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译介中译者话语权泛化之反思*

2019-05-22 22:16殷凌云
新美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龟兹话语权佛教

殷凌云

一 引言

公共服务领域的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广告性及公益宣传六种突出的应用功能。而博物馆展介除了具备普通公示语的应用功能外,它还具有文化性、教育性、传承性,在所有公示语中意义最为重大。博物馆展介翻译的可接受性就特别重要。公示语翻译的研究日益引起了学者的重视,但是大部分研究都针对于标识、指示牌、路牌、路牌、商品说明书、旅游指南、公告、警示牌等,旅游方面的文章居多,而极少研究关注功能性更加广泛的博物馆展介翻译。孙凯元1孙凯元撰,〈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和英汉互译研究〉,载《文学研究》,2018 第6期,第178―178页。说明了公示语的功能和中国公示语翻译现状并且认为译者必须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要适当地选择语言,这样就可以准确地翻译公共标志语。陈彤、朱桂兰2陈彤、朱桂兰撰,〈GB/T 30240《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解读〉,载《中国标准化》,2018 第7期,第116―120页。从标准化层面分析了译写规范与语言文字、与公示语翻译之关系,解读了规范的意义,也对实施规范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喻旭东和蔡佳立3喻旭东、蔡佳立撰,〈公示语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三大翻译核心期刊的统计〉,载《湘南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87―90。基于国内三大翻译核心期刊《中国翻译》《上海翻译》《中国科技翻译》2000年以来有关公示语翻译研究的50 多篇文章,对我国新世纪公示语翻译研究的内容以及洞见做出总结。透过这篇文章可以发现,无论是以地域还是以领域为研究对象,都几乎没有把博物馆展介纳入研究视域内。

在对众多博物馆的考察中,笔者发现博物馆中的英语展介译者话语权泛化问题突出。福柯在《知识考古学》4Michel Foucault, 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Vintage, 2012.7.11.中言及话语是某种建构物。他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话语、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建构支配关系,并提出了权力谱系学。译者话语权属于翻译语言中的权力,程少武在《译者话语权的重要性及其建构》5程少武撰,〈译者话语权的重要性及其建构〉,《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中倡导建构翻译中的译者话语权。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6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Routledge, 2017.12.5.中曾言话语权缺失导致西方文化泛滥的恶果。杨柳论及原作者话语权隐形即强化译者话语权的必然性。可见最近以话语权理论探讨翻译问题的趋势逐渐增强。主流观点是要重视译者话语权的构建。但是笔者认为,在博物馆展介英译中情况恰恰相反,存在着译者话语权泛化的现象。

大部分博物馆里都展示着古代佛教艺术作品和出土文物。对照博物馆内的汉语展介,仔细分析英语展介,可以发现译文问题可分为几个方面。

二 考古和艺术术语之译

在许多博物馆展介中,译者对考古和艺术术语的翻译缺乏原则,不符合翻译规范,存在望文生义或随意处理的现象。譬如独特的文物展介7许多展介和译文都取自博物馆。:

1.陶榴弹,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库车出土。此物英语展介译文为:Pottery Vase Song and Yuan Dynasty(960-1368), Kuche。

对比汉语“陶”译为“pottery”这是正确的翻译,而“榴弹”是军械,是最早的炮弹,“陶榴弹”应该是陶制的类似榴弹的一种古老兵器,英文名称可以译成“grenade”,译文“vase”意思是“瓶”“花瓶”,这种译法既非直译也非意译,完全没有表达出展品的真实特质,一定会给不懂汉语的观者造成误解。“宋元时期”乃一个时间段,非具体的朝代,译为“Song and Yuan Dynasty”表达有误,应译为“about during the period of Song and Yuan”。“出土”被省略,原文信息缺失。

2.石雕香炉,唐代(公元618—907年),1985年修造厂出土。译文为:Incense Burner Tang Dynasty(618-907)Building Factory, 1985。

译文中将“石雕”减掉,缺失了关于艺术品材质的译文信息,因而观众面对古老的文物可能无法确切获悉藏品的真实信息。笔者理解“修造厂”应该是一地名,应属于专有名词,而此处译成普通名词“Building Factory”,也给观众造成了困惑。

3.石膏莲花座,唐代(公元618―907年),克理希居住遗址出土。译文为:Skt-padmasana Tang Dynasty(618-907)Kelixi site。

“石膏”英文是“gypsum”,译文中译成“Skt”,Skt 是梵文“Sanskrit ”的缩写,而石膏是此文物展品的材质,译者出于何种翻译策略译为“Skt”,实在令人费解。

4.木雕龙头,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1978年苏巴什西寺佛塔墓葬出土。译文为:Carved wooden tap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420-589) Tomb of Subaishi temple, 1978。

