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育实践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019-05-22 20:37钱晓芳
新美术 2019年3期
关键词:美育文化发展

钱晓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美育已超越单纯意义上的专门教育,而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生幸福生活,社会和谐而美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身心健康才是人类真正的健康。没有健康的身心,不可能接受健康的文化。美育能够促进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帮助人们辨别真假、善恶与美丑,从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美育的普及和提高,将从本质上提升社会的文化发展和文明程度,是实现文化自信,达到文化自强和繁荣的必由之路。习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讲话中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因此,高度重视美育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真梳理美育实践与文化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充分发挥美育的当代价值、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现实要求。

一 美育的内涵与特点决定了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

美育,是一种人的养成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美育不是抽象的情感教育,而是培养人具有反映现实的特有的情感判断能力。马克思反映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等,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不同形式。其中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一种特有的情感的掌握世界的方式,反映了人与现实之间特有的审美关系。曾繁仁先生说:“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首先表现在它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也就是说美育的作用正是在于塑造人的心灵。从狭义层面而言,美育作为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活动和审美体验,能够使人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从而成为文化发展的参与者,而不仅是旁观者。往深层次探讨,美育是作为一种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够塑造和谐统一的人格,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进而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美育,是感悟文化发展生动而直观的有效方式。作为文化经典体现形式的书画、音乐、舞蹈、文学作品等,最易为人们所乐于接受,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在于给人以思想的洗礼和情感的陶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认为“纯粹之美育, 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见《蔡元培教育文选》)。仁人志士深谙美育独特的感染力和塑造力,希望借由美育改造国民性,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更要深刻认识“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道理。优秀的文艺作品,能够成为号召一代人的精神旗帜,抚慰一代人的精神家园,鼓舞一代人的精神支柱。文艺高峰的出现,正是建立在美育水平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

美育,是实现文化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通过中华民族独有、特有的形式加以表达,最易被国内外的人们所接受。用艺术为媒介传播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也是美育应该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美育搭建桥梁、作出贡献。中华文化要确立自信、走向世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借鉴传统文化精髓,汲取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创新文化艺术元素,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一代人,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强化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感。繁荣发展与创新文化,让人们的心灵更加美好,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更有品质,从而使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二 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美育的实践

文化发展对美育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八大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将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显。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认识也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文化的作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美育功能的提升和强化。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以及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文化工作擘画了蓝图,为文化工作者鼓足了劲。党中央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推动美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文化发展为美育发展引领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这一重大命题,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重要回信中,进一步指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发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一系列重要论断,将美育与文化自信相联系,将美育工作与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明确了美育的发展方向和落脚点。美育发展应该以此为指引,以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涵养中华文化精神、陶养审美品质为己任,让中华美育滋养青年一代,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为美育发展搭建平台。美育已经渗透到了文化创意、工艺设计、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要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意大国、创新大国的目标,美育的作用不可低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动探索文创产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发展模式,不断思考乡村文化振兴的可行之道。这些都为美育发展提供了一片实践的沃土。美育工作不是“空中楼阁”,不能“闭门造车”,实践性是美育的重要特征。在美育发展中,应遵循美育规律,将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地方美育资源,建设美育实践基地,拓展教育空间。长期以来,中国美术学院十分重视美育实践。如在杭州市西湖区,联合建设“象山艺术公社”;在仙居县打造“乡村振兴学院”;与青田县政府共同实施“今日民艺·青田石雕”计划;在杭州市萧山区设立“中国美院乡建工作室”;在全国各地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和美丽乡村建设。美院师生在这些文化实践活动中,与民众共同梳理地方文脉和公共记忆,深入挖掘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既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又陶养心性,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三 美育促进育人,文化助推美育发展

以美为用,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教育部领导指出,新的历史时期,美育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和功能,加强和改进普通高校美育工作,不仅是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高校美育应当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新时代文化的重要任务。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在育人、科研和社会服务任务之外的第四大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重大任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在美育实践中,高校要立足本土实际,站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结合时代需求,创造新的文化艺术。通过美育,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开拓世界眼光,增强学生作为文化传承者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作为文化传播者和弘扬者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以美育人,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实现文化自信,实现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目标,需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充分发挥美育的独特育人功能。美育是人性的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审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美育的独特优势表现在两方面:首先,美育是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统一,是知情意相协调的重要媒介,能够有效整合各学科的内容。其次,美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强烈感染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性情,振奋精神,塑造美育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美育发展,促进跨学科教育,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打造美育事业发展高地。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的实施,既要有方针和决策,又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而这一切都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教育条件。就高校层面而言,特别是高等艺术类院校,既有美育研究的理论积淀和学术高度,又有实施美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和环境氛围。代代师生和管理者共同营造的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校史文化等隐文化,深刻影响美育的导向和质量。美育实践需要环境和遵循规律,正如哲学家王阳明所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高校要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为高校美育工作明确方向。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认识建筑群落、基础设施、文化长廊等显文化对师生美育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类传播媒介和校园设施,引导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同时,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场馆建设,发挥功用,增进学生体验美、感知美的机会。中国美术学院倡导“美境育人”,即是校园文化推动美育发展的生动案例。“美境”,涵盖了山水相望的显文化和历史文脉、价值观念、精神素养的隐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心灵塑造的关系,通过校园美境涵养学生心性,以审美经验提升育人成效。

地方政府统筹发力,营建美育事业发展大环境。美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凝聚合力。一方面,要优化美育资源配置,完善管理机制。地方政府要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建立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推进学校美育工作的部门间协调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区差异,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统筹城乡美育发展和区域美育发展。坚持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和美育资源,发挥现有艺术场馆的启蒙功能和公共教育功能,提供人性化、接地气的教育和服务,利用好网络平台,搭建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使美育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融入百姓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引领作用。利用好高校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以服务决策为导向,深入研究美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打造高校美育综合研究的高地和决策咨询的重地。鼓励和推动校地合作,支持高校师生到地方开展实践服务活动,创设艺术实践工作坊和艺术家村,使各类艺术活动常态化开展,活化传统文化,营造美育生态,扩大美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促进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共享,互联互动、齐抓共管,鼓励高水平文艺团体反哺社会,有计划地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支持民间艺术家进校园,宣传推广传统民艺,组织高校人才团队面向社会,普及美育知识、提升大众审美能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美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生态环境。

自上个世纪初,王国维、蔡元培开始探究美育思想。此后,美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一种巨大的文化力量一直在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要求内在的包含着对美感体验和审美活动的更深层次的需求。因此,新时代为美育实践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最佳的机遇。藉由更高质量的美育实践,无疑是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润物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最核心要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凝聚民族团结精神,培养一代新人,提振文化实质性发展的实施途径。充分领会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提出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精神实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美育实践的时代使命及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猜你喜欢
美育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美育教师