五彩),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近于写真效果,水灵通透,清新雅丽,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相较于釉下绘画的空灵,釉中的厚重更加吸引叶菁。叶菁毕业后专门从事陶瓷釉中五彩艺术创作,探索陶瓷载体上的国画意味。
文人画是文人雅士们的心灵事业,借绘画以抒洩文人们胸中之逸气,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写写文人墨客心府灵境。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与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相融,作者一般为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文人士大夫。文人画的题材有山水、花鸟、古木、竹石等,表现手法以水墨或浅淡色彩写意为多。叶菁的瓷上写意花鸟画,汲取宋代文人画的内在精神韵味,表现手法上,通过对各种色彩的融合、调配,层层渲染出一种柔和、平静、淡雅的美,在写意的画面与恰当的留白之间,衍生出一种朴拙的禅境。
芭蕉是叶菁早几年特别钟爱的题材。除了芭蕉舒展的形象之美,还寄托了古代文人平淡、闲适的隐居生活,承载了雨打芭蕉的音律之美,更是先贤、禅士们精神寄托的思想追求。画芭蕉看似简单,似乎笔墨简单的堆叠可以,其实不然。在日常生活中,叶菁特别留心观察植物,努力去寻找每种植物在特定生长状态下的独特美感。近几年,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描摹枯蕉发新枝的生长状态为主。叶菁参加国家艺术基金陶瓷绘画方向毕业展出的作品《残叶出新枝,红果染嫩蕉》表现的是四五月樱桃结果、芭蕉新枝欲出的时节,大面积的枯蕉极具画味,嫩绿的新叶和火红的樱桃点缀其中,一枯一荣之间禅意浓烈,比大片的绿色去描摹春天更具说服力。这萧瑟之感也很应《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精神内涵。
《听松观蕉》表现的性质上是求意象外的趣味,而不以写实为专务。画中老者或闭目听松或睁眼观蕉。作者以空灵虚静的心,深解大自然无言之美。在这天人默默相通的时机里,画源便潺潺的从心坎中流出来。在如今物欲横行的世界,一个人注意调适自我,对物欲的追求少一点,对精神的追求多一点,多一份閑云野鹤的生活,少一点尘世的俗累。画中书卷气,在画外也有文人那股耐人寻味的气息。唯美意境,虚实有度,构图留白得心应手。听松、观蕉,淡泊自然、闲适从容,这一切都是一种本真自然的生活理念,或许叶菁所理解的宋代文人旨趣亦是这般舒雅、悠然。
叶菁一直认为陶瓷绘画虽然立足于中国水墨画,尽管核心的美学理念是一致的,但是如果单纯地把国画的技法搬到陶瓷上是不行的。绘画媒介的不同,注定陶瓷绘画本身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呈现出陶瓷釉中绘画独特审美的绘画技巧正是叶菁的老师陆军与杨冰几十年对于釉中绘画技法的探索成果。在传承导师的技艺上,叶菁也一直在深入研究与探索,努力拓宽陶瓷绘画理念的内核与表现技法的外延。
近两年叶菁在玉米及热带植物的题材创作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和思考,釉层的颗粒质感使得绘画在表达时更有笔墨的韵味,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作品《金秋》中玉米秸上一个个大大的玉米被一层层的玉米皮包在里面,扒开一层层的叶子,露出金黄色的、饱满的玉米粒,不约而同地变成黄色了。忽的刮过一阵风,吹动了玉米秸,玉米秆儿随风飘动,似乎能听见哗啦哗啦的响声,像是音乐家演奏的乐曲。作品色系丰富,意境更深远。其画风清丽活泼,颇具生气,构图简洁,追求文人画瓷之诗情画意的审美意境,将釉下五彩工艺引领至文人画瓷新高度。
闲适、安静、空灵一直是叶菁追求的境界。“静”强调的是人的一种内修意识。在“静”中看到的不仅是事物的表象,更有内在的灵性。在“静”的体悟中,思想穿越表象本身,呈现出的精神气质,这是一种智慧、闲适的人生态度和活法,是对农耕时代田园牧歌生活的一种精神向往,是对抱朴守真心灵生活的一种崇尚回归。
编辑: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