“龙头”译文对应:“tap”。另外在“ 墓葬属南北朝时期,有棺床及木棺,随葬有陶罐、木雕龙头、绢袋、铁刀等。”木雕龙头也译为:carved wooden tap。tap: n.水龙头;轻打;vt.轻敲;轻打;装上嘴子;vi.轻拍;轻击;轻叩。8《新英汉辞典》,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第1405页。而根据展品实物可见这是指龙的头,那么应该译成dragon-head,而不是水龙头tap。

而且在上述例子中的“出土”一词译者皆做减词处理而未曾译出,譬如修造厂出土、车库出土、库木吐拉石窟出土、克理希居住遗址出土、苏巴什西寺佛塔墓葬出土。这对于了解文物的来源和出处是不清晰的译法。

三 佛教术语之译

在博物馆展介中佛教术语的翻译涉及到佛、佛教、佛像、佛经与佛塔的翻译。譬如在龟兹博物馆的展介中包含“佛”的词语就有三四十处,其中单字“佛”出现在:

千佛壁画残片,唐代(公元618—907年),库木吐拉石窟出土。译文为:Remnant mural of thousand Buddha Tang Dynasty (618-907), Kumutula cave。

既然是千佛,那么Buddha 应该译成复数形式,而不应该是单数形态。“佛教”出现的次数最多,仅在龟兹博物馆“前言”中就出现了7 次。译文中“佛教”的译法前后有别,分别译成:

1.龟兹,是新疆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译文为:The Buddha was spread into Xinjiang Qiuci is one of the earlier areas。

此处的“佛教”译为“佛”的英文“Buddha”,而不是“Buddhism”,这样的翻译与原意不符。

2.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译文为:The prince of the Kingdom Jiabiluowei in ancient India.Gautama Sidarhta founded Buddhism。

3.至公元前两百多年的阿育王时期龟兹已有了佛教。译文为:Quici have already been Buddhism up to Ayu king period of 200 B.C。

4.公元三世纪佛教已经相当兴盛。译文为:and very healthy in the 3rd century。

5.随着佛教的传播。译文为:with the spread of Buddhism。

2―5 中佛教都翻译成Buddhism,这种翻译尚属正确表达了原意。但是在“至公元前两百多年的阿育王时期龟兹已有了佛教”的译文“Quici have already been Buddhism up to Ayu king period of 200 B.C., ”中,却出现了极严重的语法表达错误,译者把“已有了佛教”译成了“have already been Buddhism”,即“已经是佛教”的意思,这与源语言表述相去甚远,译法不妥。“正是在这一时期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译文为:“It is in this history period that Qiuci became Buddhist center of the western Region”。“龟兹是佛教荟萃、翻译家辈出的地方” 译文为:“Qiuci is the place of Buddhist scripture gather together and translators come forth in large number”。这两个句子中的“佛教”译文处理成了形容词性的“Buddhist”。“佛教僧徒死后”译为“After Buddhist died”,“佛教”译文处理成了名词,翻译方法采用了减词法把“佛教僧徒”作为一个词语翻译,译法是可取的,但是Buddhist的数翻译出现了问题,应该表达成为a Buddhist 或Buddhists,因为Buddhist 作为名词时是可数的。

“佛像”出现次数相对较少,可见于下文例句中:

1.“佛像石刻” 译为:“carved stone with Buddha portray”,这里的“佛像”译成了“Buddha portray”,portray 是动词“描绘”的意思,而“像”是名词,此处应译成“portrayal”。

2.主要有:佛像、菩萨像、金刚力士和护法天王像、山水和动物画、裸体女人像、飞天和伎乐图、天象图、涅槃图、经变画、供养人及故事画、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画等。此句译文为:such as Buddhist statue, Bodhisattva statue.Vajrapani, Protective Devata.mountains and waters and animal painting, nude statue.Apsaras and Musicians, astronomical drawing.Painting of Nirvana, Mural Painting of Illustration, donator and story drawing.Buddha’s Biography.Painting of Jataka and Nidana Story, etc。此处“佛像”译为单数形式“Buddhist statue”,应该采用复数形式。

在《新汉英大辞典》中佛经译为“the Buddhist Scriptures”“ Buddhist sutras”。在龟兹博物馆展介中“弘扬佛法的文化大使”中有两处“佛经”:

佛学大师鸠摩罗什……译经……共译佛经三五部……汉传佛教……佛经翻译史上的新纪元……。译文为:“Cultural ambassador of Spreading Buddhism Kumara Jiva (344-413), who is a great master of Buddhist philosophy…translate Buddhist scripture…translated 35 books…Buddhism which spread by the Han Dynasty…a new epoch in translation’s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sutra…。Buddhist scripture 和Buddhist sutra 都单数表达,这应该改为复数形式。

再请看“泥塑佛头”的展介和译文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香港金版文化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泥塑佛头)用灰黄色泥雕塑而成,眼细长,眉弯曲而细,隆鼻直通额际,略微上翘的嘴角,似面带微笑。佛头表面泥皮略有剥落,但仍可清晰的看到一幅慈眉善目的面孔。为佛教盛行时的作品之一。

The Clay Buddha Head which sculptured of lark clay, with narrow and long eyes, bending and narrow eyebrow, ridgy nose which reached the forehead, corners of mouth raised upward appreciably, features a face with kind eyebrows and eyes, and was the products of time in which the Buddha was popular.

在此段描述佛头的译介中译者把“Buddha”用于翻译“佛教盛行”不妥,应该译为“Buddhism”。

译者在处理这些有据可依的宗教术语时出现了许多随意译之的现象,使译者的话语权扩大了,泛化了。

四 句法文体等问题

许多博物馆的展介英文普遍存在着句法文体方面的翻译问题,有时甚至语不成句,语义不通。经过对一些展介的整理分析,发现它们在下列句法文体中普遍存在问题和不足:

1.译者对源语言句子随意拆分,译文混乱:

龟兹,是新疆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译为:The Buddha was spread into Xinjiang Qiuci is one of the earlier areas。

此句译文翻译十分混乱,前后表述不清。句子主语本是Qiuci,而“新疆最早传入佛教的地区之一”是句子的表语成分,正确的译文应为:Qiuci is one of the earlier areas in Xinjiang the Buddhism was spread into。

2.译文错用动词:

“Quici have already been Buddhism up to Ayu king period of 200 B.C.”中,却出现了极严重的语法表达错误,译者把“已有了佛教”译成了“have already been Buddhism”,即“已经是佛教”的意思,出现了明显的动词错用,这与源语言表述相去甚远,译法不妥。“他在世80年”译成了:“He alive 80 years”。“alive”是形容词,竟然用作动词词性。

3.译文时态、语态混乱:

在展介“弘扬佛法的文化大使”的这部分译文中句法文体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是时态混乱不清:

佛学大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是位有印度血统的龟兹人,滞留凉州十五年(公元386―401)。 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58 岁时被隆礼迎入长安,尊为国师,设译场于逍遥园,受命译经至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圆寂,共译佛经三五部,294 卷。

译文为:“Kumara Jiva (344-413), who is a great master of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Qiuci person of India extraction, he is detained Liangzhou 15 years (386-401).In the third years of Hongshi of Yaoxing of the Later Qin Dynasty, he was grand invited to Changan when he was 58-year-old, and revered as national master, the place of translation was set up in the free and unfettered park, he received assignments to translate Buddhist scripture until parinixvana in the ninth years (413) of yixi of Jin dynasty, who had altogether translated 35 books and 294 volumes.”译者采用现在时的“is”表达过去时“who is a great master of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Qiuci person of India extraction, he is detained Liangzhou 15 years”,而后面又明显采用了“过去时”,前后时态明显不一致。再譬如:“正是在这一时期龟兹成为西域佛教的中心”译文为:It is in this history period that Qiuci became Buddhist center of the western Region。“It is”与后面的“became”时态不一致。

通过上文的例证分析可以看出译者话语权的运用已经失控,展介译文毫无可接受性了,的确不利于博物馆译介和文化的传播。

六 结论

翻译活动“既受约束群体的翻译规范的影响,也是个体译者惯习作用下的产物”10徐敏慧撰,〈从翻译规范到译者惯习:描写翻译研究的新发展〉,载《中国科技翻译》,2017年第6期,第11―17页。。博物馆译介活动涉及广泛,不仅包含文学、文化等翻译角度,还涉及到术语学方面。根据国际术语学的规范,博物馆术语译介更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从博物馆的英语译介不足之处可以看出,许多地方博物馆话语体系译者的翻译活动并没有受约束群体的翻译规范的影响,也的确只“是个体译者惯习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不够专业,译者的翻译活动主要服从了译者个体的惯习,译者惯习的自省特性与翻译规范相悖,因而翻译活动的产物也脱离了语言规范,才导致了这样问题百出的译文堂而皇之地对公众开放展示。这种现象在西部“一带一路”发展的中心地带尤其突出。博物馆的英语译介对于中国文化的对外展现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译文不仅没有达到向西方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艺术的作用,反而展示了我们语言外译能力不足一面,这种翻译失范现象是我们博物馆界当前亟待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对博物馆展介英译的研究刻不容缓,因为这有助于博物馆话语体系构建。

猜你喜欢
龟兹话语权佛教
丝绸之路上的龟兹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龟兹乐舞
佛教艺术
龟兹古乐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龟兹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